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撈針”1天內搞定!這張“管全城”的“網”正讓城市變得更“智慧”

“我們在後臺收到一則來滬人員的統計信息,但具體地址並不準確。通過大數據對比,馬上就能算出一個參考地址,不到1天我們就找到了。如果放在之前,可能得花上1周的時間。”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一網統管”工作溝通會上,市衛健委信息化管理處副處長馮駿提到了一個在此次疫情期間讓他印象深刻的案例。

事實上,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日常生活中,申城的上空已經有了一個“智慧大腦”,串聯起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規劃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氣象、水、電、氣等等領域,為整座城市鋪開了一張“安全網”,同時也讓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高效、越來越便捷,也越來越“聰明”。

“大海捞针”1天内搞定!这张“管全城”的“网”正让城市变得更“智慧”

□徐匯匯治理疫情防控系統

“大海撈針”在1天內“搞定”

前一陣子,外來人員入滬時需要填寫個人信息進行申報,如發現問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到該人員進一步核查,在這一過程中,簡單的“打個電話問清楚”的步驟可能會因為口音、通訊設備等問題出現溝通困難。而在此次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市衛健委充分利用“一網統管”平臺,以上下聯動、高效精準的智慧化工作體系,讓此前無異於“大海撈針”的工作,在效率上大大提高。

記者獲悉,為配合做好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應報盡報”、助力疫情防控關口前移,是衛健委依託“上海健康雲”APP平臺建設與市城運中心“一網統管平臺”實時交互“來滬人員健康動態觀察系統”,並於1月31日疫情初期火速上線。

這一系統實現了以個人填報、社區排摸、企業排查的方式廣泛動員來滬人員積極參與在線流行病調查,同時也以便利化的方式實現了對來滬人員的查遺補漏,並面向醫務人員提供重點人群管理工具,實現了全流程閉環信息服務。

用大數據將“個人智慧”轉變為“集體智慧”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為了不斷提高上海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除了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同時也要著力打造“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去年,圍繞著“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的目標要求,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以下簡稱“城運系統”)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作為上海“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運系統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設成果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如期建成以“觀、管、防”為重點的“1.0版”——

首先,是創造性地推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運行基本體徵指標體系,圍繞“城市動態”、“城市環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應”、“城市基礎設施”5個維度,提煉了86個一級指標,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初步實現了“一屏觀全城”;

同時還聚焦提升行動能力,著力深化聯勤聯動,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規劃資源、生態環境、衛生健康、氣象、水、電、氣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探索研發“地圖服務”、“氣象服務”、“交通保障”、“應急處置”等六大插件,為跨部門、跨系統的聯勤聯動增效賦能,初步實現“一網管全城”。

“‘一網統管’一改以往遇到相關事件‘全憑經驗’的做法,可以說是通過大數據的治理能力,把‘個人智慧’轉變為‘集體智慧’,從而在應對危機風險時能夠做到早發現、早反應,處置起來也能夠事半功倍”,市城運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城運系統針對城市管理的難點、堵點,應用智能化分析和預警預測手段,創新研發城市管理風險洞察、玻璃幕牆墜落風險預警、渣土車未蓋頂預警等一系列智能化應用,為推動社會治理從應急處置向風險管控的轉變,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賦能手段。

“大海捞针”1天内搞定!这张“管全城”的“网”正让城市变得更“智慧”

□浦東新區花木街道市民信息系統平臺

推動城市治理從數字化、智能化邁向智慧化

記者瞭解到,市城運中心之後也將繼續大力推進“一網統管”建設,重點加強城運中臺建設,推動城運中臺成為城運系統的應用樞紐、指揮平臺和賦能載體,構建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綜合展示屏和移動端應用,使城市態勢隨手可及,隨意可調。同時依託市、區兩級電子政務雲建設和政務外網建設,統籌算力、存儲、網絡資源,支撐各類智能化應用;加強神經元和感知端的統籌建設,實現集約化、靈活化的聯勤聯動和智能應用。

而針對易發、高發應急事件,市城運中心也將加快預案智能化管理應用。例如彙集人地事物情等關鍵要素,實現基層智慧治理一體聯動;以及增強對市場風險的精慧預知、精準監管、精確響應。同時還將圍繞特大型城市管理熱點難點問題,開發智能應用場景。

“我們還將以線下管理需求引領線上智能化系統建設,以線上信息流、數據流倒逼線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管理創新。通過推動城市治理從數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讓這座城市更聰明些、更智慧些”,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