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北京有車有房,卻來眾籌治病!”

“他不是在籌錢治病,他這是在眾籌自己的下半生。”

最近沸沸揚揚的德雲社演員吳鶴臣的眾籌事件,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4月8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並一度失去意識。因急需用錢,其家人在“水滴籌”上發起眾籌,目標金額高達100萬。

捐款通道開通後,網友對其不能承擔醫藥費一事的真實性發出了質疑,因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產和一輛車,卻在眾籌時勾選了“貧困戶”標籤,且其妻子使用的是華為最新款手機P30 Pro,如此條件發起眾籌,被疑是騙捐行為。

吳鶴臣家人因此遭到了輿論討伐,數據顯示,微博上#吳鶴臣妻子回應眾籌百萬#話題擁有近3億的閱讀量。網友表示,其妻吃相難看,讓真正有需要眾籌的人不再被信任,浪費社會資源,並呼籲退還善款。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面對網友質疑,妻子張泓藝也一一作出回應,稱:“房子都是公租房,兩套房子均無法出售。車為婚前購置,日常出行很是麻煩,從昌平南口到天壇醫院六十公里,所以車不能賣。手機也是丈夫生病前預定的,並沒有使用眾籌的資金購買。”

至於100萬眾籌目標一事,張泓藝表示不懂平臺規則,只是輸入了一個上限額度。目前,發起人已與水滴籌溝通停止籌款,截至籌款結束,該項目共籌得147959元,5269人次參與捐款,暫未申請提現。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水滴籌只籌錢,不管理?

對於此次爭議事件,水滴籌回應稱,“(平臺)沒有資格去審核籌款發起人的車產和房產,只能要求發起人去公開說明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

水滴籌的回應引發了更多人的探討:如何知曉平臺是否真的在幫助窮人?生活條件中等偏上的人,在遇到困難時,是否有資格向他人(甚至包括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的人)求助?

最近幾年,水滴籌的“聚沙成塔”互助模式幫助了不計其數的人。許多貧困家庭在遭遇重大疾病時,通過平臺籌措捐助款來完成治療、恢復健康,許多困難家庭因此得以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但與此同時水滴籌也坦承:“目前平臺對車產、房產、存款等家庭經濟情況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核實途徑。”

這樣一來,眾籌互助平臺便容易成為詐捐、騙捐生存的土壤,導致此類“爭議籌款”事件頻發。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截至去年9月,水滴籌累計籌款金額多達160餘億元


“爭議籌款”屢見不鮮

這已經不是水滴籌第一次遭遇“爭議籌款”事件。

2018年5月,河南太康縣王鳳雅的眾籌事件,曾讓水滴籌一度揹負信任危機。

3歲的王鳳雅患視網膜母細胞瘤,母親楊美芹在水滴籌平臺發起籌款35689元。此後有消息稱楊美芹籌款後卻不積極給鳳雅治病,疑似把善款挪用給弟弟治唇裂,最終導致鳳雅病重去世。此後經過多方調查,楊美芹挪用善款的質疑被證偽。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王鳳雅與母親楊美芹

該事件發生後,水滴籌平臺對外回應稱,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全流程風控與治療進展督查,還將與醫院建立更深入的合作,跟進患者治療進展與資金使用情況,加強推進定期公示制度。

但有房有車、家底殷實的騙捐人及各類“爭議籌款”事件,在全國各地仍在不間斷地上演。

水滴籌也曾嘗試規範審核流程、上線客服團隊,甚至在線下發展三百多個片區經理、1.6萬多個志願者,覆蓋中國400-500個城市,來幫助平臺審核患者真實性。

然而這樣能否杜絕線下信息的造假、甚至志願者和患者的聯合造假?仍舊要打一個問號。

造假病例也可輕鬆籌錢

事實是,無論籌款平臺做出怎樣的保證,其本質還是商業性質,為了搶佔市場、多進款項,這就決定了各個平臺在患者信息審核上不會有非常嚴格的流程。

有媒體記者嘗試在“輕鬆籌”“水滴籌”“愛心籌”三大網絡眾籌平臺發起籌款申請,發現提交併通過審核十分容易,病情、醫療費用、財產狀況等材料不全並不會影響申請金額與提現。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三家平臺的審核要求

就審核要求中關鍵的“診斷證明”這一項,有媒體記者嘗試向三個平臺提交了一張像素較差、存在PS痕跡的診斷證明

結果是,水滴籌、愛心籌2分鐘審核完畢,並顯示可以進行轉發籌款;輕鬆籌一分鐘後駁回申請,要求補充申請患者的姓名、疾病、醫院、費用等內容。該記者添加疾病名稱後再次提交,申請即獲通過。

三家平臺客服還表示,因每期籌款期限只有30天,可以一邊籌款一邊補充相關材料,籌款結束前將資料補充完整即可提現。且病情、醫療費用、財產狀況等材料不會影響籌款金額。當記者問及提現前是否會向醫院核實信息時,僅“水滴籌”稱如後臺檢查發現材料存在明顯問題,會從患者處獲得醫院科室聯繫方式進行核實。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民政部:引導平臺修訂自律公約

正如一些媒體所評價的,通過網絡募捐利用公眾善意,從而牟取不正當利益的事件最近幾年屢屢發生。事件曝光後,許多捐助者都認為自己的善意行為受到了欺騙與利用。

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此類事件的存在,是對真正有需要的家庭的致命一擊,因為那些潛在的捐助者無疑會受到這些負面案例的影響,很可能會在奉獻愛心時多一分猶豫,使重病患者白白失去被救助的機會。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在目前監管辦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能依靠的只有行業自律。即眾籌互助平臺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准入門檻和捐助規則,並對捐款使用情況嚴把審核關,防止“詐捐”、“騙捐”行為的發生,確保捐助款實實在在地落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對象手裡。

好在此次事件已經引起了國家部門的重視。今日下午民政部回應稱: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募捐,不在民政部法定監管職責範圍內,但由於影響到慈善領域秩序規範,下一步,民政部將引導平臺修訂自律公約,針對群眾關切持續完善自律機制,也將動員其他平臺加入自律。


文章內容來源於:新京報、北京時間財經、藍鯨財經、中國網財經。


有房有車,眾籌治病:社會善意本不該被任意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