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按下“重啟鍵”,新法規擁抱新時尚

今年5月1日,註定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這不僅意味著五一國際勞動節在即,大家可以放飛心情,利用幾天小假暢遊一番。更因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即日起正式實施,我們的生活習慣將伴隨著這部法規而發生不小的改變。

是的,修訂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從5月1日起就要正式實施了,這標誌著北京生活垃圾分類將正式納入法治框架。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新版《條例》首次明確,單位和個人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並對個人違法投放垃圾的行為,教育與處罰並舉。此外,對免費提供塑料袋的商家、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餐飲企業、“混裝混運”運輸單位,等等,嚴厲處罰沒商量。

按理說,該《條例》的出臺已經有小半年時間了,關於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行動方案的制定,早就有大的動作了。然而,由於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任務壓倒一切,人都被隔離了,垃圾分類這事自然暫且擱置。隨著《條例》落地之日——5月1日漸行漸近,我國防疫形勢持續向好並取得階段性勝利,各地都在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北京垃圾分類正當其時,全市各個城區紛紛按下“重啟鍵”。相信在北京,垃圾分類很快就會蔚成風氣,變得時尚起來。

這幾天,“垃圾分類”再度成為咱北京的一個熱詞,媒體在宣傳垃圾分類,社區在引導垃圾分類,市城市管理委也上線了“北京市垃圾分類寶典”小程序,只要輕點鼠標,便什麼都明白了。

其實,以現代人的文明意識和文化素養,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再簡單不過了。儘管新版《條例》把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建築垃圾,但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只要記住“乾溼分開”和各類垃圾對應的顏色就可以了。即“廚餘垃圾綠桶桶,可回收垃圾藍桶桶,其他垃圾灰桶桶,有害垃圾紅桶桶”,以及四類垃圾分別包括哪些廢棄物。為讓垃圾分類簡單可行,市城市管理委還提示,居家分類垃圾時不妨遵循“兩桶一袋”原則,操作起來更加方便。具體來說,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餘垃圾,一個放其他垃圾,而類似紙張、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單獨裝在一個袋子裡,至於節能燈、水銀血壓計、蓄電池等有害垃圾,因為一般家庭產生量都不大,可不在家中單獨設置垃圾桶,及時投放到社區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即可。

常言道“知易行難”。垃圾分類的重點是行、關鍵看做。雖說都是些“舉手之勞”,但長期堅持下去,養成分類的習慣,無疑是非常可貴的。以前我們可以由著性子來,分與不分、分的好不好也就那麼回事,沒人能把你怎麼著。如今不同了,垃圾分類由自覺自願變為強制性的法規要求。根據《條例》規定,單位如果違反分類投放規定,將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處1000元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對於個人如果違反分類投放規定,將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進行勸阻;對拒不聽勸阻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應當向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報告,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給予書面警告;再次違反規定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應當受到處罰的個人,自願參加生活垃圾分類等社區服務活動的,不予行政處罰。

話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其實對於單位也好,個人也罷,罰款也好,罰你參加社區服務活動也罷,處罰的手段和方式,或許還不是主要的,關鍵是丟不起那份人啊!你想,名聲、臉面、誠信紀錄,對於單位和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倘若因為垃圾分類這事被處罰了,豈不是破壞法規、有失文明嗎?不僅聽著刺耳,在誠信紀錄上也是一大汙點。所以要奉勸大家,家裡的垃圾一定是要分的,而且越早越好,晚分不如早分;早分早主動,早分早習慣。誠如一位網友所言:“垃圾分類體現一個人的環保意識和文明素質。身為首都市民,不僅要帶頭做好垃圾分類,還要積極宣傳垃圾分類,發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垃圾分類真正成為新時尚”。(董聚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