吳楚雞父之戰:“晦日”打仗真的贏不了麼?

從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06年,幾乎八十年間,楚國和吳國之間就沒有消停過,三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打,中間比較有名的戰例簡單彙總如下:

吳楚雞父之戰:“晦日”打仗真的贏不了麼?

1、公元前584年州來之戰:經過晉國速成培訓的吳國小試牛刀,遊擊攻佔州來(今安徽鳳台)等地,楚國“一歲七奔”,自此陷入雙線作戰、疲於奔命的歷史詛咒。

2、前570年鳩茲之戰(今安徽蕪湖東):楚國“組甲三百,被練三千”進攻吳國,結果輕敵冒進,被吳國伏擊擊敗,僅“組甲八十,被練三百”逃出,主帥子重憂憤自殺,巫臣的滅族仇恨算是徹底報了。

3、前560年庸浦之戰(今安徽無為南):吳國趁著楚共王逝世之機出兵攻楚,楚軍設置三道伏兵,另以一軍引誘吳軍,結果吳軍中伏大敗。

4、前559年皋舟之戰:楚國攻吳,吳國堅守不戰,楚軍撤退中輕敵無備,在皋舟(今安徽巢縣西北)險峻道路上被吳軍伏擊。這一仗有些類似崤之戰,但沒打成殲滅戰,只是擊潰。

5、前548年舒鳩之戰:楚軍攻打舒鳩(今安徽舒城),吳軍前來救援,被少量部隊引誘至楚軍左軍陣地,遭夾攻大敗。

同年底吳軍攻打巢城,結果吳王諸樊被射死城下,只得退走。國君戰死沙場,是雙方首次也是唯一一次。

6、前538年朱方之戰:楚國聯合多國聯軍攻吳,雙方對攻,吳國奪取楚國三城,楚國在州來、鍾離、居巢等淮河城邑加固城牆防守。

次年即前537年鵲岸之戰:楚國多國聯軍再次攻吳,在鵲岸之戰中輕敵致敗,最終因吳軍防守嚴密,無法進攻而退軍。

這兩戰雙方基本算是打平。

7、前536年房鍾之戰:楚國攻打徐國,吳軍救援。楚軍幾乎以主力邀擊吳軍,結果疏於防備,反而被吳軍在房鍾(今安徽阜陽東北)襲擊,大敗。

8、前525年長岸之戰:吳軍攻楚,雙方在長岸(今安徽當塗博望山)激戰,各有損傷。楚軍擊敗吳軍舟師,奪取吳王旗艦“餘皇”號,安排重兵看守。吳軍主帥公子光(即闔閭)必須奪回“餘皇”號,就耍了個小伎倆,先讓少數人(據說只有3個)潛伏到“餘皇”號附近,吳軍夜間突然發起攻擊,都喊口號“餘皇”,這些潛伏者也交替答應,營造吳軍已攻到“餘皇”號附近的虛假局面。楚軍果然中計,混亂下不僅大敗,也丟了“餘皇”號。

吳楚雞父之戰:“晦日”打仗真的贏不了麼?

這便是雞父之戰(前519年)前雙方的交戰情況,總體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顯著結論:

一是楚國敗多勝少,戰略防線漸次收縮,到雞父之戰前後,雙方的爭奪已主要圍繞淮河流域的州來等地展開;

二是楚國仍具有戰略優勢和實力優勢,它畢竟是歷史上的霸主國,周邊附屬國眾多,吳國在對抗楚國之餘,必然要面對著一眾小國的軍事壓力;尤其是楚國也玩起了類似“聯吳制楚”的外交策略,開始扶持越國在吳國背後搗亂,埋下了吳國滅亡的伏筆。公元前544年,吳越開始首次交兵,自此,吳國也逐漸進入兩面作戰的不利戰略態勢。

三是,吳楚作戰遠不同於楚國和晉國等中原國家的征戰,中原傳統軍禮制度在吳楚交戰期間所能起到的約束和限制作用已經大大削弱。畢竟這是兩個“南蠻”之間的對抗,尤其對楚國來說,它早已被同化並相對遵守軍禮制度,然而吳國卻不當回事,這無疑也是楚國的一大劣勢。

由此我們見到,引誘、設伏、巧計等軍事“謀略”常常出現於雙方戰爭之中,尤其是吳國,處於弱勢地位的他們不僅追求運用“謀略”致勝,也較少和楚國正面陣地戰,而是代之以游擊戰為主,連番“疲憊”楚軍,這對軍史上戰爭形式種類的發展無疑是重大貢獻。

從這些角度來說,吳國已經具備了“兵者詭道”的深厚現實土壤,兵家聖典《孫子兵法》能在吳國問世,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有其必然性。

而公元前519年的雞父之戰,可以稱得上是吳楚交鋒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此戰之後,楚國徹底淪入戰略守勢,而吳國則為柏舉之戰一舉滅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一戰的起因很簡單,就是雙方圍繞淮河流域爭奪的延續,前525年長岸之戰後,州來城邑在吳楚之間數次易手,爭奪激烈。

這一次吳軍在吳王僚、公子光的率領下再次前來攻打州來,楚國派出將軍薳越領兵抗擊,同時組建了“七國聯軍”,即楚、許、陳、蔡、頓、胡、沈等國家,其中許、陳、蔡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但頓、胡、沈可能就不那麼面熟了。其實他們都是楚國長期以來的附庸國。

吳軍見楚國聯軍來勢洶洶,不願直接迎戰,轉移到鍾離待機。

州來轉危為安,對楚國聯軍當然是好消息。但苦逼的是,楚國派來的“監軍”、令尹陽匄突然病逝了(他原本身體就不好),大戰關頭,損失這樣一位核心人物,自然不吉利,對聯軍的士氣大有打擊。薳越也覺得運氣不好,估計經過占卜,他不僅不下令追擊吳軍,反而決定全軍轉移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休整。

楚國聯軍不戰自退,讓富於韜略的公子光嗅到了勝利的味道,他立刻建議吳軍尾隨追擊楚國聯軍,於過程中捕捉戰機。

而如何戰勝七國聯軍,公子光經過深入的摸底和思考,也已成竹在胸,雖然敵方是七個國家聯合,表面看似很強大,但他們的弱點也很嚴重:“這些小國之所以加入聯軍,主要是畏懼楚國,迫不得已,他們肯定出工不出力,尤其有幾個國家的主帥並不真正服從楚國;既然聯軍無法團結,各自為政,那這個縫隙就可以利用。”他明確判斷:“楚可敗也”。

吳軍就此制定戰役計劃:先發制人,以奇襲打擊聯軍一部,爭取製造混亂並波及其全軍,從而趁亂攻擊,爭取全勝。

當時正好有實施奇襲的條件,那就是即將到來的“晦日”即七月二十九日。

這就要提到軍禮制度的一個基本規定:“晦日不軍”,這一天不僅不能打仗,甚至連行軍乃至排兵佈陣都不允許,因為不吉利。至於為什麼不吉利,不知道,老祖宗就這麼定的,幾百年來都是這樣,沒人敢違背。

因此可以預期,深受“軍禮”制度薰陶的楚國聯軍,在這一天註定會精神鬆懈、毫無準備。

那吳國敢打破這個規定麼?打破這個規定就一定能打贏麼?

如果您還記得,楚軍早已在鄢陵之戰中就打破了這一規定,“晦日”行軍逼近晉軍大營,但結果卻並未打贏。

估計此戰之後,楚國沒少被晉國等中原國家嘲笑,而“晦日不軍”的正確性似乎也因此反例而得到了強化。

現在吳國再次面對這個選擇的機會。一方面是數百年的歷史傳統,一方面是可以切實得利的“天賜良機”,那吳國會怎麼選擇呢?

骨子裡就不真正尊重軍禮制度的吳國,決定選擇冒險嘗試。而歷史果然獎勵了挑戰者和勇敢者。箇中的經驗值得銘記。

由此吳軍出其不意,於晦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上。

針對胡、沈、陳三國統帥(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年幼毛躁的特點,吳軍首先以弱勢兵力向他們發起攻擊,引誘其出戰。

據說這股弱勢兵力是沒有經過專業軍事訓練的3000名囚徒,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被帶在軍隊中的,這且不管它,總之他們很快潰敗。而胡、沈、陳三國統帥果然中計,率軍追擊,結果陷入吳軍三軍的預先設好的包圍圈,被包了餃子,三國統帥被俘虜、殺掉。

吳楚雞父之戰:“晦日”打仗真的贏不了麼?

這只是吳軍戰役計劃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放開包圍圈,讓三國士兵狂奔逃命。可以想象,這些士兵奔跑之餘會說些什麼,無非是“我們打敗了”、“國君被殺了”、“吳軍恐怖如斯”之類。吳軍緊隨其後,發起攻擊,還故意把戰鼓敲得震天響,營造出驚天動地的攻勢局面。(這一點和搶奪“餘皇”號的計謀如出一轍,估計又是出自公子光。)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此狀況,自然軍心動搖,在潰兵的衝擊和吳軍攻擊的雙重打擊下很快崩潰。因為是晦日,楚軍也沒有列陣,薳越倒是富於決斷,他見此情況已知無力迴天,陣也不列了,立刻下令全軍撤退。混亂之下,聯軍乃至楚軍的傷損可想而知。

吳楚雞父之戰:“晦日”打仗真的贏不了麼?

雞父之戰便這樣以吳軍的大膽“晦日”出擊、以一勝七、大獲全勝而告終。

如果您看到我以前寫過的戰爭,相信您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這一戰吳國方面的軍事指揮和用兵之道已經完全沒有了傳統“軍禮”的任何影子,和後世的戰爭也已經大為相似。

這正是吳國對於軍事史發展的真正貢獻,對於“晦日不軍”的傳統打破只是箇中的一個典型表現而已。

雖然此時名將伍子胥已經身在吳國(他應該沒有參與此戰),而孫武子還尚未來到吳國。

而一旦公子光(即闔閭)、伍子胥、孫武子軍史上第一個“鐵三角”聯手,那楚國的命運就將徹底註定,這就是下一篇我將要寫的“柏舉之戰”、一戰滅楚。

※幻宇小說《太古滅世記》正在起點中文網連載,敬請收藏閱讀。

※敬請關注公眾號【微存在】,獲取更多文章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