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大豆基本是作為配角出現,國人或許能好幾天不吃豆製品,但是大米、麵條等主食卻是一天都不能少。然而小編告訴你,大豆儘管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眼,卻是國家嚴格監管的國庫儲備糧之一,和其他主糧是同等級別的存在。

試問,為何價格低廉的大豆,何德何能與各類主糧平起平坐?

其實這裡頭牽扯到一件本世紀初的大事件;一場國家從國際糧商手中,成功保護中國人餐桌的故事。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戰爭起源:

建國以來,中國傳統的大豆產區一直都在東北地區。大豆除了可供食用,還能用於壓榨食用油和製作動物飼料。1994年以前,中國大豆基本自給自足,甚至有少量出口。

在步入新世紀後,國內大豆自產自足的循環,被人們大幅提升的肉類食品需求打破。高漲的肉類需求推動禽畜業高速擴張,禽畜飼料開始出現缺口。更別說大豆油佔據國人食用油中的半壁江山,一時間全國上下奇缺大豆。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步入新世紀的中國,晉升大豆純進口國。

截止到2011年,中國75%的大豆需要進口,同時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從幾十年前的不到10kg/年,上升到2011年的60kg/年,已經接近歐美髮達國家水平,遠超亞洲其他國家(2011年韓國標準37kg/年)。

既然大豆需要進口,到哪裡進口?

認準四大國際糧商:美國ADM,美國邦奇,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

人們提取們每家企業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把四家合稱"ABCD糧商"。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在圈外人看來,四大糧商的名頭不響,然而圈內人深知道他們的可怕。作為壟斷著全世界70%糧食交易量的巨型企業,"ABCD"簡潔掌控世界糧食的定價權。

既然中國有高達75%的大豆進口需求,四大糧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口肥肉,而且他們十分貪心,不但想控制中國大豆原料,還想通過一場"大豆戰爭"來控制中國的大豆壓榨市場,把上下游整個供應鏈掌握在手中。

發動戰爭的時間點,就在本世紀初。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初戰潰敗:

早在2001年,四大糧商就開始在全球散播言論,中國對大豆需求十分旺盛,號召各大產糧國都擴種大豆,一時間全球大豆價格飆升,從415炒到1064(單位:美分/蒲式耳,1蒲式耳≈27kg)。

這時候國內農民看見豆價節節攀升,以為賺錢的機會來了,於是大量擴種。國內的大豆加工企業更是被"旺盛需求"四個字刺激到,爭先恐後投資增加生產線。

時間來到2004年,四大糧商又傳出全球"大豆歉收"消息,中國糧油企業聽聞生怕今年國外大豆被搶購一空,連忙組成代表團到美國期貨市場高價買入,轉基因大豆價格暴漲2倍。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這裡為不懂的朋友講解下,什麼是期貨?

傳統商業,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稱為現貨交易。相反,期貨就是未來交易。

我們都知道,農業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飯的行業,沒人知道今年是豐收還是歉收。

導致一個問題,農產品價格會起伏不定,對買賣雙方都有風險,因此期貨交易應運而生。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舉個例子

一家食用油加工企業,年末需要購置大量豆子,碰巧今年氣候多變,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到時候豆子價格肯定飆升。為了減少成本,企業決定在年初向糧商定下期貨合同,也就是未來訂單。

咱們來算算成本

年初豆子價格1000元/噸,企業用這個價格向糧商下單。

假設今年壞天氣導致歉收,豆子價格大漲到1300元/噸,企業因為年初就定下期貨合同,因此可繼續用1000元/噸的價格,在糧商那裡買豆子,避免增加生產成本。

假設下半年天氣風調雨順,豆子實現產量大豐收,價格從1000元/噸,跌到700元/噸,糧商因為預先和企業簽訂期貨合同,可繼續用

1000元/噸價格出售,成功避免虧本。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2004年的中國糧油企業,就是基於以上邏輯,到期貨市場買入豆子。

沒想到真到成交日期,全球大豆沒有歉收,反而是大大的豐收。一時間大豆價格從1060跌到500,攔腰折斷一半還多。國內大豆價格同樣暴跌,許多種豆農民虧了血本。

更難受的莫過於此前高價買入大豆的加工企業,運大豆的輪船還在海上漂著,價格已經跌去一大半,不得不選擇撕毀合約,寧願支付賠償金都不能收貨,不然虧的更多。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在四大糧商出其不意的伏擊戰中,國內許多糧油企業損失慘重紛紛倒閉,外資企業乘機低價收購佈局,中國的食用油壓榨行業完全淪陷。可以說這次大豆戰爭,中國輸得很徹底。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相持階段:

在中國食用油壓榨市場成功被外國資本控制後,外國人第一件做的事,漲價!

從2006年開始,美國大豆從500多一直漲到2008年8月的1654。原料價格的飆升直接加高生產企業的成本,當時國內大豆油價格從5000/噸最高漲到

15000/噸,禽畜飼料從2000元/噸漲到4000多/噸,導致面向消費者的食用油和豬肉價格,在2008年達到一個高峰。

2008年的中國,在國際資本的肆意抬價面前,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因為在2008年以前,中國的糧食儲備以小麥、大米、玉米等主糧為主,大豆儲備少得可憐,不買全國上下就沒有肉吃。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當然,坐以待斃不是我國政府的作風,為了儘可能減少大豆漲價對消費者的影響,2008年3月國家採用行政干預方式下場:

一:限制企業食用油價格的漲幅,規定油品漲價,必須向行政部門遞交審批。

二:安排中儲糧和中糧等國企下場,採用食用油定點供應方式,避免投機商囤積。

在國家政策的干預下,豆油價格從3月4日開始暴跌,短短半個月從15000跌到10000左右,讓許多哄抬物價搞囤積的商家血本無歸。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豆油生產基地在國內,國家可以行政干預,可大豆原料握在國外糧商手裡。國外商人也不含糊,豆油不能炒,那就把禽畜飼料炒到4200/噸,養殖戶成本的大幅上升直接推高國內肉類的價格,想必經歷過那段時間的人,印象都非常深刻。

總的來說,第二次大豆漲價,中國和國際糧商,算是進入相持階段,中國還略輸一點。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但是,世界總有意外發生。

國外糧商在中國大肆撈錢的時候,沒想到後方基本盤,美國金融市場爆炸啦!

戰略反攻:

金融危機意味著什麼?

意味全球資產都將大幅下跌,其中大豆價格從7月初的高點,到年底價格跌去一半,中國的大豆農民再一次面臨血本無虧。這時候國家出手啦,行政部門以略高於農民種植成本的價格,開始大量收歸國庫。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先說說國內種植條件,你就會了解到國家這一步棋的精妙之處:

還是以東北地區為例,同等大小面積的耕地,一畝主糧地的產量,是一畝大豆地產量的三倍。如果實現大豆自足,這意味著中國每年會出現一億多噸糧食的缺口,假如說這一億多噸糧食全靠進口,中國的現狀會比印度更慘。

就中國人均耕地面積而言,目前是不可能讓主糧和大豆同時自給自足的。

糧商角度:

作為手握世界大部分糧食交易的跨國企業,只需要控制原材料和生產環節,就算中國人滿世界跑,最後都得乖乖回來買我的大豆。

國家角度:

既然從國際商人手中買糧是躲不開的事情,那麼要做得事情,就是儘量壓價,避免多花錢。

前面已經說啦,農產品靠天吃飯,價格欺負不定,因此國家就靠一個字,囤!

在大豆價格下跌時,就大批量採購囤積國庫。等產品價格上漲時,就放開國庫拋售穩定物價,國內的糧油企業自然會拋棄國際糧商的高價豆子,轉而從國庫買入,成功倒逼國際糧商降價,然後繼續進貨填補國庫。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可以說從08年以後,中國大豆雖然進口量逐年增長,但國內大豆的價格始終保持穩定,甚至有小道消息說,國內大豆儲備糧甚至可以滿足全國一年的消耗量,這種情況誰敢炒豆子,就等著爆倉。

此外,政府用略高於市場價格向農民收購糧食,無論從經濟還是民生來說,都非常值得。

第一:從自己人手裡買,比國際糧商的貨便宜很多,減少財政支出。

第二:保證國內農民正常就業,錢終究在國內流通,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保障國家糧食戰略安全,不會被別人卡脖子,維持社會運行穩定。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第二戰場:

下面要談的就是重點,06年~08年,中國和國外資本除了在大豆領域產生多次交鋒,在主糧上更是打的要死要活。其中空方是中國政府,多方是投機資本、國內買辦、國內小投機商。在維持兩年的對戰過程中,中國空方大勝,多方全面崩盤。

2005年底開始,國際糧價就開始上漲。理由很簡單,國外資本家的拿手好戲,持續不斷散播"全球糧食緊張"謠言。按照當時統計數據,估計全球也就千把萬人口的糧食缺口,中國每人一天少吃一口飯,這口糧都省出來了。問題是恐慌情緒,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打消,於是糧食搶購大戰開始啦。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既然糧食不夠,那就漲價,誰有錢就賣給誰。比如市場有100個人,某種原因讓市場只剩下99個人的糧食,那就一起競價吧,吃飽的機會價高者得。在市場哄抬的前提下,糧食價格沒有上限,一直到最後有人因為買不起餓死,才會恢復供求平衡。

05年12月-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從300漲到1330(單位:蒲式耳/美分),足足漲了3.4倍;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僅僅因為千萬人的糧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糧食價格就翻了好幾倍,這就是群體恐慌情緒的恐怖,沒有人想餓肚子。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當然,上述話語小編都是用國際價格來標註,那麼同期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呢?

小麥從1400漲到2000,漲幅0.7倍;玉米從1200漲到1800,漲幅0.7倍。可以說和國外糧價波動相比,稱得上"風平浪靜"。

然而平靜海面下,是中國政府與國內外資本對抗的暗流湧動。初期糧商們同樣在國內炒作糧食不足,藉機哄抬物價。而政府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從那些經常被媒體批評為管理落後,蛀蟲頻生、跟不上時代的國家糧庫中,把堆積如山的糧食拋售到市場中。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中國剛開始拋糧的時候,比較謹慎,開始是半個月一拋,到後來每週一拋,後期是完全放開手腳,一兩天就拋一次。當時好多先期打算囤積儲備糧的人都傻啦,再吃下去就不是投機商啦,是成為一名真正的糧商,愚蠢程度堪比炒房炒成房東。這時候政府放出風聲,說國庫儲備糧足足有1億噸,夠全國人民吃上一年。

沒有人知道中國的儲備糧到底有多少,不過所有人都相信,如果繼續吃下中國政府拋售的儲備糧,遲早會爆倉,於是多方開始全面崩盤。碰巧糧價見頂和金融危機爆發在08年7月重合,世界所有大宗商品價格全面暴跌,至此中國政府大勝。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試問:

為何在此次新冠肺炎面前,歐美國家宛如紙老虎一戳就破,唯獨中國展現出堅韌不拔的信念?

答案:

所有一切歸功於糧食的自給自足。

中國有句老話: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千萬人的糧食缺口,就導致國際糧價漲了3倍多,倘若中國主糧也要進口,那恐怕就不是3倍多,可能10倍、20倍都不止。

中國如今的糧食政策很簡單。

主糧基本靠國內農民解決,哪怕價格再高,只要你敢種,政府就敢收。其他經濟作物,作為04年吃過大虧的政府,開始大力強化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經濟作物的儲備,並扶持國企進入消費市場,起到穩定作用。同時,中國也在維持國際糧價的穩定,讓外國農民願意種植中國需要的農產品,避免他們覺得沒錢賺,而減少種植,那時國際糧商又能炒作一波"全球糧食緊張"。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或許各位覺得08年的糧食大戰,從現在看來十分遙遠。但是請記住,國外資本家從來沒放棄過吞食中國糧食市場的念頭,從最近微博炒作"國內缺糧"話題的熱度就能明白,敵人從來沒有遠去,一直都在這裡。幸好國內有關部門,直接用各類真實數據懟了回去,把試圖妖言惑眾的買辦們給狠狠壓了下去。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國家如何守護中國人的餐桌?回顧本世紀初驚心動魄的大豆戰爭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才剛剛過去,就有如此多妖魔鬼怪冒頭。看來祖國豐厚的糧食儲備還是有缺點,那就是讓某些人吃太飽啦,以至於腦子開始動歪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