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蘇軾的《吉祥寺賞牡撈》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的大作,描寫了宋代男性簪花的風俗,而這樣的習俗在宋代風靡一時。比如,陸游的《即席》也是對此現象的描述:"醉中起舞遞相屬,坐上戴花常作先。"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簪花圖

宋代是中國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期和興盛時期。可男性簪花並非是宋人的獨創,而是繼承於唐代重陽簪花的習慣,以及對唐代宮廷娛樂活動中男子簪花現象的繼承和發揚。只是,男性簪花在整個宋代社會普及的同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不僅體現了宋代花文化的繁榮,更是宋人的審美情趣的體現。這一現象背後所折射的是宋代的時代特徵和皇帝維護統治的政治意圖。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皇帝

第一,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原因

中國文化中的簪花和傳統的插花一樣都是一種風雅之事。其一,是指將時鮮的花束脩剪得宜插入花瓶中觀賞;其二,是指將花束簪於髮間,為容顏提供修飾,是裝扮的一種方式。只不過簪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與女性有關,比如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女性簪花的記述。清代的趙翼所著的《陔餘叢考》中,就有這樣的結論:"今俗唯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說的是今人都以為簪花是女子的專屬,其實古時人人都可簪花。而男子簪花在宋代則稱為一種潮流,是宋代舉世無雙的一大民俗和時代特徵。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女子簪花圖

1,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受重陽節簪花影響

首先,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受重陽節簪花風俗影響。重陽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從漢代就已經形成。在這一天古代的人們都要插茱萸,以祈求消除災禍。比如,《仙書》說:"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爾。"而插茱萸的對象則多是女性和孩童,據南朝史料《續齊諧記》記載:"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重陽節

一直到了唐代才有了男子簪插茱萸的重要記載,比如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很明確的記載了男子簪茱萸的習俗,只不過重陽節時天氣已涼,簪的並非是茱萸之花,而是茱萸之果,簪茱萸不能算是絕對的男性簪花。後來,唐代宮廷內才開始興起了簪花的習俗。比如《能改齋漫錄》記載:"汝陽王璡嘗戴砑紗帽子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於帽上。"可知唐代男子在歌舞表演時,曾簪花以作妝飾。宋承唐制也延續此簪花習俗。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民俗風貌圖

2,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受唐代宮廷賜花簪花影響

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形成,受唐代宮廷賜花簪花影響。其一,唐代男子在歌舞表演時,曾簪花以作妝飾。其二,唐代的宮人們將重陽簪插茱萸增改為簪插菊花。比如,《百菊集譜》就有記載:"九日,宮掖間爭插菊花。 民俗尤甚。"這和重陽節被唐德宗李適規定為"三節令"之一有關,重陽節地位的提高,加上宮廷中簪菊的風靡,於是民間百姓也紛紛效仿。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唐代仕女圖

到了宋代,"宋承唐制"對重陽節的重視更甚,重陽簪菊的習俗被推廣開來。因為宋代的文化經濟非常繁榮,也導致慶祝重陽節的活動變得越來越熱鬧,比如,《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連皇宮也不例外,也要舉行慶祝活動,皇帝在當日要給百官賜宴賜花,比如,《宋史》記載:"酒五行,與宴官並興就次,賜花有差。"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子簪花圖

而宮廷之事對京城有重大影響,京城之事又對天下有重大影響。由於唐代至宋代兩朝的宮廷都推行此事,皇帝甚至為了表示對臣子的喜愛,偶爾為之的賜花被臣子們視為重要榮譽,於是人們才紛紛效仿簪花之舉。所以,宋代男子在重陽之日簪花成為一種風俗習慣。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子簪花圖

第二,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

宋代男子簪花的習俗形成後,還形成了十分具體的簪花之禮。分為節慶典禮簪花、平日簪花、禮制範疇的男子簪花等,有豐富的簪花文化,其中簪花的等級、種類也十分的成熟和細緻。

1,宋代男子節慶典禮和平時的簪花不同

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後,男子節慶典禮和平時的簪花不同。春天百花盛開,古代不僅有專門的"花朝節",男子簪花也在此時最為流行。早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在立春之時將娟、羅裁剪為長條的"旛勝"戴在頭上迎接春天,比如,《後漢書》記載:"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到了宋代人們在迎接春天的活動中添加了不少的娛樂活動。宋人不僅繼承前人制作"旛勝""蝴蝶""錢",還將多樣的材料製作成"花勝",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假花,並將此簪在頭上。這是宋代男子在節日時所簪插的花。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旛勝

另外,在婚禮上會給新郎官簪花習俗亦形成於北宋。比如,司馬光的《書儀三·婚儀上》中就清楚的寫著:"世俗新壻盛戴花勝,擁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禮。必不得已,且隨俗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可也。"說的就是宋朝新郎官在新婚之時要簪花的禮儀風俗。並且這樣的習俗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比如,在以宋為時代背景的《水滸傳》中就描寫了對應的習俗,周通在入贅到桃花村劉太公家,作者在描寫成親之日的場景時,就曾寫到周通"鬢旁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而他的好友們也有"巾邊亂插著野花"等描寫。這是北宋男子在典禮上簪插花朵的記載。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子簪花圖

再則,宋代男子在平常也是有簪花的習慣的。比如,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就記載了人們的簪花:"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說的是洛陽人非常的喜愛花,全洛陽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管身份高低貴賤都喜歡簪花,連街上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也不例外,可見宋代的男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簪花的習慣的。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女簪花圖

2,宋代禮制範疇的男子簪花,意味著男子簪花成為禮儀制度的一部分

宋代還有禮制範疇的男子簪花,意味著男子簪花不再限於娛樂活動,成為禮儀制度的一部分。宋代自訂立"澶淵之盟"後,邊境的太平安穩使得宋朝的治國策略也變成了"以祭為教",宋代的統治者喜歡用祭祀的儀式來教化國民。比如,宋真宗時期就實行了"東封西祀",設立了天慶、天貺、先天、降聖、天祺等諸慶日,並且還輔以完善的典禮制度來促使祭祀儀式更加的完善。而每逢祭祀之後,皇帝都會舉辦大型的宮宴,宴請百官,史書記載,"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札則罷。"而皇帝在每次宮宴之時,都會給臣子賜花,自此簪花不再限於娛樂活動,成為朝廷禮儀制度的一部分。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祭祀圖

甚至,簪花的禮儀還延伸到了宋代的其他大型活動中。比如,皇帝、皇后過生辰在宋代被稱為"聖節",是國家的大型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宋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紛紛簪花,《宋史記載:"請慶壽行禮日,聖駕往還並用樂及簪花。"說的是宋朝第一位在自己誕辰之時簪花的皇帝宋真宗,在聽到別人上書寇準日日簪花有謀反之心時所做出的舉措。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子簪花圖

不過,嘉定四年開始,皇帝為了表示"唯我獨尊"不再簪花。比如,姜夔的《郊禮後景靈宮薛謝紀事》寫到:"六軍文武浩如雲,花簇頭冠樣樣新。惟有至尊渾不戴,盡將春色賜群臣。"而帝王賜花也是分等級的,官階越高花的品種越好,比如,"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可見宋代在禮制範疇內的簪花之禮,是多麼的豐富和成熟。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男女簪花圖

3,宋代男子簪花的種類

宋代男子簪花的種類非常的豐富。首先,男子在簪花的時候新鮮的花朵會是首選,比如上文提到的菊花就是其一,其他的花朵諸如牡丹、芍藥、薔薇、梅花、紫薇等,都是常見的簪花種類,這也促生了宋代種花賣花行業的興盛。比如,《夢梁錄》卷二說"賣花者以馬頭竹籃盛之,歌叫於市,買者紛然。"可見,宋代簪花行業的繁榮興盛。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社會風貌圖

第三,宋代男子簪花習俗所體現的社會內涵

1,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有物質興盛和精神文化豐富兩方面的原因

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有物質興盛和精神文化豐富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宋代物質方面的興盛,促進了簪花文化的興盛。宋代因為經濟發達,所以在解決邊關問題時多采用花錢換和平的方式,如此一來又進一步加速了宋代的經濟繁榮,而經濟的繁榮對於宋代市民文化的豐富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宋代的園林、花卉、花鳥畫等等和花有關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完善和豐富,更是形成了專業的花卉審美理論。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花鳥畫

其二,宋代精神文化方面的興盛,促進了簪花文化的興盛。更重要的是,在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浸染下,花被賦予了人文色彩。比如,說起蓮花為佛門之象徵,而道教則桃花為教花,儒家思想下形成了"梅蘭竹君"的花中四君子。在此基礎上,人們也用花來形容男性之美和女性之美,形容女子有"花容月貌";形容男子有"裳裳者華,芸其黃矣"。可見,宋代物質方面的興盛,和宋代花文化、花卉人文含義等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富,都極大促進了宋代簪花的興盛,也體現了宋代文化的豐富多彩。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花鳥畫

2,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體現宋人"以俗為美"的審美情趣

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體現宋人"以俗為美"的審美情趣。因為,宋代早期簪花這一舉動並不被所有的士大夫接受,比如,《宋史》記載:"凡預大宴並御筵,其所賜花,並須戴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持戴,違者糾舉。"意思是說宋代朝廷要求官員在參加大型宮宴的時候必須簪花,宮宴結束時,還要簪花回家,而這樣的明令要求是因為簪花並沒有在士大夫間完全推行開來。連司馬光都有:"及至新科及第,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也,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司馬光說得直白,說我不喜歡簪花,是皇帝御賜不得不戴。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司馬光

而簪花之所以在宋代流行開來,是因為宋人的審美情趣由大雅變為了"以俗為美"。宋代門閥被清除,地主階級這樣的底層階級地位開始上升,而他們的審美情趣也開始在整個社會被推行,開始了"以俗為美"的審美。比如,黃庭堅也說:"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眼觀,無真不俗。"士大夫們,也開始肯定"俗"的價值了。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社會風貌圖

再加上,宋代是中國思想文化興盛的時代,嚴格的禮教使得士大夫們呀需要用一種方式來放鬆興致,於是簪花這種在士大夫眼中不合傳統的方式,就成為他們一種放鬆的途徑。比如,陸游的"為愛名花抵死狂","醉帽簪花舞,漁舟聽雨眠",朱敦儒的"玉樓金圈墉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等等,簪花成為士大夫們表達自己孤傲情操的一種方式。可見,簪花背後的體現了宋人的審美情趣。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3,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蘊含宋代皇帝賜花、簪花的政治功能

宋代男子簪花習俗的興盛,背後蘊含宋代皇帝賜花、簪花的政治功能。上文已經提過,宋代不僅是大臣和百姓會簪花,皇帝本人不僅會簪花,還會賜花,而皇帝此舉是有政治功能在的。其一,皇帝賜花和簪花是一種包含精神和物質獎勵的舉動,比如,宮宴上皇帝賜花可表示皇帝對臣子的恩寵,可以拉近群臣與帝王間的關係,是一種溝通、示意的方法。比如,宋真宗給寇準賜花,意在褒獎他在澶淵之盟的簽訂中所起到的作用。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宮宴

其二,在花卉浸染了人文含義後,皇帝賜花簪花有了文化含義和宗教的色彩。比如,崇信道教的皇帝在賜予臣子桃花時,就意味著對臣子的祝福,而皇帝在古代又被稱為"天子",天子之花被稱為金口玉言,有重大的意義;再有,宋代皇帝親自給新科進士簪花意在對其才華的嘉獎和肯定。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宋代皇帝

其三,皇帝簪花、賜花,是政治任務。比如,宋徽宗就曾特意下令大肆放花燈,意在營造歌舞昇平的盛世之像;再有,上文提到的宋代皇帝簪巨大的祭祀儀式上簪花,也是代表著祈福,此時簪花就是一種政治任務的體現。宋代男子簪花習俗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明、清三代都繼承了官府賜宴時賜花簪花禮儀及進士簪花制度,直到清末才走到盡頭。可見,皇帝簪花、賜花是帶有政治意味的。

男子簪花:宋人的審美情趣,既是宋的時代特徵也是皇帝的政治意圖

進士

總結

綜上可知,宋代的男子簪花之習俗,是宋代舉世無雙的一大民俗和時代特徵。宋代男子簪花的形成,是因為宋承唐制,唐代的宮宴賜花制度和重視重陽節,才讓宋代形成了獨特的男子簪花風貌。這一習俗日趨成熟,不僅分為節慶典禮簪花、平日簪花、禮制範疇的男子簪花種類,可見宋代男子簪花文化的成熟和細緻。另外,宋代男子簪花,不僅有物質興盛和精神文化豐富兩方面的原因,還體現了宋人"以俗為美"的審美情趣,而且背後蘊含了宋代皇帝賜花、簪花的政治功能。可見,男子簪花的文化內涵之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