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只要對紫砂壺有點了解,都應該聽說過“曼生”和他的“曼生十八式”。其實曼生是他的號,本名為陳鴻壽,其涉獵廣泛,被視為一位藝術通才。陳曼生工古文詩詞,善書法,以隸書、行書聞名,精於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陳曼生

陳鴻壽在金石書畫以外,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他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也有說法“曼生十八式”而是一共三十八種——參見《仙骨佛心》一書)。

我們今天所說的曼生十八式,是後人歸納總結出最具代表性的十八把曼生壺。曼生壺以刻繪見長,壺銘以記錄茶事活動、心情感想、化用典故為主,簡短不贅言。在那個沒有微信朋友圈的時代,紫砂壺就是陳曼生髮表心情,曼生壺就是陳曼生的“朋友圈”。

那陳曼生的朋友圈都發了些啥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他“獲贊”最多的幾條。

石瓢款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石瓢款為紫砂銘器中經典款,後來經過許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而最終萬流歸宗,都源自曼生矣。這個壺款古韻最濃,而壺身銘文的寓意深遠,令人哲思,含有健康長壽祝願之意。此壺蘊精氣神韻於一身,可視為壺之智者。

石瓢典故:陳曼生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井欄壺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汲水思源乃井欄壺蘊含的人文意識,方圓周正,是此壺醞釀視覺美感。

另外,“井欄壺”還有很深的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井欄壺形式簡單,因此在裝飾手法上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詩書畫印皆可點睛。也正因為這樣,井欄壺已成為紫砂壺收藏家們特別看重的經典壺型。

井欄典故: 初夏一日,制壺知己彭年來訪,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茗壺為題,互交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曰:“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傳下人送筆墨,當即在石桌上描繪開來,數遍而終成一壺。彭年曰:“此壺命為汲水壺如何?”曼生搖頭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二人相視大笑。

石扁壺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此壺乃曼生平生詩詞功底的展示,以壺為書,載其所學,曼生風情與文學思想之完美體現,其美學價值與文學價值珠聯璧合,堪稱一絕。此壺風格清絕奇峻。

石扁典故:曼生為人正直,才華橫溢,故追求者眾,以“斯室陋室,唯無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鍾愛紫砂茗壺,然常嘆平生未得一式以盡顯才學。潥陽赴任,已過三載,調令將至,而此壺未得,茶飯不思,久不成眠,小童喚之,起榻跟隨,行至一橋,小童不見,橋頭置一五彩石,上書“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橋,夢中驚醒乃南柯一夢,而圓石、八字卻歷歷在目,乃掌燈夜畫,以夢中所見之石為壺身繪好壺流、鈕、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難覓之壺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極而泣,有詩為證:無悔三載苦尋覓, 南柯一夢巧畫伊。盡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初識石扁,並不起眼,造型古拙,壺面粗糙,然再觀之,則覺其意猶未盡,粗中有細,久而觀之乃覺此壺大拙大雅,內涵至深,擁此壺以飲茶,自覺文氣高三分。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曼生壺: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的結合

陳曼生與紫砂的故事先介紹到這裡。

紫砂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個端午假期,讓我們走進北京世園會紫泥春華博物館,一起去體驗紫泥文化與江南水鄉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