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因為“被冤枉”,所以更經典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因為“被冤枉”,所以更經典

作者:張能,原題:《西遊記:立場、情懷與事實、邏輯》。


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之所以讓人難忘的一個原因是,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被冤枉"。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戲劇,以"被冤枉"為主題的戲劇都是很經典的。如中國傳統戲曲裡的《何文秀》《玉堂春》;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小公主因不會巧言承歡,被自己的父親李爾王冤枉和唾棄。最後,拯救李爾王的也是被冤枉的小公主,這和三打白骨精故事後,被冤枉的孫悟空救唐僧,幾乎如出一轍。由此,也證明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性、人情是基本相通的。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因為“被冤枉”,所以更經典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裡,取經團隊產生了分裂。這種內部的分裂,是不可避免,遲早會發生的。

為什麼分裂遲早會發生?

因為取經團隊成員的成長背景、經歷、知識、品格都不一樣。在沒有遇到大的問題之前,深層次的矛盾,還是潛藏著,掩蓋著,似乎只是遙遠的歷史,似乎不存在,與現實也無大關係,大家也似乎相安無事。

這次事件,最大的分裂,產生在唐僧和孫悟空之間。同時,我們要注意到,被孫悟空稱為"你是個好人"的沙僧,始終保持了沉默。

孫悟空三次把白骨精打倒,每次唐僧念緊箍咒,孫悟空都表示有話要向唐僧說。

三藏果然信那呆子攛唆,手中捻訣,口裡唸咒,行者就叫:"頭疼!頭疼!莫念!莫念!有話便說。"唐僧道:"有甚話說!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個無故平人,取將經來何用?你回去罷!"

唐僧一見,驚下馬來,睡在路旁,更無二話,只是把《緊箍兒咒》顛倒足足唸了二十遍。可憐把個行者頭,勒得似個亞腰兒葫蘆,十分疼痛難忍,滾將來哀告道:"師父莫唸了!有甚話說了罷!"唐僧道:"有甚話說!出家人耳聽善言,不墮地獄。我這般勸化你,你怎麼只是行兇?把平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此是何說?"

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於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話快說了罷!"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

唐僧每次的回答都是"有甚話說!",然後就是自己說一通大道理,出家人如何如何。就是說,唐僧雖然是肉眼凡胎,自己能力侷限,沒有能力看清事實。但更主要的是,唐僧的判斷的主要出發點和依據,是他的立場和情懷。譬如唐僧在初遇白骨精變化的少女的時候,就是憑聖經雲"父母在,不遠遊",指責她不遵婦道。

唐僧雖然沒有能力,穿透現象,看到本真。但是,他原本是完全可以從事實邏輯、從常識的角度,來彌補自己感官和感知能力的缺陷。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因為“被冤枉”,所以更經典

孫悟空第一次和第三次打倒白骨精之後,曾經讓唐僧看到了證據、事實、真相。第一次是看到了白骨精變化的少女帶來的香米飯、麵筋的真相是長蛆、青蛙、癩蛤蟆,唐僧有三分兒信了。第三次是直接看到了脊樑上有"白骨夫人"四字的粉骷髏,唐僧憑自己的常識,說了一句"悟空,這個人才死了,怎麼就化作一堆骷髏?"。

等到八戒說了這是孫悟空故意使了障眼法變化出來的。唐僧又信了八戒的話。這兩次,可能還真不能怪唐僧,因為他知道孫悟空有這變化物相的神通,確實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

但是,在白骨精變成尋找女兒的老婦的時候,孫悟空曾經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常識性的證據,就是老婦不可能六十多歲生孩子。而且唐僧之後也親耳聽到白骨精變化的老頭說是來找自己的小女和老妻的。

好妖精,按落陰雲,在那前山坡下,搖身一變,變作個老婦人,年滿八旬,手拄著一根彎頭竹杖,一步一聲的哭著走來。八戒見了,大驚道:"師父!不好了!那媽媽兒來尋人了!"唐僧道:"尋甚人?"八戒道:"師兄打殺的,定是他女兒。這個定是他娘尋將來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麼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等老孫去看來。"

這次打倒白骨精之後,八戒也沒有出來攛唆,但唐僧還是不由分說地怪罪孫悟空"無心向善,有意作惡"。也就是說,唐僧相信自己毫無疑問站在"善"的一邊,而直接把孫悟空放到"惡"的一邊。這樣一來,矛盾就被偷懶地簡化成了抽象的"善惡之爭"。而此前,唐僧要孫悟空去化齋,孫悟空說這山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無處化齋,唐僧還指責孫悟空懶惰,不肯去實地付出努力。

這說明唐僧在判斷是非的時候,是有立場,有情懷,但不注重常識和邏輯。唐僧的立場和情懷,"出家人行善避惡",說來也真切,不能說是虛偽的,但卻是抽象的,在立場和情懷變成情緒後,又是不寬容的,三次劈頭就對想要申辯的孫悟空說"還有甚說話!"。而情緒的激烈,又使他進一步被自己的立場和情懷所感動,無法反省自己可能存在的感受能力的缺陷和不足。

那麼,要等到什麼時候,唐僧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矛盾的複雜性呢?

要到他自己被黃袍怪變成老虎,面對兵器亂砍,眾口鑠金,外面人盡傳"唐僧是個虎精!",有口難言、百口莫辯的時候。

而直到此時,唐僧可能也沒好好想過,孫悟空一而再、再而三地,當著他面,不聽勸阻的"行兇作惡",是因為孫悟空存心噁心自己、蓄意危害取經事業的陰暗動機嗎?

孫悟空在被趕走後,曾經在雲端彷徨,面對海潮,獨自垂淚。一想到這個場景,會為孫悟空感到不值。

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悽悽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裡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

《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因為“被冤枉”,所以更經典

英雄寂寞,滄海橫流。樂觀地看,經過了這次的分裂,取經團隊的成員,相互之間也才取得了更深的瞭解和體諒,可以更加自信從容地應對漫漫取經路上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