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隨著歲月的更迭,每個人都會慢慢地老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更多的時候,我們並不懼怕死亡,真正可怕的是孤獨、寂寞和老無所依

我的鄰居韓大爺就是這樣的一個老人。

他今年73歲,老伴幾年前已經離世。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他有自己的兩間屋子,能自給自足。他每天推推牌九,打打麻將,小日子無風無波還算安逸。

可別人一羨慕你的好日子,上天就會和你背道而馳。

前天晚上,韓大爺出門拿東西,不小心摔了一跤,雖然不嚴重,但他的日常生活還是受到了影響。所以老爹何去何從,就被兒子們提上了日程。

老大家一兒一女均已成家,兩口子都有養老金,日子比較富足。老二家雖比不上大哥,可也沒為花錢發過愁。老三是個木匠,妻子在飯館打工,兒子還沒結婚,日子有點緊巴。

韓大爺的意思是每家一個月,輪流送飯。等自己好了,還獨立生活,不用勞煩孩子們。

可老大說:“這樣送飯不及時,冷一頓熱一頓,還是去村裡的養老院吧,這樣也利於休養。

老二對老爹說:“只要您老同意,我沒啥說的。”

老三支吾了半天說了一句:“輪到我家就不去養老院了,我照顧得周到,家裡的飯也可口……”

韓大爺看了看三個兒子,對老大、老二說道:“我不想去養老院,我就在你弟弟家住吧,你們把去養老院的錢給了老三,讓他照顧我吧。”


“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老大一聽不樂意了,他對老爹說:“那怎麼行,養老院照顧得多周到啊,伙食也不錯,村裡好多老人都在那住著呢,去了也有伴兒,出這份錢我覺得值。你說呢老二?”

老二看了看大家,沉思片刻說道:“輪到我家不用去養老院了,去老三那吧,那份錢,給了老三吧。”

就這樣,韓大爺在養老院住一個月,在老三家住兩個月。

這樣的日子快一年了,兒子們都認為自己行孝了,可韓大爺心裡的苦,又有誰知?

韓大爺家的現象,在農村還是普遍存在的。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社會問題。

如何讓農村的老人,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讓老人度過一個有意義、有樂趣的晚年呢?


“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01 顧全大局,放下和兄弟之間的矛盾,充分尊重老人的意願。

雖然社會養老機制在逐步完善,可真正心甘情願去養老院生活的老人,還是屈指可數的。

就像韓大爺,他不願意去村裡的養老院,在心理上排斥,害怕改變長久養成的習慣和生活環境,害怕被家人忽略。他更願意待在家裡,享受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日子。可老大並沒有理解老爹的心意,還是一心把老人送到了養老院。

記得曾經在報紙上看過一篇報道:一位大媽,因反對兒女們把她送去養老院,竟然在家喝藥自盡了。兒女們追悔莫及,還受到了村裡人的非議。如果兒女們充分尊重老人的意願,相信這種悲劇肯定會避免的。


“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02 年輕的時候做好養老的打算,為自己留下養老錢,不能苦了自己。

韓大爺把自己的積蓄都花在了兒女身上,沒有為自己打算,老了也只能伸手靠兒女救濟。所以自己就沒有一點主動權,只能聽從兒女的安排。

我伯父就很有先見之明,他在年輕的時候為自己存了一份商業保險。如今每個月都能支取一部分,兒子和媳婦都很知足,老人說啥兒女們都聽,父慈子孝很是讓人羨慕。

03 老年人要活動起來,讓自己活的健康自信,有尊嚴。

村裡的王大爺有自己的養老金,他就選擇了一家服務設施比較完善的養老院。據他說,那裡有棋牌室、舞蹈室、活動室,還有個小型農場。

他們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既忙碌、充實又健康、快樂。這樣的養老場所,還是令一部分老人嚮往的。


“我不想去養老院”,看看這個家庭故事,深有感觸

在農村一些養老機構管理不夠完善,作為國家,應該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著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服務體系,發展形式多樣、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安度晚年也是所有老年人的最大心願。養老比天大,比地厚,讓老人們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及責任,希望我們都能從自身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