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堅持中西醫並重,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必要、可行,但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應充分借鑑國際較為成熟的全科醫生制度及實踐經驗,並且中醫藉助全科醫療模式將會促進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相互交流和繁榮。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全科醫學起源於18世紀的歐美,完善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80年代末被介紹到中國。


全科醫學是集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於一體的一門獨特的綜合性醫學學科,是初級衛生健康和社區衛生服務的核心學科,它是由全科醫生所從事的醫療實踐活動,它是在現代醫學模式指導下,為社區居民提供的以個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圍的連續性、綜合性、協調性、可及性、個體化和人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


經過全科醫學專業教育訓練,並通過考試考核獲得相應資質從事全科醫療服務的醫生稱為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全科醫生主要特點是強調持續性、綜合性、個體化的照顧,並對服務對象全程負責式地照顧。


與大中型綜合醫院的專科醫療模式相比,全科醫療具有首診服務、一體化服務、連續性服務、協調性服務等特點,解決人群健康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對疑難、危重患者開展專科會診或雙向轉診。


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的必要性、可行性


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的必然選擇

全科醫學、全科醫療及全科醫生的概念雖然是舶來品,但全科醫學並不排斥傳統醫學。


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在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上指出:“傳統醫學必將在未來的人類衛生保健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醫不僅重視治病,更強調治未病,保健養生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完全符合全科醫學及健康管理的理念。中醫藥服務可參與、融入家庭健康服務的各個階段,可服務不同性別、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全部居民,具有西醫不可替代的優勢和價值,對此,必須堅定對中醫的理論自信、能力自信。


降低人民群眾醫療費用的客觀要求


不斷增長的醫療費用負擔是目前世界各國醫療保障體系需要面對的共性問題。全科醫學在世界範圍內能夠得到快速發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科學合理的健康及醫療服務模式可以降低醫療費用,節約醫療成本,如首診負責制、一體化、連續性等。


中醫以臨床療效確切,救治方法多樣、簡便,治療費用低廉,使之在城鄉居民中仍然有較好的群眾基礎。以經絡學說等傳統理論學說為知識內核,中醫在健康維繫方面提倡“法於陰陽、合於數術”,形成了完整切獨樹一幟的學科體系。


踐行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的具體體現


“堅持中西醫並重”是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彙集中華民族智慧解決中國醫改問題的中國式辦法。


建立和健全全科醫生制度,恰好給中醫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正如梁萬年先生所說:“中醫與全科醫學,在服務理念上有相當大的相似性”。


大力推進全科醫學的發展是我國醫療改革的重要方向,中醫學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時代機遇,且應有所作為,有所突破,為推動世界全科醫學發展作出貢獻。政府工作報告已將“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 列入重點工作內容。


分級診療要求建立全科醫生首診制度,培訓中醫全科醫生,在數量上佔優勢,在質量上過硬,在待遇上傾斜。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應充分借鑑國際較為成熟的全科醫生制度及實踐經驗


構建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醫學教育三位一體。


在全科醫學發展較早的西方國家,醫學類院校幾乎都開設有全科醫學系,使30%~60%的醫學生有機會參加全科醫學知識及必備職業技能的學習或培訓,而目前國內醫學院校開設全科醫學系還為數較少,且招收規模不大。


2010年起國家已連續4年為農村訂單式培養全科醫學方向臨床專業學生,累計招生僅2.1萬餘名,但數量遠遠不夠。


以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來看,畢業後教育應同質化開展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繼續職業教育,完善醫師終身學習的制度設計。


充分借鑑國外全科醫療模式


全科醫學最大優勢在於為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奠定基礎,使就診患者根據其病情科學合理有序地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


並且其簽約式、全程式的健康管理及醫療救治,有利於改變目前國內“點狀”就醫模式(醫院視患者每次看病均為第一次,導致對患者的檢查重複多次)帶來的醫療資源浪費。


注重團隊協作,發展社區義工


借鑑其他國家經驗,例如,在泰國衛生人員配備一般是:1名接受過2~3年培訓的醫生(衛生員)、1名助產士、1名護士。


此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政府一起聘請大量的社區衛生志願者,每個鄉大約有20名左右,他們從事社區衛生工作時身著專門的制服,主要職責是配合社區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人員提供院外服務,如健康促進、家庭保健、計劃免疫及健康卡的審定和管理工作等。


村衛生室只是在比較偏僻的農村才設立,服務人口500~1000人。村衛生站一般只配備一名社區衛生工作者,工資來自國家衛生部。


主要服務內容包括: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及疾病的簡單處置等。同樣在歐美國家,做義工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個別國家的中學課程還包括一定的義工學分,學分不夠是不能畢業的。在全科醫療團隊中發展社區義工,不僅能減輕團隊工作擔負,而且還可以減少財政投入,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義工本人還可以學到很多保健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政府特殊的支持及鼓勵政策


美國全科醫生培養,從上大學算起,至少需要11年。正式執業後,每年還要對全科醫生進行更深入的專科訓練,以提高全科醫生的能力。


為鼓勵新醫師加入到全科醫生隊伍,美國對全科醫生的福利逐年在提高。此外,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利用提高全科醫生待遇等政策槓桿來鼓勵優秀醫師從事家庭診療。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中醫藉助全科醫療模式將會促進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相互交流和繁榮


目前中醫發展的困境


在長期的實踐中,中醫名家層出不窮,中醫理論系統完備,中醫療法豐富多樣,中醫方劑持續增加,中醫流派繁多,在長期發展後的今天仍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在居民健康及醫療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現代醫學對中醫衝擊較大,近30多年來,醫療機構受現行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對中醫的重視降低了不少,而傳統中醫院西化現象嚴重,中醫發展面臨被邊緣化困境。


國際全科醫學發展亟待突破


經過西方國家10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科醫學逐步發展壯大,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和接受。


全科醫療的工作模式,可提供契約關係下的完整醫療照顧,不僅更科學合理,且通過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節約醫療費用,提高了健康管理成效。


然而,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雖然全科醫療的服務模式已帶來了諸多成效,但其進一步降低醫療費用的空間有限,醫療效果的進一步提高,醫療費用的再下降,則需要借鑑和引進更好的智慧來發展全科醫學,這無疑給傳統醫學的引入和發展,提供了機遇。


中醫作為傳統醫學優秀代表,強調生命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天人合一”),強調預防為主的思想(“上工治末病”),重視綠色、自然療法,具備豐富的健康養生理念(“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注重個體差異,堅持個性化治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這些特質,決定了其在社區衛生及居民基本健康保障中大有可為。


中醫與全科醫療服務模式的結合,既是全科醫學發展的需求,也是中醫自身發展的需求。


全科醫療服務模式帶給中醫的將是廣闊的服務空間和巨大的學科實踐發展的機會,而中醫帶給全科醫學的將是服務能力的提升,資源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及學科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完善。


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結合的契機業已成熟,兩者協同發展值得期待


全科醫學傳入中國20多年來,其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為啟蒙階段。這一階段,使政府層面認識到發展全科醫學的趨勢和必要性。標誌是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要“發展全科醫學,培養全科醫生”。


第二階段:2000年至2009年,為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加強,各地對全科醫療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表現為一些大型綜合性醫院,如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設置全科醫療科。2005年開始,政府投資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護士及醫技人員進行崗位培訓。


2005—2010年,以河南為例,利用中央財政對1.2萬名社區醫生開展了以“全科醫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全科醫生崗位培訓。


第三階段:2010年至今,為大力推行和實施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階段,出臺十餘個發展全科醫學的制度性文件。


如2010年國務院六部門出臺《關於印發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通知》,對中長期全科醫學發展及全科醫生培養工作進行規劃;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思想、原則、方法和舉措,確定了在我國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戰略性選擇。


自2010年開始,加大培養和培訓全科醫生工作力度,中央財政投入為中西部地區訂單式培養全科人才;大力開展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職在崗醫生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


2010—2013年,四年間,河南累計為農村定向招錄及按全科方向培養2245名本科生,已安排培訓週期為1年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9730人,在部分城市試點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約600人。前兩項全科醫生培養項目,均有國家財政支持。


相關配套的全科首診及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雖尚未明確出臺,但在醫改方案中已有明確指向。在這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中醫學只有積極融入全科醫療模式,才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日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解決醫改問題的中國辦法,無疑為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的結合,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如果兩者能夠結合、協同發展,其“化學反應”不可限量。不僅有利於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而且中醫藥學也必將為世界全科醫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更多國家和地區接受中醫提供了難得的平臺和機遇。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促進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相結合,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的具體建議


西方發達國家的全科醫生制度因國情而不盡相同,中國發展全科醫學,做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政策選擇,須結合中國國情,積極融入中醫,方能走出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全科醫學發展道路。


在全科醫學理念下,加大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全科醫生人才培養力度


近年來,中醫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導致本來招生量不足西醫專業的中醫學生轉行率升高,中醫從業人員相對不足,素質偏低,後繼乏人。


數據顯示,1990年以來,中醫從業人員佔衛生技術人員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如果不抓緊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轉,預計到2020年中醫從業人員佔衛生技術人員比例將不足3%。


目前,以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為執業方式的鄉村醫生不足鄉村醫生數量的1/3;而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為執業方式的醫師不足全部醫師的1/6。且現有從業人員中學歷偏低,職稱結構以中級為主體。


高素質人才的缺失,必然導致中醫藥特色難以發揮,服務面狹窄,質量難以提高,與健康需求相比明顯不足。建議在國家政策支持的農村全科方面定向醫學生培養中增加中醫臨床專業招生比例。


同時,應進一步加大中醫學在西醫臨床專業全科方向定向醫學生教學課程中的比例,注重在未來的全科醫生中培訓中醫臨床思維,並在基層醫師的培訓中,也應進一步加大中醫學教學內容,鼓勵中、西醫不同執業類別醫師相互學習、交流。


參照“全科醫生特崗計劃”,切實提高基層中醫師待遇


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投入,設中醫全科醫生特崗,切實提高基層中醫醫師待遇。

從政策設計上緩解中醫人才不足的現狀,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優勢。


從衛生經濟學角度來看,政府對中醫人才待遇投入的增加,必然導致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增強,進而降低醫療服務費用,才有可能用“中國辦法”解決好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世界性難題,增加醫改成功的砝碼。


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的設計,應始終堅持“中西醫並重”的衛生工作方針


首先,要在醫療資源配置中,提高中醫藥比重,逐步增加中醫醫療資源總量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所佔比例,使之達到或超過總量的1/2,方能體現中西醫並重的國家戰略。


制訂優待政策,鼓勵大力開辦中醫類診所,大力發展具有中醫性質的健康產業,鼓勵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發揮應有作用。其次,在人才培養、科研投入、產業開發等方面,應給予同等待遇。


強化中醫特色,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建設


一是將中醫藥融入全科醫生整體制度設計。


研究制訂將中醫藥與全科醫學協同推進的戰略發展規劃。可根據居民對全科醫療服務的需求,深化中醫藥體制改革,在全科醫生制度體系中,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


二是在全科醫療體系建設中加大中醫保健及診療知識的普及推廣。


建議在全科醫療團隊建設中要求至少有1名中醫師,在社區或農村居民中的中醫愛好者群體發展社區義工,保護和支持各類中醫正能量發揮作用,營造中醫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是在全科醫療服務中大力推行中醫適宜技術。


系統評估、篩選出一批適合在全科醫療服務中推廣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用的中醫適宜技術和方法。並由政府主導建立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平臺和渠道,促進成果轉化,在全科醫療服務中造福居民,不斷培育、鞏固和擴大中醫在全科醫療中的地位、影響力和作用。


中國特色的“全科醫生制度”應該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