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馬上就要到一年一度節日和放假最集中的日子了——陽曆和農曆的新年,很多人都會選擇與親人、朋友相聚。


說到相聚,就難免要吃飯、喝酒了,這時候很多人就犯難了——有很多現代醫學科普大V說,酒是一類致癌物,一點都不能喝。


但是,還有一部分“中醫養生”的文章說,適度喝點酒對身體也有好處,尤其還有很多泡酒的方子。


那到底我還能不能喝酒,中醫和西醫我該聽誰的呢?


飲酒致癌——千真萬確

有人認為酒“一點都不能喝”是最近才興起的觀念。其實不是,早在198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已經宣佈酒精是致癌物。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明確指出:酒精為一類致癌物。飲酒可引起口腔癌、咽喉癌和肝癌等,酗酒婦女的乳腺癌發病率明顯增高。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症發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說每18個癌症裡,就有一個是喝酒喝出來的。全球每年有近80萬癌症患者是由於喝酒導致的。

比如口腔癌和咽癌,重度喝酒者的發生風險是不喝酒者的5.13倍,而食管鱗狀細胞癌則是4.95倍,結腸癌是1.44倍,喉癌是2.65倍,乳腺癌是1.61倍,肝癌是2.07倍,膽囊癌是2.64倍。還有其他多種癌症也有不同幅度的風險增加。

基於這些數據,“喝酒會增加多種癌症發生的風險”這個結論,是很確定的。


適量喝酒——目的在控制上限

比較權威的“適度喝酒”的建議是來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它建議:

每日成年男性飲酒純酒精量不超過25g(約相當於啤酒750ml、紅酒250ml、38%白酒75ml、高度白酒50ml)。

女性不超過15g(約相當於啤酒450ml,、紅酒150ml、38%白酒50ml、高度白酒30ml)。


這是什麼概念呢?


對於男性來講,啤酒,每天不要超過一瓶;紅酒,每天不要超過一紅酒杯;至於高度白酒,那就是一小杯或者一兩。而且,這三種酒,一天只能喝一種。女性還要更少一些。


美國官方也有一個類似的數據,大概是男性不超過28克左右純酒精,女性是14克,與中國的建議基本相似。


這些都是飲酒的上限,意思是,如果你要喝酒,就請不要超過這個量,但沒有資料說,你一定要每天飲酒,即使你每天不會超過最高限度。


酒中有對人有益的物質——不太靠譜

目前,關於“適度喝酒有益”的現代研究有三個曾經用過的說法:


1、葡萄酒中有一種抗癌物質,叫白藜蘆醇,因此適量飲用葡萄酒不僅不致癌,反而可以防癌;

2、2017年某個“中國傳統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聞發佈會上,江南大學宣佈了關於白酒的一項研究成果:檢測並鑑定了中國傳統白酒中的一種叫地衣素的抗癌物質,其中在“董酒”中發現的含量最高;

3、2016年獲得醫學諾貝爾獎的研究表明,釀酒時用的釀酒酵母可以清除人體細胞中的“可能致癌物”,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在此,有一句非常流行且正確的話首先要反覆陳述:拋開劑量談功效都是耍流氓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其實,在動物實驗中,白藜蘆醇有“健康功效”所需要的劑量已經很大,換算到人身上,相當於每天要攝入125毫克左右。而一瓶紅葡萄酒中,白藜蘆醇的含量總共只有幾毫克,白葡萄酒中就更少。如果想要通過喝葡萄酒來達到抗癌的“有效劑量”,需要每天喝上百瓶,這顯然是難以實現的。


同樣的,白酒中抗癌成分含量就更低了。以董酒中“抗癌物質”茴香腦為例,每天至少要喝300升白酒才能提供足夠的茴香腦抗擊腫瘤,這顯然也行不通。


因為酒精除了致癌,還容易產生酒精中毒,大多數成人致死量為純酒精250-500克。


同時,相較於酒精中毒的立時斃命,肝損傷的慢慢耗命更可怕,它是一種慢慢的蠶食。


所以,我們不能將任何酒裡面的“抗癌物質”作為健康的保險槓、守護神。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不要再倒了

中醫用酒入藥——只是利用酒的偏性

的確,中醫自古是用酒入藥的,味甘、苦、辛,性溫,歸心、肝、肺、胃經。最主要的功效是

“通血脈,行藥勢”——通常是作為一種藥引或者溶劑


如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記載:“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


又如王好古《湯液本草》記載:“酒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


再比如,一般人喝點兒紹興黃酒,就可以平衡螃蟹的寒性。《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吃了一口螃蟹以後就覺得心口窩疼,因為螃蟹太寒了,她受不了。賈寶玉說,給她弄點兒合歡皮的酒。


一般人用黃酒就螃蟹已經足夠,但林黛玉身體太弱了,黃酒的溫性對林黛玉來說,已經不足以平衡螃蟹的寒性。而合歡皮泡酒是燒酒,比黃酒更熱。看《紅樓夢》能學到中醫養生知識,但不能只學一半,螃蟹配酒,應用熱性的酒,如黃酒、燒酒。用啤酒就不對了。因為啤酒是寒涼的,像現代人吃著螃蟹喝著啤酒,兩樣都是寒的。經常有常年慢性腹瀉,或者急性發作過的患者來診室,詢問他們怎麼突然發生了腹瀉呢,很多都是說曾經用啤酒就海鮮,傷到了脾胃,寒上加寒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黛玉吃蟹

所以,任何中藥都有偏性,中醫從來都不會建議任何一種中藥拼命地、使勁地、不計數量地服用,就是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偏性,而偏性大了,就會陰陽失衡。而陰陽失衡,就是中醫判斷致病的因素之一。


所以,在古籍中,同樣也有很多是論酒有毒,不可多服、久服的。


如張湛《養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損人。”“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宜慎,無失節度。”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


李時珍《本草綱目》:“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若夫沉緬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勝言哉。”


因此,用酒入藥,實際上是一種權衡利和弊之後的選擇。也就是說 ,如果醫家認為用酒治病,對某位病人的治病效果大於毒性,就用;如果醫家認為,此人用酒反而害他病更重,則不用。


而對於平時我們沒有生病的普通人,血脈通,陰陽調和,不需要用酒的偏性來治病,但如果過量飲酒,反而會加重體內的毒性,所以,自古醫家並不建議平時飲酒,尤其是過量飲酒。


就連最早的、被奉為中醫經典的《黃帝內經》,開篇第一《上古天真論》就講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翻譯過來就是:“現在的人把酒當做水般豪飲而沒有節制,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當成日常習慣,醉酒行房事,過分放縱情慾,使其陰精竭絕、真氣耗散,不得保持精氣強勢的狀態,不善於調養精神,而專求情慾的一時之快,違逆生活規律來取樂,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了半百之年就呈衰老之態。”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有人說,酒可以讓我感到暖和,讓我渾身熱乎乎的,讓我感到我無所不能,這感覺很好啊!


的確,剛喝完酒是熱的,全身氣血都往體表上散。這會兒人的膽氣壯了,酒壯慫人膽,喝完酒打架,氣血沸騰。但是過一陣兒就會全身發冷,因為酒把陽氣透散了,你開始感覺冷了酒不是製造能量的東西它就像個火鉤子,爐子裡本來悶著火兒慢慢地燒,突然進去一火鉤子捅開了,“譁”一下火便著了,著完了又會迅速冷卻。


飲酒傷脾胃,使胃腸蠕動變慢,食積壅滯在中,溼熱上蒸,寒溼下注,我們常說一個人覺得上熱下寒,咽乾、口舌生瘡、眼紅、面熱,但是腳冷、小腹冷、大便溏、膝蓋涼,原因可以從飲酒和食積上頭找。


酒毒讓脾氣下陷,胃中產生溼熱。因此中醫裡葛根和葛花是可以解酒的,同樣解酒的還有枳椇子


葛根可以生脾氣,並鼓舞胃氣,將胃中溼熱往外升散,把胃的陽氣鼓動出來,胃中溼熱就化掉了。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中藥葛根

西醫也有用酒治病的案例——你想不到吧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中,常年在ICU病房的薄醫生就講過一個病例:一位患有急性膽囊炎的45歲中年男性接受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但術後患者卻持續昏迷兩週,做了所有檢查,就是找不到昏迷原因。


作者非常沮喪,於是參加飯局和自己的醫學同學傾訴,同學也不知道怎麼安慰,只勸他喝酒、喝酒。薄醫生突然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馬上跑回ICU病房,問病人妻子:患者是否喝酒?妻子答:每天喝一斤。


作者說,病人酗酒的細節,之前被他忽視了。他懷疑病人昏迷是一種酒精戒斷症狀。酗酒的人突然斷了酒,嚴重的有可能昏迷。所以,作者產生了給病人胃管裡給一點酒的想法。但很多醫生都說,這樣不符合常規。但是給酒的第二天,病人就醒了。


這是一個在非常狀態下,用非常手段卻成功了的案例。你要說為什麼成功?其實就是我前面講過的那句話:用酒入藥,實際上是一種權衡利和弊之後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醫家認為用酒治病,對某位病人的治病效果大於毒性,就用;如果醫家認為,此人用酒反而害他病更重,則不用


醫生知不知道酒有毒性,酒精緻癌,甚至容易發生酒精中毒?當然知道。

醫生知不知道這是一個昏迷且已經在ICU的病人?醫生當然也知道。


但是醫生也知道,在這種時刻,用這種非常手段,收益大於損失。


我是藥師,在現代藥劑學裡,有一種製劑叫做酊劑

,就是將原料藥用一定濃度的乙醇提取或者溶解而製成的液體制劑。當然,我們經常聽到的還有一種劑型叫酒劑,就是用蒸餾酒提取製成的液體制劑,這種多為中藥製劑,我們說的藥酒,就屬於這一種。還有一種叫做醑劑,是揮發性藥物的濃乙醇溶液。


這三種製劑都含有酒精。著名的治療中暑的中成藥——藿香正氣水中,就含有酒精。

過節了,滴酒不沾還是適度飲酒,中醫和西醫到底聽誰的?

藿香正氣水

為什麼藥物會用酒精當溶劑呢,因為很多藥的有效成分有脂溶性成分,並不能溶於水,酒精做溶劑,能更大發揮藥物的功效,就這麼簡單。


但是,不是說酒是有毒、致癌的麼,為什麼藥裡面也有酒精?很多人就批評藿香正氣水,含有這麼高的酒精,酒精緻癌,可不能喝!


但是看了前面的論述,你就會明白,醫生不會隨便給人就開含有酒精的製劑一般是權衡了藥物的藥效、病人的身體狀況、酒精的毒性之後,有針對性地開出這類藥。比如對於老人、孕婦、孩子,醫生就不建議用含有酒精的藥品。同時,有的醫生還會詢問病人是否開車,詢問病人的職業,身體狀況,肝功能情況,並且還會提醒病人此類藥物含有酒精,

儘量不要與其他藥物同用,尤其是頭孢類抗生素


總結——酒能載舟,亦能覆舟

講到這裡,你就會明白,中醫和西醫哪裡是兩派意見?他們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醫學到了頂級都是相通的,只有沒有學透的人,才認為較真一個派別是否是“偽科學”,而真正的醫生都是以治病救人為先。


喝酒對身體的傷害,中醫和西醫都有過論述。酒的確是一類致癌物,能不喝就不要喝。實在推不掉的,也要控制在建議的範圍內。即:

啤酒,每天不要超過一瓶;

紅酒,每天不要超過一紅酒杯;

高度白酒,每天不要超過一小杯或者一兩。

這三種酒,一天只能喝一種。不要交替種類喝酒。

酒也的確傷脾胃,傷肝臟,長期來看確實是害處大於益處。但不可否認的是,中醫和西醫曾都使用過酒來治病,只是要建立在對病人的益處大於害處的前提下。


最後,我總結了兩句話:

1、拋開劑量談功效,都是耍流氓;

2、拋開利弊權衡談毒性,也是耍流氓。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一類致癌物清單》;

2、菠蘿因子微信公眾號《年節必備:喝多少酒是安全的?》《“神藥白藜蘆醇”,有何奇效?》;

3、國家衛生計生委疾控局、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4、唐略《思考中藥》,學苑出版社;

5、徐文兵、梁冬《黃帝內經說什麼》,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6、薄世寧《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中信出版社;

7、趙建佳譯《黃帝內經》,中國文聯出版社;

8、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黃帝內經·素問》,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9、張炳盛、劉麗寧《中藥製劑技術》,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