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要開始,從不太晚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要開始,從不太晚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要開始,從不太晚

有時候,不經意間你會發現。一個起點跟你一樣的人,忽然間他的生活好像過得比你自由多了。

生活的自由,來自於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不為錢發愁,才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事情。時間更多的人,才會有更的多時間來賺錢,久而久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賺錢。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能夠理解。當時覺得,工作不就是為了賺錢嗎?為什麼整天工作的,反而沒有時間賺錢呢?

好奇心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特性,有了好奇心,就會有尋找答案的動力。所以我當時就一直想要尋找這個答案,要看看這是不是真的?

身邊的人就是就好老師,而我也正好有兩個可以研究的對象,一個是我的父親,一個是我的姑父。他們年紀一樣,起點也一樣,人生的道路也差不多。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姑父要比我父親的生活過得自由一些,意思就是更有錢一些?差距是從哪裡開始的?

他們的生活軌跡都差不多,差不多同時參加工作,同樣的都是工人,同樣的時間點下崗。家庭的負擔也差不多,甚至連我和我表妹的生日都是在同一天。他們都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他們的生活軌跡應該是從下崗的那一該起發生改變的。

只要開始,從不太晚。

下崗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買房。選擇不同,境遇就不同了。我姑父的選擇是回城置業,把家安在城市裡。而我的父親是選擇在企業所在的鎮上買房,因為他覺得這裡比較熟悉,可能機會比較多。當時的房價都不高,但我姑父置業花的錢還是我父親的兩倍。

住房搞定之後,我父親決定利用以前工作的技術自己創業,這是一般人的正確選擇,也無可厚非。但是因為大環境影響,父親的第一次創業是失敗的,意味著他手中的資本沒有了。還好父親也不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短暫決擇之後,他放棄了之前的專業,開始了傳經型的創業之路。但是創業之路,不是那麼勝利的,沒有忽然間發大財,賺的錢也只夠維持生活開支。就這樣,我父親成為了一個整天工作的人。

同樣的時間節點,姑父當年在城裡,似乎真的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人到中年,以前的工作經驗並不能起到什麼幫助。在這個時候,機緣巧合之下,當年農村信用社在社會上招募資本入股,他把剩餘的資本全部投入進去,買了信用社的股權,成為了股東。然後,他開始在建築公司上班,慢慢開始接些工地,慢慢的好像越來越閒,又越來越有錢的樣子。

時間是檢驗人生選擇的工具,幾年後,姑夫的投資有了被動收益,哪怕接不到工程,心態上也沒太多壓力,生活反而越來越好。而我父親,整天忙於工作,生活反而沒多大起色,兩家人的差距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

正是這個時候,我接觸到了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賺錢這句話。我開始探尋這其中的奧秘,究竟是什麼,讓兩個起點差不多的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於是我跟我的姑父請教,為什麼他的生活越過越自由,而我的父親反而忙忙碌碌卻賺不到多少錢呢?當然,姑父他不是專家,自然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只是把他自從下崗之後的一些經歷說給我聽,讓我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年下崗之後,他們同樣迷茫,不同的是,我父親選擇去創業,而姑父巧合之下投資了信用社的股權。當年信用社的股東有一項任務是攬儲,就是找人去存錢。就是在這個任務下,姑夫養成了一個儲蓄的習慣。而這恰好,映證了理財的第一步,養成儲蓄的習慣!

在為信用社攬儲的過程中認識一些有資金需求的朋友,又慢慢把存下來的錢投資了一些做企業的老闆,佔了一些股份,每年多少也會有些分紅。這又映證了理財的第二步,把存下來的錢拿去投資。

因為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姑夫漸漸的開始承包一些工地,慢慢的收入也越來越多起來。當然這時候,他就有更多的資本重複前面兩個步驟了。無形中又擁有了理財的第三步,不斷的增加收入,並把增加收入的大部分資金拿去投資。

當他的投資收益已經讓他不需要更加努力工作就能自由生活的時候,姑夫開始學習接受一些理財建議,貸款買了第二套房子,投資了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並且開始在股票市場進行投資。而這時候,理財已經把他和我父親的差距變得越來越明顯起來了。

而在這時候,理財的第四要素,尋求更高的投資收益,也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他的人生字典中了。

至此,兩個相同的人生起點的人,因為不經意間的理財方式,生活上產生了的質的變化。我的姑夫與父親,起點上都沒有什麼理財的專業知識,只是因為一個人不經意間走上了正確的理財道路,另一個人整天忙於工作,反而賺不到多少錢。

其實理財並不深奧,只要按照我上面總結的四個理財要素,從現在開始,做好理財規劃,你的人生也能獲得改變。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只要開始,從不太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