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市值破千億,一端是技術挑大樑打通傳統醫療,另一端被質疑靠”拼爹“崛起,成立五年的好醫生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捨命狂奔的勁。


作者 | 鄭瑞龍


2020開年疫情“黑天鵝”出現,大家自我隔離在家,也不敢去醫院怕被傳染,成百上千萬的人湧向線上問診,讓1000多家在線醫療公司嗅到了機會。


繼阿里健康之後,平安好醫生(下文簡稱“好醫生”)在近日突破千億市值,股價最高時漲到123港元左右,僅僅一個月,股價翻了一倍,今年以來平均漲幅都在70%。疫情期間的11億人次訪問量,甚至遠超阿里健康(1120萬)將近100倍


好醫生除了股市的高光表現,其用戶數表現也不俗,新註冊用戶數量增加10倍,問診量增加9倍,總用戶數達到3.2億,穩居國內第一大在線醫療平臺。


而這家脫胎於中國平安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剛剛成立剛5年。若無他因,僅上述表現,其從誕生到上市的步伐,與“拼多多式”節奏十分相識,更有趣的是,二者創業初期還是鄰居


為何好醫生市值創新高?為什麼這家公司這麼值錢?是被錯估了還是低估了?通過業務拆解,本文將分析支撐好醫生千億市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01

資源做重,技術變輕


10年前,在線醫療一度沉寂無聲,很多公司在政策束縛和輿論壓力下黯然離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平臺提供的醫療信息和服務失真錯位醫生歸醫院管理,線上只是兼職,沒法根本性解決看病難問題


目前,國內在線醫療公司的核心產品是:掛號+問診。其深入市場的過程,經歷了線上掛號預約、在線問診的輔助階段,到被允許開處方藥、涉及體檢等核心業務的產業階段。其中,好醫生殺出了一條“血路”。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2019年好醫生總營收約51億元,同比增長52%,淨利潤虧損7.3億元,與往年同期相比減少約2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淨利潤變化,與好醫生的經營模式有很大關係,同時這也是它與市面上在線醫療不同點:自有千人規模醫生團隊


採用類似京東一樣的自營模式,在線醫療服務質量可控、效率高,讓好醫生在面對疫情突然發生時,病人到線上諮詢得到答覆較快、隨時響應問診訂單,給用戶的體驗較好。


另外,自有醫生資源符合患者看病的心理1400多名全職醫生幾乎都是三甲醫院主任級別,對應不同的科室。而聲名顯赫的三甲醫院數量只佔公立醫療機構的1/10,卻要接診了一半門診病人。這讓它在用戶端有足夠吸引力。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不過重自營模式的弊端,表現在財務結構中,就是持續增加的人力(技術團隊+自有醫生)成本。自有醫生從2017年888人、2018年1196人增加到2019年的1409人,同比上升18%,其管理費用達到10.8億元,佔全年經營成本的28%。


而從管理費用增幅看,同比上升只有8%,並且佔總營收的比重,近五年呈快速下降趨勢,銷售費用的變化也大體如此,這表明,好醫生在降本增效上達到較高水平,基本完成跑馬圈地、燒錢佔市場的擴張期。


為了降低成本,保持優質診療服務,好醫生一方面開放平臺,增加外部醫生數量約5000人,細化運營管理規則;另一方面是:通過加強AI技術投入,賦能產業鏈和服務鏈,實現7*24小時全天候在線諮詢。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好醫生對AI技術的重視有兩點可以體現:一是好醫生陸續投入30億專項資金,董事長王濤原是阿里阿里軟件的CEO,親自帶隊建立了好醫生技術研發中心;二是AI助手應用到全部22個科室,涵蓋3000種疾病診斷,累積了6.7億人次諮詢數據。


藉助AI賦能,篩選、解決標準化的問題,緩解了好醫生業務量變大後,醫生精力不足、診療效率下降的情況;提升了平臺的承載能力和主動響應速度,2019年日均問診量73萬人次,同比上升36%,是大型醫院門診的35倍以上。正因技術支撐,才能在疫情中消化掉義診和營銷活動帶來的巨大問診量,長期留住用戶

02

大健康生態構建與會員商業化


好醫生通過重金投入AI+自有團隊運營的方式,打通了資源和市場的高效匹配,形成醫療服務閉環的同時,也創造了獨有的商業模式。


整合很多線下資源。截至2019年底,醫療網絡覆蓋了超2000家體檢中心、150家醫美機構和430家中醫診所、1800家牙科診所、4.8萬家普通診所,9.4萬家藥店以及佈局無人醫藥零售“一分鐘診所”項目。


這些終端硬件設施增加了用戶對品牌的感知,也幫助好醫生線上線下實現聯動,支撐起在線醫療(會員)、消費型醫療(體檢、醫美)、健康商城(電商)、健康管理與互動(廣告)四大業務,一個較為完整的商業閉環才能夠落地推進。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2019年,好醫生營收和毛利同比增長最高的是在線醫療業務。全年收入為8.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09%。淨利潤年度虧損收窄,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問診產品的商業化逐漸成功。這也是股市預期大多持“買入”評級的原因。


在線醫療的核心收入來自於賣會員。2019年均付費用戶轉化率4%,按年增加0.4個百分點,實現收入4億元。會員產品主要包括保險、24小時問診、二次診療就醫和私家醫生健康管理服務。


其中交易性質最貼合的保險業務,貢獻了2/3的在線醫療會員收入。還有部分收入是自有醫生的診療費和外部醫生診療費抽成(業內普遍20%),根據醫師名單上的資歷和評價單次收費60元以內,診療諮詢15分鐘。


四大業務中毛利率最高的是健康管理與互動,達到82%,這部分除了資訊和測試模塊,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銀的廣告收入。好醫生拿到了默克、輝瑞、賽諾菲等知名企業的大單,2019年實現營收1.9億元,同比增長23%。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消費型醫療和健康商城,是給好醫生貢獻營收和利潤最多的板塊,但也備受詬病。問題主要集中在:含著金鑰匙降生的“富二代”企業好醫生,部分收入是由B端平安集團旗下的關聯公司定向供給的。


2019年好醫生消費型醫療營收11億元、健康商城營收29億元,是總營收的4/5。而這兩塊服務的平安銀行、平安壽險、平安普惠等五大平安系客戶,直接採購貢獻收入就佔總收入的39.7%。


比如:為線下美容院、體檢、牙科等消費型醫療引流的細分業務,好醫生基本要靠平安系買單才能打開局面,其中代理、捆綁銷售給個人的金額佔比高達66%。以賣藥、保健品為主的健康商城,B端收入13億元,佔商城營收比重為45%,毛利率約5%,而這部分客戶就是平安系公司。


好醫生來自B端的KA渠道採購佔比較高,成立5年的上市公司尚未擺脫對母公司平安集團的依賴,在減去內部輸血或利潤表調整後,尚未創造真正意義上的正向現金流。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鯨商認為,從核心能力與變動趨勢上看,好醫生的在線醫療業務,將輻射出更多能量,支撐自身造血能力提升;雖然好醫生藉助“富二代”身份,在前期啟動、資源對接和引進高端人才方面都相對容易,B端獨立變現能力與母公司掛鉤,但是

與2015年84%的份額相比,好醫生對平安集團的依賴正在下降,整體改善不少。


服務C端的藥品購買和配送,2019年貢獻收入約16億元,同比增長37%,毛利率11%左右,兩倍於B端大批量採購的毛利率和客單價,且相比線下藥店普遍20%以上的毛利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總體上看,隨著好醫生的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下降,經營效率提升,未來能夠在自營業務之外,接入更多第三方產品,增加渠道營收,其盈利能力、C端銷售收入有望持續增長。

03

天時地利人和,在線醫療”全壘打“


新興領域企業的估值往往高於傳統企業,正如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所說,“推特(剛發明時)在之後的10年中可以獲得壟斷利潤,而報紙(紐約時報)的壟斷時代卻會結束。儘管推特處於虧損狀態。”簡單來說,

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它以後創造利潤的總和,成功與否要看它未來生成現金流的能力。


那市值超千億的好醫生,能不能順勢而為,將這樣的商業預期變成現實?


宏觀角度來看,在線醫療領域不同於只能下沉,尋找生存空間的零售,而是一個新的增量市場。


《2020年中國在線醫療行業市場前景及機會研究》顯示,2019年國內互聯網醫院數量約為300家;預計2020年在線醫療市場將超過1500億規模,年複合增速超過10%。


要知道這個數字在2018年還不到500億;線上體檢消費人數連續3年增長,去年增速達到32%,80%的用戶還集中一二線城市,人均客單價小幅上漲。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在線醫療持鼓勵態度,3月份《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在線醫療機構線上開處方,線下配藥,診療和購藥費用都可以醫保結算


而在許多國家,包括比重最高的美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不會賠付患者的線上醫療費用。除了政策支持,積極擁抱線上醫療的不止患者和醫院,工作強度大、工資收入一般的醫生也對此充滿期待。


疫情機遇期提供了一波想象不到的在線醫療紅利。2020年,在疫情的不斷髮酵中,醫療需求短期爆發,直播形式的普及和大量營銷廣告,幫助在線醫療公司培養了用戶看病習慣。有業內人士估計,若不是此次疫情爆發,這樣的消費行為轉變可能還需要5年。而喝咖啡的習慣,星巴克可是培育了20年才達到人均5杯/年。


同樣爆發式增長的還有線上數據規模,AI技術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定義彙總提供服務方案,疫情期間上億量級的有效數據,將進一步推動迭代水平,在線醫療的識別準確率會顯著提升。


在微觀市場個體上,在線醫療行業的主要產品:阿里健康、好醫生、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等APP,都面臨盈利難問題。


好醫生的營收增速相對較高,扭虧跡象較明顯,能夠更快速擺脫虧損狀態;在某品牌手機應用市場上,APP下載量約1.1億次,評分4.9分,均高於微醫的3000萬、4.3分,超過其他APP指標。


好醫生突破千億市值,醫療版“拼多多”狂奔?


商業變現能力上,好醫生基本形成O2O醫療服務,四大業務板塊收入結構雖然仍有定向輸血性質,但已經相對多元化,同時擁有充足線下資源、自有醫生團隊和AI技術潛力,讓好醫生面向C端業務,可持續性增長能力較強。這反映在疫情的訪問量和股價上,才會勢頭猛漲。


線上線下業務佈局的聯結性是壁壘優勢所在。市值2300多億港元的阿里健康,營收大頭來自醫藥銷售板塊,賣藥模式就能支撐那麼大的體量,那麼當好醫生的服務、粘性增強之後,無疑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不過好醫生仍處於虧損跑規模階段,主要盈利模式還是向B端銷售藥品和私人醫生服務,技術投入、人力成本(技術團隊與自有醫生)還很高,是獨立造血的兩大拖累。


此外,當疫情過去,線上問診迴歸常態,好醫生想留住用戶,還需深練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