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從舊時錢莊賬房先生用毛筆字寫的摺子,到網上開通銀行,從蓋滿印章的匯票到電子資金匯劃系統,從大大小小笨重的賬冊,到廣泛應用的微縮技術……這些靜靜躺在銀行博物館展櫃裡的票據、存摺、老照片等實物都在訴說著起起伏伏的百年金融風雲和背後悲歡離合的滄桑變遷,藏品的背後還凝聚著銀行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勤汗水與付出。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這是一張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博物館籌備小組成員到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工具廠“覓寶”的紀實老照片。畫面中,是堆放著雜物、紙箱的倉庫,在這積滿灰塵的一角,四名工作人員正藉助著手電筒的微弱光束,有序地翻箱倒櫃,不錯過任何的微小。

據博物館老員工範永林介紹,那些年,他們正是這樣發揚著鍥而不捨的精神,找遍了分佈在全市各區支行的36個倉庫,無數次深入其中,將一件件沉睡了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金融史料,從被遺忘的角落喚醒。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重視金融歷史的研究,搶救、發掘和保護銀行文物,是衡量現代商業銀行金融文化底蘊的重要標誌。早在1998年6月,工行上海市分行決定籌建銀行博物館,在行業內率先展開了保護和搶救金融文物的行動。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為此成立了專門的籌建領導小組,並抽調人力,設立相應的籌建工作組。而範永林作為籌建工作組組長,負責編寫陳列內容、設計方案,組織人力征集史料實物和落實設計布展工作,見證了整個建館過程。據介紹,籌建之初的博物館,幾乎從零起步。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一臺“國民”牌機械式記賬機被發現,成為了銀行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中的“鎮館之寶”。範永林回憶,“這種記賬機形狀類似打字機,有自動加減功能,如同現在的Excel。當時堪稱功能強大,因此價格不菲,每臺價值3000美金。”上世紀四十年代,舊銀行曾一度引進這樣的機械記賬機,由於沒有零件進口,維修只有靠拆機器來修機器,導致其數量銳減。到了建國初期,在上海銀行業的存數不足40臺。

於是,特地從總部發來一張三十年代的美國職業女性操作“國民牌”機械記賬機的照片,還提出希望將記賬機帶回美國,“價格隨便開”的意向,“當然,我們是不會捨得賣給他們的”。由於零件缺失嚴重,又請來行里老法師,對記賬機進行了精心修復,讓展品更為完整。

不久,籌建組工作人員在虹口支行老辦公樓的頂層倉庫裡,尋覓到一套完整的垂吊式紫銅天平,這是二十世紀初,舊銀行櫃檯上稱金銀的計量用具,是迄今為止所徵集到的物品中最老的銀行器具。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隨著發掘徵集工作的不斷深入,籌建組工作人員將目光放得更遠。分行機關圖書室可謂元老級的資料庫,在這裡,籌建組工作人員清理出一批舊銀行和人民銀行建行初期遺留下來的珍貴金融刊物,與此同時,籌建組又接到一個來自黃浦支行總務科的電話,聲稱該行在外灘23號大樓的辦公場所正進行搬遷清場,請籌建組派人來查看。找到它們時,真是又驚又喜,喜的是如此珍貴,驚的是當時清理垃圾的民工己等候在門口了,如果我們不仔細看一看,找一找,那麼這些原始歷史資料就將一去不復返了。”

銀行老倉庫驚現奪寶奇兵,金融首批珍貴藏品打撈出來

還有一件“罕見之物”,是一份錢莊存摺,能拉開收攏,內頁皆為空白,記賬用毛筆書寫,摺疊後還可套進一個殼子,是個名副其實的“摺子”。它的發掘工作也頗為離奇。1999年5月,靜安支行向籌建組反映,該行發現了兩隻封存多年的鐵箱,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麼。

籌建組面對這些累累碩果,不敢鬆懈,乘勝追擊,又在徐匯支行東平路的倉庫內,頗費周折地找到了一臺東德1355電子記賬機。至此,反映銀行金融電子化發展進程的標誌性業務器具史料全部歸位了。而搶救徵集金融史料的這段經歷,也成為了博物館籌建組全體員工永生難忘的共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