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区:激活“组织末梢”焕发振兴活力

□ 本 报 记 者 张 蓓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刘 涛

调整村级主要负责人9名、诫勉谈话14人……连日来,潍坊峡山区重拳出击,整治村级领导班子,引来群众叫好。

这是潍坊峡山区开展“强班子、解难题、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集中活动的一个缩影。该区以此活动为抓手,抽调72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脱产进驻后进村,集中解决部分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症结,各基层党组织也借此机会,踏上“脱帽”“蜕变”之路。

为找准找实“病根”,峡山区综合量化排名、分析研判等情况,对后进村班子工作成效作出评估,将后进村划分为换班子、强班子、解难题三大类,作为因村施策重要依据。对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不能胜任等问题的村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并通过群众推荐、党委考察、实绩检验等方式进行选优配强。

2月份以来,该区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并为王家庄街道潍泉村等8个村充实了15名村干部人选。“工作组进驻以后,和我们一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干部的腰杆硬了,说话也有人听了。”潍坊峡山区岞山街道黄家官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凤道说。

同时,峡山区确定“以硬任务检验软班子、以强班子推动硬任务”的工作思路,将“户户通”、残垣断壁清理、村庄绿化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村干部当前首要任务,实行量化考核,拧紧责任落实“紧箍咒”。

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该区通过强村联弱村、包村干部手把手指导、定期观摩交流“对症下药”。针对三项重点工作任务,目前全区已有28个后进村完成,带动全区277个村完成“户户通”73.5万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992处、完成村庄绿化1233亩。班子强了,生活好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用电也便宜了。”峡山区王家庄街道高家官庄村村主任周学友说。

峡山区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集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针对部分后进村村民长期吃水难题和灌溉用高价电的问题,驻村工作组迅速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赢得了群众称赞。

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后进村,工作组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订“一村一策”发展规划,各街道和相关部门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要素向后进村倾斜,后进村自身“造血”能力得到增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