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作為中國近代電影中最具生命力的《西遊記》,經歷了多種審美的嬗變和英雄意識覺醒

“悟空”二字已然成為了桀驁不馴、力與天齊的反叛思想的代言人。“齊天大聖”的原意為法力與天並齊,這種基於力量產生的認可,雖然很符合歐美的英雄主義,但是在中國數千年“儒釋道”的土壤裡,略顯偏激。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田曉鵬正是看出了目前盲目追捧孫悟空的齊天偉力,而忽略的心猿本善,才有了這部《大聖歸來》。作為第12屆中國動漫金龍獎兩項金獎獲得者,內容飽滿又有張力,元素眾多。

汪峰的《勇敢的心》詞曲激昂到妖王的崑曲空靈妖嬈,從巨木橫生的五行山到採景張家界與神話中懸空寺的妖王巢穴,追思致敬99年《西遊記》動畫的白龍出海……在這部影片裡,元素太多太多,目不暇接的同時也不由讚歎導演田曉鵬的魄力與能力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真正讓這部電影活過來的,是關於它的名字《大聖歸來》,什麼才是真的“大聖”,為何“歸來”,去向何處?整部影片講述的就是九世金蟬開悟孫悟空的故事,用一個“緣”字點醒了孫悟空出山後的“三問”,而後掙脫法印,找到真正的自我。

佛家“緣”字在片中的起與滅

“緣”,就像一種無形的線,將事與人,前與後,必然與偶然相互鏈接,非憑空而生,亦不可單獨存在,一切有為法,這就是佛家的“緣”。作為佛法的立身根本,持【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視角看這部影片,就能看出田曉鵬對“西遊”佛家理念的解讀。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只要是影片就離不開所製造的巧合,這種類似於編劇操控的命運橋段就是強加給片中人的“緣”,這也能體現出我們對於“緣”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都相信“冥冥之中必有註定”所以萬般如是都理所當然

混沌為日蝕準備童男童女而襲擊幼年金蟬子,所以金蟬子被母親抱著跳下山崖而不死,長大後拜師法名復回五行山,再劫混沌的童女,卻偏偏喚醒了封印裡的孫悟空。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這就是一個輪迴。混沌當日種下的“因”,成為孫悟空解除桎梏的“果”,而他為取童男童女精華成就大業的“因”,也成為了死於孫悟空之手的“果”。

在佛家著名經典《涅槃經·遺教品一》中有對因果“緣”定做解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因果和緣本就糾纏不清。

江流兒與師傅相遇是緣,江流兒救下小女孩也是緣,江流兒救出孫悟空更是緣。緣起緣滅,金蟬九世本應該以江流死為“果”,去喚醒法明心中大失愛徒的大愛,去點化馴服孫悟空的“心猿”,但是田曉鵬用溫柔的筆觸在彩蛋中將江流兒又復活並回到了長安城。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田曉鵬講述了完整的“緣”起,卻有一個不太完整的“緣”滅,命運依舊痴纏在一起,這是觀眾所希望看到的,卻是田曉鵬所遺憾的,如他所說:“這是對市場最後的妥協,以後不會了。”

大聖“三問”是真正的悟空

世人皆道“孫悟空”,卻不知為何是悟空,何為“悟”?何為“空”?

何為“悟”

菩提取名用十二真言“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取少陽“孫”姓,寓意強大的生命力和昂揚的鬥志,這就是孫悟空的由來。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悟”——覺也,這是《說文》中的解釋,在佛家卻有多種禪意,我認為給孫悟空的這個“悟”應該是三悟:悟心、悟佛、悟己,而這,也正是《大聖歸來》真正歸來的三問。

何為“空”

“空”字更是易於理解,在大乘佛教中觀派的認知中,“空”就是對因果的否定,這就是他昂揚鬥志和反叛思想的具象:天地一棒掃之,落個白茫茫空空蕩蕩真乾淨。

但是我認為“空”字對於孫悟空有另一層解讀。所謂的空,即放空,從心氣浮躁的猢猻脾性跳出來,就像佛家對著軀殼的大喝“且脫了這衣裳!”由此從猴性向人性轉變,這就是“空”的意思。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三問其一——“問佛”

“如來老兒,壓了我五百年還不夠嗎?”這就是問佛,也不是問佛。

天地有不公不平,你攜怨念不甘以問之,這是問嗎?這不是,真正的問應該是他一次次看向手上法印時發出的疑問,是在接受現狀後一次次的醒悟

,【我為何遭此劫難?】這是“問佛”。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什麼是“佛”?

我不認為所謂的石雕泥塑是佛,那些所謂的信仰佛,只是取了個名字而已,“佛”可以是草,可以是木,可以是所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是對世間萬物發出的“為何”所作出的解答,是對糾結於本性釋放和恪守世間規律的明悟,

它可以是所有,也可以什麼都不是。

孫悟空自問為何遭拘禁,它漸漸明白當日所做事情的放浪形骸實際上只是心有不甘。不甘天比他高,不甘頭上有天庭,不甘天兵敢向它舞戈。在和江流兒的相處中它釋放了自己的真心、消散了自己的桀驁,它保護弱小,剋制怒火,甚至敢於在法印束縛下迎戰混沌,只為救人。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生死有大恐怖,亦有大覺悟。當它的武力不再是用來彰顯自己的強大,而是真正想要掃蕩為禍的妖魔,拯救無辜與弱小,為此不惜犧牲,它的枷鎖自然就開了。這就是它的第一問,問佛。

三問其二——“問己”

去往何處去,餘生何處是我心安地,這就是它的“問己”。

從五行山掙脫,孫悟空一次次嘗試拜託法印的束縛,是因為想要自由。它看著白龍游曳向海,就在感嘆自由,這也是在問己,它雖天地之大盡可去得,但是受法印束縛又不盡可去得。這種問己,實際上就是在詢問自己現在存在的意義。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九世金蟬江流兒給它指了路,你為何而生?你為何有齊天法力?你為何有不死神軀?因為你是齊天大聖,你要戰,不是為自己而戰,而是為你心中的愛而戰。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影片中有數次孫悟空和法印抗衡的場景。起初因反噬甚至跪地喘息,然後在“救與不救”的問己過程中,在離開與不離開之間徘徊,它嘗試掙脫法印,結果法印略有鬆動但依舊無法掙脫。

這個過程我們就能看出經過和江流兒的相處,孫悟空問己的路已漸漸清晰,它對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去哪兒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直到江流兒被混沌“打死”,它悟了。所以枷鎖開了,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這時候它能拔出那一根“金箍棒”。所謂“悟”,它悟了,那麼就要蕩平邪魔換天地一“空”。

三問其三——“問心”

“心”是本心,是它對自己力量存在性的找回,也是它最後成佛的原因。

從曾經的風光到如今的落魄,這樣一種巨大的落差產生的就是自問,這種落差就是如來給的,也是如來想要它經歷的。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在如來悟道之前他照樣行的是雷霆手段,攻殺一道比之孫悟空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在他真正的“正覺”、“等覺”、“圓覺”之後,他換了一種心態,以達到“乘真如之道而來”的狀態,這才叫如來。

佛家輪迴不僅講一個“因果緣由”,還講究一個“找回”,他想要孫悟空真正實現的就是找回,找回它的善的力量。九世金蟬江流兒最初用循循善誘的方式用自己的稚子童心和向善的佛家道理來引導它,但是見效甚微,直到最後江流兒用了一種危險的東西來激化它——憤怒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這種基於落差產生的無力就是孫悟空對現實不滿的憤怒,也是自問:為何我不能大展拳腳平所遇不平,佛祖,這不就是你想看到的嗎?

實際上最後的明悟才知道,佛祖想看到的是它敢於犧牲的精神。有了武力再去行正義這不是真的悟了,拋卻生死行正義再獲得武力,這才是悟了。很明顯孫悟空悟了“本心”:當遇不平妖邪之事,我欲不惜犧牲以平之。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所謂鬥戰勝佛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孫悟空的問心就是對自己存在性的發問,它知道了自己應該做什麼,它本就是女媧補天所留,自然應該為拯救蒼天而去。所以它跟隨了十世金蟬西行取經,應了那一句“師傅”。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總結

問自己為何會有此境遇是為一問,問自己今後如何是為二問,問自己因何存在是為三問。這三問可以認知為:問當下,問來日,問昨天。

此時的你是昨天緣起時的果,明日的你又是當下你是否參悟所結的果,不是人人都有金蟬點化,但是你我依舊可以對自己三問。

解讀《大聖歸來》時的“三問”,緣起緣滅,是九世金蟬的點化

你現在的生活真的是你從前想要的嗎?從前的你想要做的是什麼?今後的你還要如此安於現狀還是向夢想前進?

我們看不到那西天取回的657部經書,但是每一次對自己的發問如果有所收穫,那就是一部經書,所謂修“大乘”,就是修自己。人間皆是修行人,你是,我也是,不是人人都是金蟬,但是人人都是那一隻要馴服“心猿”的悟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