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百年沉浮說明了什麼

中醫百年沉浮說明了什麼


中醫藥在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醫學科學體系。其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理論、五運六氣理論、藥性歸經理論等。千百年來,正是在這套理論的指導下,中醫藥才能在臨床上發揮出巨大的無可否認的治療效果。

歷史的回顧

中醫藥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發祥遠古,博大精深,有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據《史記》,黃帝時醫術已相當發達。大將兼名醫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能夠“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至西周,醫學已開始分科,政府對醫療衛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年終要對醫生實行醫績考核。春秋戰國,中醫學受益系統思維陰陽五行,逐漸形成體系。西漢時,醫理和醫術已呈百花爭豔,各吐其香的局面。《漢書·藝文志》載,有醫經7家,經方11家,計490卷之多。《黃帝內經》只是其中一家,後來成為中醫學之大成典要。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標誌中醫臨床醫學走向成熟。三國以降,中醫學各門類、各學派競相獨立發展,造就出眾多大醫家如璀璨群星,匯聚成一條奔流於世界東方的醫學長河。至遲唐代,中醫學術東傳朝鮮日本,西經阿拉伯而進入歐洲。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和人類醫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鴉片戰爭,英國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打敗了清政府,西方文化隨之也猛烈衝擊中國。自此,中醫學便面臨著西醫學和西方科學的嚴峻挑戰,並幾次陷入滅頂之災。“西醫科學,中醫不科學”的喊聲至今不絕於耳。先是19世紀末有人提出“廢醫存藥”的主張,後是1929年民國政府頒佈了消滅中醫的六項具體措施,還有20世紀50年代初原衛生部以“中醫科學化”為招幌,實則剔除中醫藥的方針。但中醫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終於頑強地生存下來,不僅沒有覆沒,到20世紀後葉反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理解和歡迎,越來越發出耀眼的生命之光。在當今,中醫已在全世界開花。

命運變遷說明了什麼

中醫百年沉浮,國人理當深思!

中醫藥面對西醫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巨大壓力,之所以沒有被淘汰,首先是因為它有明顯的令人滿意的療效。不言而喻,任何醫藥如果沒有療效,就不可能流傳下去。臨床表明,中醫藥不僅呵護中華民族數千年,而且能夠對眾多現代疾病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功能性、神經性、綜合性病症以及疑難雜症,療效更為顯著。即使當今難於治癒和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血壓高、肝炎、糖尿病、艾滋病等,中醫藥也有明顯效果。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肆虐,中醫臨床療效遠比西醫為好,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醫藥在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醫學科學體系。其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病因病機理論、辨證論治理論、五運六氣理論、藥性歸經理論等。千百年來,正是在這套理論的指導下,中醫藥才能在臨床上發揮出巨大的無可否認的治療效果。

我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藥理論既然能夠有效指導臨床,就證明中醫藥是科學的醫藥知識體系。也正因為中醫藥有科學的理論,所以不僅能夠治癒古代人的疾病,而且能夠適應歷史的變遷,有效地治療現代人的新型疾病。

20世紀,發源於西方的科學技術如狂飆天降,佔領了全世界。中醫藥卻屢經劫難而不衰,且大有日盛一日之勢。這不光是因為中醫藥有療效,還因為中醫藥以中國哲學為基礎,在認識上完全是另外一個體系,其醫理和效果為西醫和西方現代科學所不能代替,不能解釋,更不能超越。

如果中醫藥能夠被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所取代,那麼它也就失去了繼續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中醫藥的元創性和獨創性恰恰在於,它作為一種關於人之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存在於西醫和現代西方科學的視野之外。

從本質上說,中醫和西醫的根本不同在於,中醫是以時間為本位的醫學,西醫是以空間為本位的醫學。由是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

正是由於以時間為本位,自然整體地看待世界,中醫藥堅持“盡人(物)之性”和“贊天地之化育”的行為原則,擁有西醫所不可替代的優點:

(1)診治的整體性,以整體統攝局部;

(2)能夠把握並針對病患的個別性、特異性處方;

(3)以神統形,形神合一,敬重人和生命本身;

(4)提倡治未病和自然療法,主張養重於治;

(5)採用天然藥物,講求君臣佐使綜合藥性,儘量不傷正氣;

(6)簡便易行,花費低廉。

中醫藥從“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出發,將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精神活動與生理活動視作不可分割的整體,凸顯神對形的統率作用,因而具有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特色。這是西醫和西方科學在理論基礎上所沒有的。

中醫學認為人乃萬物之靈,最為寶貴,對人和人的生命必須敬重。敬重人就是敬重天道,這是中醫學的起點。因此,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捨己救人,不問貴賤貧富,親疏愚智,普同一等,成為大醫精誠。

中醫敬重人和人的生命,所以從不把病人看作消極被動有待處置的對象,而是看作有人格的能動的主體。診治處方,一定與病人平等商量,為病人保守隱私,讓病人瞭解病理病機,求得病人的配合。

中醫強調,人從事社會活動,有思想感情,處於一定的社會和自然的生態環境,這些對於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因此,無論診斷和治療,中醫要求把病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因素考慮進去,指出過度的情志不僅會使氣運失常,還可能造成器質上的損傷。而恢復和保持健康,則須要提高精神境界,協調人際關係,正確對待生活,使心情平和、恬靜、愉悅,還要懂得防病養生的道理,杜絕不利治療和健康的行為。所以,中醫診療實行形神合一、以神統形的原則,而不把疾病和治療看作純系形體和技術之事。

中醫學主張防重於治,注重養生。中醫學的養生觀博大高遠,認為養生的動機和毅力應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會責任感。養生的方法以心理衛生和心的調攝為首要,並要求將養自我、養他人、養萬物統一起來,講明此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在中醫學看來,個人的健康,人類的健康和萬物的和諧發展是相需互依的整體。每一個人不僅要自己養生,還要幫助他人養生,還要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才能把精、氣、神之養統一起來,才是完整的養生。

人是生物機體、心靈道德和審美求真的統一,是形和神的融會。現代醫學已開始意識到,醫學的職責應當從治病轉換成治人。而中醫學從來就是按照這樣的思想為自己定位。

目前,儘管西醫在全世界佔統治地位,但以還原論、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學越來越多地暴露出致命的缺點。1998年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及其他22個發達國家的調查結果表明:因化學合成藥物毒副作用導致死亡的人數,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依靠科學發明而製造的藥物竟然成為人類的第四殺手,這不能不讓世人震驚。

醫學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命,可是現代醫學所依據的方法本質上卻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它總是把複雜性當作簡單性來處理,因此不能不陷入許多誤區和死衚衕。近年來,自然療法,即不採用藥物、手術等治療手段的療法已成為新興的“第四醫學”,受到廣泛歡迎和關注。而中國傳統氣功正是一種理想的自然療法,同時又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它把人與自然,心理與生理,道德修煉與治療保健很好地統一起來。這就是世界“氣功熱”的原因。據悉,美國不少醫科大學成立了“自然療法系”,專門研究以中國氣功為主的各種非藥物療法。

一些片面受西方科學思想影響的人,鑑於中醫藥理論與西方科學在形態上迥然不同,堅持不承認中醫學是科學。他們的錯誤在於把產生於西方的科學當作衡量一切認識的標準,而不是把是否獲得了理論形態的真理當作科學的標準。他們將科學方法絕對化,認為西方科學採用的方法是獲取科學知識的唯一方法,中醫學的方法與之不同,因而中醫學不是科學。這就顛倒了科學方法為科學認識服務的關係,實際是以科學的非本質特徵取代科學的本質特徵。還有一些人,雖然承認中醫藥是“寶庫”,但非要將這個“寶庫”西化方心安理得。他們既不曉得這條路根本走不通,也不曉得中醫的價值正在於中醫不是西醫。

21世紀,人類會更加關注生命,關注生態,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力求可持續發展……歸根到底是要深入開掘時間。中國文化正是時間文化,中醫學則是時間醫學。生命與時間有更為深刻的內在聯繫,故中醫學更接近生命的本質。而生命本質的揭示,必將帶來對宇宙和本體實在的重新認識。可見,對中醫學的突破,其意義遠遠不限於醫學和生命科學本身。中醫學是中國文化大樹上開出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基因在人之生命科學領域結出的瑰麗成果。因此,中醫學的突破定將對整個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