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名师论坛】

【简介·尹穗柠】

毕业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2015年加入童画

西安童画长安校区

西安童画教研部教研员

现任西安长安童画执行校长以及幼儿感觉造型学段教学主管

2017/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西安童画说课大赛第一名

2018年第九届童画全国原创课例说课大赛“教改创新奖”获得者

教授学段:幼儿感觉造型学段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主讲人:尹穗柠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做过和儿童美术教育有关的兼职代课工作,就像小时候我的美术老师教我画画一样,我也用着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在网络或者书籍上找到一个很有“创意”,视觉美感都很不错的绘画作品,老师进行把物体进行步骤分解让孩子们进行参照模仿绘画。是,我授课很有趣,也很肯定和尊重孩子们的用色和其他想法,孩子们很喜欢我,但当时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劲,美术是什么?儿童美术是什么?儿童美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老师真的应该这样教吗?我的心里埋了下一颗困惑的种子。

2015年我毕业了,抱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想要解答埋在心里的几个疑问,我去找了和儿童美术有关的工作,当时我被如今所在校区校长苏锦霞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于是我就加入了童画。

童画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多种多样的美术形式给我早期上课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我通过不断地学习童画课程单元的递进性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发现这些美术知识能激发孩子们对美术课堂的热爱,和对美的感受,但作为一线老师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会很累很忙碌,手上忙着给孩子们剪,眼里看着他们的画,心里着急着他们的课效,除去这些拼贴的动作,当让孩子们自主表现时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不会画”。苏老师告诉我,“画画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缺少了孩子自我表达的痕迹那这幅画就不是属于他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传递成人的美术技能与系统的技巧训练,而在于感知艺术和文化的深刻性。以艺术润泽儿童心灵为教学目标,将儿童自由、纯真、富有创造力的天性进一步释放,并尽可能地持续保留一段时间,这将为其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精神积淀。

认同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后,我在每一节课中除了让孩子们完成课程目标之外,还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开始不断把后者的部分增多,直到现在上课除了课题和教学目标都保留,其它部分完全都是孩子自我表达,孩子们在这样的作画习惯带动下,不仅在课堂上非常有想法,回到家或者出去旅行时,孩子们的绘画主动性和表达欲都很强烈,家长们也越来越被引领,更加认可这样的教学。我上课从来不现场做范画,导完课,孩子们全部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开始创作了。

在这条“保护孩子原创”保护孩子原创的路上我也听到过很多声音:“孩子们真是艺术家呀!”、“穗穗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天赋?”等等,我经常阅读书籍和与儿童美育有关的文章、书籍,儿童美术到底能给予孩子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儿童美术应该是帮助儿童将幼年早期的“弥散”思维引导到“发散”思维上来,保证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生长。因此,与其说儿童美术在培养创造力,不如说是在现代的、强势的科学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局势中,保护人类的天性。从吉尔福特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重要观点: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状况看,“儿童都是艺术家”的所谓俗语是不成立的。儿童在幼儿期表现出的偶然视觉形象及现象,的确是成人艺术家始终追求的东西,但从孩子们心理、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尚不足以承载艺术家的思想与创意。因此,儿童美术活动需要解决的并非是成人美术的技术和学科的规则,而应该是在孩子们不确定性、弥散的思维中,启迪他们能够自主探索与发现的创想,这就是美术所给予孩子们的创造性。

通过这几年一线的教学和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成人在教育和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三原则:第一,发现并呵护儿童潜在的创造性,不要让儿童的天性被成人世界的规则所抑制和替代。第二,成人需要在尊重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其探究性表达,这是释放孩子潜在能量与构建思维方法的重要指导过程。第三,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导需要转换为生活化的方式,在生活中认识、了解、发现艺术无处不在的规律性,从而奠定孩子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那我上课到底是怎么做的,能让孩子们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有很大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课例:《垃圾分类》。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分享课例《垃圾分类》】

【分享课例《垃圾分类》】

学段对象:幼儿感觉造型学段/启智班/生活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视频、游戏让孩子们认识到垃圾不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的危害和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环境的意识,呼吁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1.提问孩子们知不知道垃圾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2. 播放视频,“垃圾的一天”,从被使用到被扔被处理的过程,了解垃圾本不是垃圾,它们是为我们生活服务过的物品。

3. 播放视频,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导致垃圾分拣场的工作量非常大,每种垃圾被降解的时间不同,如果进行统一填埋,会给地球的空间还有土壤的健康,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4.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垃圾分类的小游戏。

5. 垃圾分类后进行后续处理,厨余垃圾可以做肥料,可以做饲料,分离出的油经过提炼可以做生物燃料;其他垃圾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可回收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有害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课堂情境】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学员作品】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保护儿童原创”之路——课堂不该是“抹杀”儿童艺术天性的地方

童画20th 感恩与你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