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又到了一年一度諾貝爾獎的公佈時間,網絡上各種解讀鋪天蓋地。而鄙人不喜歡走尋常路,就來寫幾篇文章說說諾貝爾本人和“諾獎”的那些事吧。這些,幾乎在各種解讀中都是看不到的。

諾貝爾全名叫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他是化學家,他是工程師,更是軍工裝備製造商,一生共擁有三百三十五項發明專利。

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九歲那年,家裡從貧窮轉變為富裕舉家遷往俄國。而他的父親,在俄國有個工廠,專門生產地雷、水雷等武器。於是,諾貝爾十七歲時便在家族企業裡幹活了

不過,比起那些,諾貝爾最響亮的頭銜還是“炸藥大王”,這是眾所周知的。而諾貝爾本人卻極為反感被稱呼為“炸藥大王”——這正是本文的標題來源——“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由此我們便引出了今天的話題。

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諾貝爾之所以討厭這個頭銜,是因為他在三十多歲研發炸藥時親弟弟當場就被炸死了,而父親則被炸成了殘廢。之後雖然在炸藥裡賺了個盆滿缽滿,但他無比清楚這些人買炸藥都去做了什麼。因此,他極為內疚不爽

而後,他繼續沉迷於研究,試圖製造出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巨大到戰爭不再發生。但很可惜,他並沒有成功在他逝世四十九年後的1945年這種武器終於被研發成功

這就是原子彈如諾貝爾所願原子彈的出世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戰爭的發生。願我們的老紳士在天之靈,看到這一幕,負罪感能減輕一些

當然,這都是後話,諾貝爾在世時可看不見這些。不過好在,他找到了一個能讓自己心裡舒坦點的方法,那就是去支助一些創業者。看到創業者們的項目很成功,他就覺得自己的錢並不都是用來發動戰爭了。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見,諾貝爾那時候已經明白了科學的重要性,明白科學是值得投資的,這也為後來設立“諾獎”築下了奠基

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諾貝爾獎獎章

越到晚年,諾貝爾越想從人們腦海裡洗去自己和“炸藥大王”的關聯。他沒有結婚,膝下無子女,秉著對科學的那一份熱愛,也為了心中的榮譽感,他把畢生的鉅款全世界的科學家

,“諾獎”也就此成為全球最高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是推進科學發展不可缺失的動力。而接手的機構也充滿了使命感,認真負責地將其做成了瑞典整個國家的事業

從“諾獎”設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百二十多年一共九百多位獲獎人,雖然有一些存在失誤和爭議,但這只是小部分絕大部分獲獎人對於人類的貢獻還是巨大的

那麼,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遺產呢?這些遺產快用完了嗎?獲得“諾獎”又有多少獎金呢?

先賣個關子,這些問題,我們就留到下期

當然了,最重要的絕不是獎金有多少,而是那份榮耀

諾貝爾:請不要叫我“炸藥大王”

201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