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被“誇”出來的孩子

如今,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親朋好友,對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評價的環節。而評價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對於評價的認識、如何讓評價更加有效率,我們也經過了很多的變化。

在上一代的家長都熟悉也認知的方法是多批評懲罰孩子,習慣於“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等說法,當今家長月了;越來越意識到我們的孩子需要賞識,需要更多的讚揚和鼓勵。但是,單純的表揚有它的侷限,家長或老師總是誇孩子也不見得有效。

如何正確的評價孩子,也可以反映出家長的教育觀。

深思:被“誇”出來的孩子

在舊式的教育體系中,我們更信奉嚴師出高徒,孩子有了問題的苗頭,成年人就會防微杜漸,生怕孩子走上歧途。那個時代對犯錯孩子除了必要的“差評”外,還要配以處罰,規矩和戒尺就是教育的代名詞,成年人希望用威懾力讓孩子有一種敬畏感,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終成為一個有用的“好人”。表揚和鼓勵的手段過去也有,卻並沒有被當作主要手段,教師多半會保持一種師道尊嚴,不苟言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才是流行的教育觀。

近一二十年,西方教育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一些教育理論和教師都開始了批評技巧的探索,而我國教師在批評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少深刻的思考,具體的做法千差萬別,但原則是一樣的:表揚時,我們要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人;批評也一樣,還是要對事不對人,把人和事分開來,孩子的行為不是他的本質,不需要否定整個人。這需要教師有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思辨能力,對這樣的批評,孩子更易接受。

深思:被“誇”出來的孩子

而對孩子的懲戒是附屬於批評的,對於懲戒的必要性,很多人是有爭議的。我的意見是因教師和學生需要而異。支持懲戒的一方也非常強調方式方法,其原則還是對事不對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哪就可以了,不要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這些本質的東西,主要的方法有承擔錯誤後果式的懲罰以及事後與反思相結合的懲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