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頭腦特工隊》是著名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聯合出品的動畫電影,由彼特·道格特執導。該片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之最佳動畫長片獎、第73屆美國金球獎,豆瓣評分也高達8.7 ,可謂好評如潮。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電影以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腦科學背景,構建出一副頗為有趣但不失理性的大腦場景,一個個頑皮可愛的情緒形象鮮活地呈現於銀屏中。在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人是如何被情緒操控,又是如何在情緒的關照下,實現從孩童的任性到成熟的蛻變。

影片主要講述,小女孩萊莉因無法適應搬家後的新環境,產生情緒變化的故事。而這一切,被導演彼特·道格特以擬人化的方式,巧妙又風趣地描繪成一部精彩且刺激的”大腦歷險記“。

在萊莉的大腦裡,“喜、怒、哀、懼、厭”情緒由5個小人控制,分別是樂樂、怒怒、憂憂、怕怕、厭厭。道格特通過樂樂與憂憂意外離開大腦控制總部的劇情,闡述萊莉失去快樂與悲傷的情緒變化。“外界現實”與“腦中冒險”這兩條平行線似的劇情,就此相輔相成地鋪展開。

在我看來,看似平凡的小故事,之所以能吸引眾人青睞,正是因為影片劇本的這個創意設定:抽象化的情緒被具象為可愛的小夥伴,生活在我們的腦海中,陪伴我們一同體驗生活的曲折,共同成長。其自我成長的主題內涵,發人深省。

那麼今天,我想從嚴謹的事實背景、完美的細節隱喻、自我成長主題這3個方面來剖析一部好的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好的創意劇本,脫離不了嚴謹的事實背景

這是一部天馬行空但不乏縝密現實的動畫影片,從成年人的角度,我們能看到很多科學的現實背景,比如大腦記憶、抽象思維、夢的誕生等等。

萊莉的情緒小人在大腦的控制中樞工作。它們會通過萊莉的感官,感受一天發生的事情,操控萊莉的情緒。同時,這些親身感受的生活經歷會化作一顆顆記憶球,運輸到長期記憶區進行保存。至於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則會變成一顆顆核心記憶球,奠定萊莉的個性基調。

看似普通的流程,若我們仔細鑽研,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大腦科學的運作機制。電影以動畫的方式展現,通俗易懂,不失樂趣。

1、記憶的儲存與遺忘

龐大複雜的大腦構造,是我們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但電影用豐富絢爛的色彩場景,向我們展現記憶從形成到儲存、再到遺忘等一系列過程,一目瞭然。

以記憶時長為分類標準,記憶主要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其中,長時記憶指的是,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後,在腦海中保留時間超過1分鐘的記憶。它的容量很大且所儲存的記憶信息都有其一定意義的編碼。我們平常說的記憶,大多是指長時記憶。

電影也是選擇長期記憶作為記憶代表,在萊莉的腦海中向我們展現宏大的長期記憶球管理區。在這裡,有一些可愛的記憶管理員,他們會將不再需要的長期記憶球扔進被廢棄的深淵,這是遺忘的表現。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記憶的重要程度一部分取決於它的時效性,所以遺忘是每個人生活必需的心理現象。

還有一種同樣重要的現象,叫做回憶它是指,在一定誘因的作用下,腦海中會浮現過去的經歷。這在影片中是這樣表現的:當管理小人看到某個有意義的記憶球時,會調皮地拿起來,送到大腦中樞,讓它再次播放,形成我們日常的回憶。

2、抽象思維區

關於抽象思維,心理學的官方釋義是,用詞進行判斷、推理並下結論的過程。它是思維的最本質特徵,也是人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

換句話來說,這個過程是將一系列事物的共通性提煉出來,只留下最能反應其本質的共性。打個比方,筆、本子、文件夾這些事物是具象的,他們的共通性在於,都是供人們學習辦公所用,所以,我們經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具象為一個概念“文具”。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在電影裡,抽象思維區是以一種形象又滑稽的方式所表現。憂憂和樂樂為了趕上思維列車,選擇抄近道,進入“抽象思維區”。不巧,該區剛好被人員開啟運行模式。樂樂一行人因此經歷了肉眼可見的思想過程:他們逐步被分解、抽離,由三維空間,變成二維平面,再到一維線條。

不僅如此,抽象思維的運作時間也被安排的恰到好處。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表示,兒童的認知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萌芽時間是11歲。而萊莉正好11歲,即抽象思維剛被激活不久,所以棒棒才說,他之前來過很多次,從沒遇上危險。這為樂樂放心大膽地進入抽象思維區做了嚴謹的鋪墊。

在很多人看來,樂樂一行人之所以能在命懸一線之際,逃出抽象思維區,不過是因為他們有主角光環,才能僥倖逃脫危險。實際上,這裡暗藏著一份科學事實,那就是,我們無法用抽象思維處理情緒。因為情緒是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而抽象的簡化思維與成長的複雜性大相徑庭。所以,成長無法消化情緒,樂樂他們也一定能夠從中逃脫。

以這些周密、科學的事實為背景,不僅讓人收穫快樂,還能在回味中,明晰自己是如何被情緒控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一部優秀劇本的創作無法脫離大眾的現實背景,這是創意劇本讓人信服的必要因素。如果還能做到細緻縝密,那必定是錦上添花。


好的創意劇本,離不開完美細節的呈現

影片以最細微的視角,深入人的大腦,帶我們領略別樣精彩的生活風貌每一處的精心安排,都不禁讓人誇讚劇作家精巧的心思。

1、情緒小人的設定,暗藏玄機

情緒是什麼?它是一種在特定刺激下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反應,而且它的產生往往先於我們的意識覺知。也就是說,小人的設定是遵循”先存在後反應“的合理產物。

具體來看,無論是從形象設計,還是顏色考量,又或是配音元素,萊莉腦海中的5位小人都稱得上是各情緒的典型代表,就好像把他們放入茫茫人海中,你也一眼就能認出他們是哪種情緒。

從形象上說 ,導演指出,每種情緒都有特定形狀。樂樂是閃爍著星光的明亮之星,給予人快樂的希望;憂憂如一顆悲傷時滑過臉頰的眼淚,全身散發著憂鬱低迷的氣質;怒怒是一塊隨時會噴火的、強硬的磚頭;怕怕則是一根敏感纖瘦的神經;而“厭厭“以一顆西藍花的形象亮相,暗示著兒童對蔬菜的討厭。

每個人物的主色調選定也很講究。樂樂閃著奪目耀眼的金光,如笑容般燦爛;憂憂是憂鬱黯淡的藍色,怒怒的大紅色,象徵著人“火冒三丈”般的憤怒,厭厭則是大多孩子都討厭的”蔬菜“綠。

至於人物的聲效,也是塑造情緒的關鍵元素。樂樂的聲音總是如打雞血般歡樂,給人一種振奮人心的樂觀;憂憂則是憂傷腔的感性女音,軟綿綿的聲音,聽著就讓人萎靡不振;怒怒雄厚的男音,像極了父親發怒時嚴厲的嗓音,威嚴且憤怒;”怕怕“的聲音不疾不徐,儼然一股紳士風度;厭厭的聲音,則有一種對生活的憤世嫉俗之感。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再仔細一點,我們還會發現,萊莉父母的情緒小人也是5個。但不同於萊莉的是,媽媽的主控制員是憂憂,而爸爸的主控制員是怒怒。這一小小的細節變動,正是成人世界的縮影。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快樂會逐漸讓位於憂傷與憤怒。而且,女性往往更多愁善感,男性傾向於用怒火表達自己。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遺忘了童年無憂無慮的快樂。


2、兩極化的彈幕,是對自己的真實寫照

樂樂與憂憂完全是情緒的兩個對立極端,觀眾對他們的態度也呈兩極分化。不過,這恰恰是我們認清內心的好機會。

樂樂是萊莉情緒控制的指揮官,她一直用“我能搞定”這樣的話語,努力消除每一個萊莉可能悲傷的糟糕時刻。樂樂不知道憂憂對萊莉有什麼積極的作用。對她來說,憂憂是一個會染指快樂記憶、帶來悲傷的危險人物,所以,她拒絕憂憂接觸控制檯與記憶球。

彈幕上有一句:“不喜歡樂樂,真自私!”事實上,導演只是將我們內心自私的一面凌駕於樂樂身上,這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映射,誰不“自私”地渴望,自己天天開心嗎?

心理治療師讓包羅 奧斯特說:“從小我們被教導不要發洩負面情緒,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當憂憂因為樂樂的指揮,長時間不觸碰控制檯時,她失去了自控力,偷偷地去碰記憶球,讓他們染上悲傷的情緒,也讓萊莉的眼淚“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這時,彈幕上有很多類似這樣的話語:“超討厭憂憂!”這大概就是人們不喜悲傷的本能吧!沒有人喜歡悲傷,誰不渴望每天都開開心心呢?

但憂憂對自己差點碰到核心記憶球而道歉時,她的話很觸動我,她說:“我覺得自己哪不對勁,我感覺就要崩潰了。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她不自覺地想要碰記憶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長時間不發洩自己的悲傷情緒,不僅可能會鬱鬱寡歡,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當快樂吞噬了悲傷的權利,也就埋沒了生活的意義。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快樂的觀念根深蒂固,但一味地傻樂,只會讓自己陷入自我壓抑的痛苦,失去感受真實生活的能力,被無形的壓力所支配,漸漸失去真正的自己。

成長註定有苦有樂,有哭有笑,情緒的悲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影片用極其細膩的手法表現出,我們真實生活裡不易察覺的一面,將人自私的天性與追求快樂的本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創意與細緻的結合,無疑是這部影片最獨具一格之處。


好的創意劇本,必定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深邃主題

全片採用經典的欲揚先抑,將觀眾對憂憂的厭惡情緒拉至極點後,又有條理地向我們展現憂傷對每個人的成長的潛在價值與內涵

:快樂不是生活的主旋律,悲傷也是生命中一種成長的分量。

1、悲傷具有“共情”的力量

當萊莉的幻想夥伴棒棒看到自己的火箭車被扔進廢棄深淵時,他傷心欲絕,坐在地上,提不起精神,忘記自己肩負“帶樂樂與憂憂去找思維列車”的重要使命。此時,樂樂為了讓棒棒擺脫悲傷,在一旁做鬼臉、講笑話,試圖讓他重整旗鼓,可於事無補。

而憂憂走到棒棒身旁說:

“抱歉,他們扔走了你的火箭車,他們奪走了你新愛的東西,它不在了,永遠。”

”你和萊莉肯定經歷過許多精彩的冒險。”

”聽著就過癮,萊莉肯定特別喜歡。“

“是啊,真難過。”

每一句,憂憂都在引導棒棒坦露悲傷的心聲,直到棒棒抱著憂憂一頓痛哭。哭完後,他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處境,便重新振作,帶路去找思想列車。

有時,一句感同身受的話語,或許是痛苦最好的消融劑。

但樂樂很詫異,不知憂憂是怎麼做到的。其實這就是悲傷的力量。曾經看過一篇心理學論文,上面寫道:“悲傷的人往往更具有同理心、共情力。”

被理解的人會因為受到理解與關心,感到寬慰,放聲痛哭,釋放掉內心的委屈,這是很治癒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樂樂盲目地將落腳點放於樂觀與開心,不僅無濟於事,還會顯得極其沒有人情味。

2、以悲傷為微光,劃破黯淡時刻

萊莉在憤怒的驅使下,決心離家出走,回到原來的家鄉。此時,萊莉心中所有的個性小島都已崩塌,情緒控制檯也失去控制。唯有憂憂的觸碰,讓萊莉幡然醒悟自己的過失,主動回到爸媽的身邊。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為什麼在其他情緒小人都束手無策時,只有憂憂能重新啟動情緒操控臺呢?這看似是劇情需要,洗白憂憂,其實是,強調憂傷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從無法適應新環境到離家出走整個過程中,萊莉始終壓抑著自己,在心中囤積著數不清的悲傷與絕望。這份過度的壓抑,讓萊莉無法深入地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說解決不了自己“不開心“的潛在問題。所以,當憂憂到來時,萊莉發洩出沉積已久的悲傷,重新找回自己與情感的連接,情緒控制檯也因此順利地重啟。

影片的最後,萊莉哭著向父母吐露自己來到新環境的不開心,爸爸媽媽以理解的話語安慰萊莉,讓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流下幸福的眼淚。

《頭腦特工隊》:從背景、細節、主題剖析創意劇本是如何煉成的

原來,眼淚,不是隻有苦澀的味道,還可以有幸福的甜蜜。

影片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令人唾棄的憂傷究竟好在哪裡,也沒有告訴我們,面對殘酷卻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該以什麼情緒自愈。但影片的每一分鐘都循循引導著我們看見一個真相:生活很複雜,情緒也是。從單一的情緒到複雜的情緒交織是一種成長。

我們往往執著於一種絕對的快樂,對純粹的開心有著理想的憧憬,容不得半點悲傷的染指。但這種絕對,因為缺乏理想現實的支撐,因為違背生活的複雜性,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它就會向困境低頭,毫無作用。

童年,要麼快樂,要麼悲傷;而成長,是悲喜交織的手工藝品。

結語

《頭腦特工隊》給人最大的收穫,無疑是教人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悲傷。悲傷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扎的人心疼,但治癒它的第一步,一定是將它拔出來,才能上藥、癒合。

心理學家艾耶 古羅 勒內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善。”

沒錯,因為情緒存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快樂,而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成長。所以說,悲傷本身也沒有錯,錯在我們不去接納它。

人生俗事繁多,難免會有不如意,即便我們無法左右成長的道路平坦與否,但我們可以選擇直面自己的情緒。接納悲傷,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