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起興趣讀枯燥的必讀書,讀好必讀書?

大東北花生


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和提問者共勉。

【方法一】給必讀的枯燥書穿上“新衣服”👉

枯燥的學習其實是需要儀式感的,對不想讀又必須讀的枯燥書,我會給它包上漂亮的書皮。

比如我會用我自己的書法作品來包書,有的時候還會寫上一些鼓勵自己讀下去的話語。

就像給“長的不好看的書,化了妝美了容”要看下去也就比較容易了。

【二】利用碎片時間閱讀(衛生間&車裡(車站))

我一般會在衛生間的儲物櫃和車裡放上兩本枯燥的必讀書。有一次在廁所玩兒手機,把手機掉在廁所裡了😂😂所以後面就再也不在廁所裡看手機了。

碰到我老公開車的時候,我也會拿出書來看一看。當然了大家也可以放兩本這樣的書在包包裡,利用等車、排隊等碎片時間閱讀。

【三】變看枯燥書為看筆記和聽書

大部分的枯燥書其實都是專業類書籍,很多這樣的書在很多學習網站都有前輩的心得和筆記,我會先搜來看。找到這些枯燥書的閱讀亮點,提前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

也可以找到相應書籍的音頻版本,進行聽書。實在不行,自己先錄製成音頻再聽。邊躺著邊聽,其實還是比較“過癮”的哈。

【四】巧用分類索引標籤和記號筆等

筆者是個創意文具控,尤其喜歡長的好看的創意分類索引標籤和各類熒光的記號筆。

我會把枯燥必讀書籍的關鍵章節貼上分類索引標籤,這樣對書籍的重點做到心中有數。把這些書當成工具書來用,碰到相應問題就翻,通過不斷的必要查找和用熒光筆標出重點,來增強對書籍重點內容的熟悉程度。

【舉例】還記得當初考教師資格證,我就沒有把所有教材逐一看完,而是先做卷子,然後把錯了的題涉及的章節內容用標籤貼做好索引,再挨個挨個看具體知識點。用熒光筆標筆記輔助記憶。

【總結】

給必讀枯燥書“化妝、美容”

上廁所讀、排隊等候讀

變讀書為讀筆記聽書

巧用關鍵內容索引標籤貼和記號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漢服書法詩詞秀


你好,在每次讀書的時候,抱著一種要將所看到的內容講述給別人的心態去讀,帶著問題去讀,可能會稍微好一點,還可以隨手做一些筆記,將知識點整理出來,每天不需要多,只要保證每天有記錄就好,積少成多,祝你成功。


甜沙瓤


北宋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曾說過: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這句話簡單說來就是一個人的品行修養是以學習為基礎的,而學習是以讀書為基礎的。那麼讀書是以什麼為基礎呢?

我想在讀書之前,我們應該學會“讀書”,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反對了,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識字讀書了,誰還不會讀書呢?那麼,想像一下,當你讀完一本書以後,有朋友問你這幾個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裡?

如果不能回答出來這幾個問題,那麼便並不算真的會讀書了。

那麼怎麼才算是會讀書呢?《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來告訴你。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和TBS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後引發了熱烈的反響。所以他被稱為“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並利用新聞出版經驗進行網絡和雜誌專欄撰稿人的工作。

一:明確讀書目的,尋找讀書的動力所在。

就如拍照需要焦點,旅行需要目的地,讀書也一樣,在開始讀書之前,我們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大多數人而已讀書的基本目標: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終極目標當然就是把書裡的知識吸收轉化為自己的,學以致用,把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

在這個信息傳播快速又便捷,網絡購物又非常便利的年代,購書也跟購買其他物件一樣,極為容易受到誇大的廣告宣傳買到不是自己真正想讀或者感興趣的書籍。就好比我自己的,之前的購書習慣是看到廣告宣傳或者別人推薦,在一時興起的情況下馬上打開網上書店購買,導致到現在為止我的書架上還有很多看了一部分甚至還沒有拆封的書籍。另外一個情況是總是在某個時候會非常的想讀書,但是又不知道該讀什麼書,這種時候我就會採取懶人購物的行為來解決,購買暢銷書排行榜前面幾名或者銷量前幾的書籍。

在讀《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去思考過為什麼我購買的很多書籍都無法堅持看完甚至沒有看,我只是把這一切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懶惰,當然現在也不是為自己的懶惰開託,只是看完這本書以後,我開始思考或許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之前的購書習慣一直都是以“別人”為基礎,別人的推薦,網站的宣傳等等,這一切都是立足於外界,而讀書這件事其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應該以自己為基礎去尋找自己感興趣或者需要的書籍。讓興趣或者提升自我或者升職加薪這樣非常明確的一個目標作為你讀書的動力。

總之,不管你是為了陶冶情操,治癒心靈,職場提升,還是其他因素想讀書,在讀某本書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收穫什麼?只有這樣給自己樹立明確的目標,才能在浩瀚的書海有一個方向,有了方向才不至於迷失。

二 從購書清單開始目標明確的選手購書

一般來說,我們覺得讀書讀書嘛,當然應該從讀開始,其實不是,我們在明白讀書的基本目標是讀完書以後應該有紮實的收穫,終極目標是能夠對書本里的知識學以致用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特別留意,電視上的宣傳或者朋友的推薦,或者書評的專欄乃至隨時走在路上突然冒出想讀一本書這樣的想法,並把這些記在筆記本上面,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記憶力並不如自己想得那麼可靠,可記在紙上白紙黑字便不能遺忘了。通過我們平常收集到的信息,在我們有了明確的書名作者名的時候,就可以把書名以及作者名記錄在一張專門的紙張上,夾在筆記本後面方便出門買書的時候攜帶。這也就是《如何有效一本書》裡面介紹的筆記讀書法的第一步——製作購書清單開始選書

購書清單不僅能節約因為不知道買什麼書而在書店徘徊的時間,更能因為誇張的宣傳語而買到自己不想讀的書造成的金錢浪費。更重要的是下面兩個理由。

1:購書清單可以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

2:購書清單能幫助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有了購書清單以後,我們就能目標明確的實體或者網上書店買自己真正想讀的書籍。也就是筆記讀書法的第二步購書,奧野宣之在書裡還是更加推薦去實體書店購書,一是,可以在購書之前可以翻閱書籍,進一步篩選自己真正想讀的書籍,二是在去書店購書的這個過程也能作為一種體驗被保留下來。我想以後有機會我會嘗試再去實體書店購書,雖然因為網絡的方便真的很久沒去實體書店買過書了,不過如果網上促銷更划算的還是選擇網上好了。

三 開始讀書並製作讀書筆記

買好書以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便開始了真正的讀書過程,本書介紹的看書過程中的標記,比如有不同的符號,不同顏色來標記等等,這些其實是我們從上小學開始便開始在做的。但是奧野宣之介紹的做筆記的方法真的讓我收穫良多。

我本人是一個做筆記習慣很差的人,很多時候我的筆記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再有一些時候是時間久了自己也看不懂,雖然之前也看過一些方法介紹,但是都由於執行起來比較麻煩而放棄了。《如何有效一本書》裡面介紹的筆記方法就非常簡單,只需要一本文具店裡面的普通筆記本以及一支筆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本筆記本里面並不只是可以記錄讀書筆記這樣。前面提到的購書清單,生活隨想,各種報道的剪貼都可以收集到這本筆記本里面,只要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好就可以了。

以前想到做讀書筆記,腦海裡面首先跳出來的便是密密麻麻跟論文一樣的大段文字,便會覺得壓力很大,會覺得不寫他幾百上千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了讀書筆記,帶著這樣的想法卻又寫不出太多內容的時候便會覺得很受挫。看完這本書以後,覺得做讀書筆記比想的要容易得多,並且也比之前想的有意思得多。

書裡重點介紹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以及剪報式讀書筆記

當然在製作任何一種讀書筆記之前,都應該先寫上日期,書名以及作者名,以免以後看不明白,造成混亂。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也就是採用摘抄原文+自己的評論的方式來製作的一種讀書筆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摘抄是個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所以在摘抄之前應該嚴格選擇需要摘抄的內容,這個需要結合之前讀書過程做的標記來進行,如果在有很多內容無法取捨的情況下,可以多讀幾次,直到找到真正打動自己,能引起自己觸動的內容,就算這部分內容不是作者想表達的也沒關係,只要是能引起感觸打動自己的內容就可以了。

摘抄的習慣倒是很多人之前都有,但是後面加上自己的評論這點以前真的沒有做過,覺得作者寫的東西已經很棒了,自己的肯定不如作者的,所以一般都只是摘抄,不過奧野宣之在書裡介紹,自己在開始寫評論的時候就算寫不出來精彩的內容也沒關係,就簡單的寫一些當時的所思所想,哪怕就簡單的感嘆下這句子真美這樣也很不錯。一是這樣可以勇於開始製作讀書筆記,而不給自己太高要求才能便於自己堅持下去,二是摘抄的東西再美好那也是還是作者的東西,只有自己開始思考,才能逐漸讓學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並且這一動作也是我們進行輸出內容的一個前提。

剪報式讀書筆記

這種筆記方法是我之前沒有嘗試過的,看完本書以後在沒有時間和精力,或者書本不需要太多摘抄的時候會嘗試下,剪報式讀書筆記就是把“與書相關”的信息收集起來,再結合自己的感想貼起來,這些信息可以是書腰,信息卡片,書籤,更或者如果你是在旅行途中閱讀的這本書,還可以把飛機票車票等貼在筆記本里面,這樣可以讓這次讀書體驗更加的生活有趣。

四 學以致用主動進行輸出

亞瑟.叔本華說過,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讀書筆記也是一樣,雖然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加深了我們對書本的認識和理解,但是也不等於做完讀書筆記就可以放在一邊不管了,我們前面做得選書 購書 讀書 做讀書筆記這些動作都是為了最後一個步驟“活用”做準備。所以在我們讀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進行思考,主動的進行思想輸出,從而使書裡的知識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財富。也只有主動的進行思考,對書中的知識進行反應,才能把別人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我們完成讀書筆記以後,也需要定時的重讀讀書筆記,在重讀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收穫,相比重讀一本書,重讀讀書筆記要簡單得多,可以抽碎片時間就可以完成,但是當你過一段時間再來看之前的評論,又會有新的感悟,在積累了一系統的知識以後,這些讀書筆記就可以運用到工作或者生活當中。久而久之,這些知識便會變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再難以忘記。

五 適合自己的能夠堅持下來的才是最好的

邊讀這本書的過程我邊在想一個問題,書裡提到的很多方法,其實我們很多人在小學開始就已經能夠熟練運用,然後隨著現在電腦以及手機越來越方便,這些簡單的東西便被我們丟棄了,然而電腦和手機再怎麼方便,我們也只是在各種平臺或者軟件裡面收藏了更多地文章或者學習方法,但是也就僅僅只是收藏和保存下來而已,不要說把這些東西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沒有再去看第二次,那麼即便我們收藏得再多也都沒有意義,就如我們開頭說的那樣,我們讀書的基本目的是要有收穫,而終極目標是要把這些收穫完全的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行。

以前老人常說一句話,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也許你會覺得在這個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手寫筆抄這種方法很老套很笨,但是有的事情,笨辦法卻是最好的方法,當然也正如奧野宣之書裡所說,我們在做筆記的這整個過程當中,也需要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相應的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畢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適合自己,並且容易堅持下來的。


公務員之路


歡迎瀏覽我頭條的文章《讓心在書中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