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今年的網絡流行語是“太難了”。為什麼就這樣一句感慨的詞一下子躥紅了網絡?實際上因為這幾個字道出了絕大多數人的心聲。

對於男人來說,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壓力,在社會激烈競爭的大潮流中佔據一席之地,這真是太難了。

對於女人來說,既要兼顧家務,又要照顧孩子,與此同時還要兼顧職場。一個人身兼數職真心是太難了。

哪怕對於一個學齡前的孩子而言,背誦乘法口訣也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可是很多學齡前的孩子不僅已經會乘法口訣,而且已經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了。現在的孩子也真是太難了。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現在的生活給人們帶來的壓力、焦慮等等負面情緒,會讓人喘不過氣來。彷彿只有那些星二代和富二代才有機會享受人生。普通人好似根本沒有人生逆襲的機會。

普通人真的無法改變“太難了”的現狀嗎?實際上不是,只要做到一點,每個人都能夠從“太難了”中逆襲,獲得翻天覆地的改變。

《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逆境中仍舊不向命運妥協的女孩。在流浪街頭的情況下,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並且考上了哈佛,還拿到了紐約時報的一等獎學金。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故事的主人公叫莉絲·默裡,她的父母都是癮君子。所以她和姐姐在很小的年紀,就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和關懷了。相反的,她還要照顧患了艾滋病的父母。

15歲之後,莉絲就開始流浪街頭,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她完全有資格說一句“太難了”,然後從此墮落下去。可是她沒有,她最終選擇去追逐夢想,逃離那個骯髒、虛妄的世界。

雖然這部電影叫做《風雨哈佛路》,但是我認為,莉絲的人生逆襲並不是因為她考上了哈佛,而是因為她一直擁有“積極主動”的習慣。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一詞來源於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一個習慣。

積極主動不同於積極思維。積極思維是一種樂觀思維,可以幫助人們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但是卻有一種逃避現實的情緒。但是積極主動是一種可以戰勝基因、環境、智力等等因素的影響,而獲得獨立意識的能力。有了這種獨立意識,人們就可以不受外力的影響,做自己思想意識的主人,從而將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積極主動這個能力方面來說,主人公莉絲在面對自己逆境的人生時,她選擇的是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意識的能力,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將一切悲痛歸咎於現實環境。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一、她不是不愛我,只是已經沒有能力給予了

莉絲的父母都是癮君子,早已喪失了照顧子女的能力,全家人靠領救濟金過活。剛拿到救濟金的時候,莉絲和姐姐還能夠填飽肚子,而父母也能夠飄飄欲仙。可是錢花光了,莉絲和姐姐就要捱餓。有時候甚至把牙膏都吃掉了。

十幾歲的年齡,本應該是在父母的保護下無憂無慮成長的年齡。可是莉絲做不了普通人。當老師驚訝於她的才華,讓她堅持去學校讀書的時候,她不能上學的理由竟是不能洗澡,所以身上會生蝨子。可是她從不對任何人說起自己的不幸,只是保持沉默,並且接受現實。

在莉絲的姐姐對父母無盡的抱怨時,莉絲卻說:“我知道母親並不是不愛我,只是她現在沒有能力給予了。”

在她去看望母親的時候,她們經常一起回想起童年的時光。那時候她的母親還沒有吸毒,還有能力愛她們。而且她深深的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所以莉絲永遠記住曾經深愛過她的父母,然後原諒現在已經無能為力的父母。

我覺得有些人只對生活的艱苦灰心喪氣,因此把時間都浪費在灰心喪氣裡,我們稱之為憤怒。對事物的整體視而不見,對於所有能夠成功的微小元素視而不見。

很多時候,我們都體會不到生活的美好,其實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些外在因素,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擁有獨立的思考意識,也沒有積極主動的爭取自己的人生。

與其沉浸在悲苦中不停的抱怨,不如停下埋怨的腳步,思考一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那時候你會找到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二、“我們都不屬於哈佛,你也不屬於!”“不!我屬於”

莉絲在流浪的時候,結識了一個和自己身世相似的朋友,兩人惺惺相惜,每天結伴同行。可是之後卻因為對未來的規劃產生了分歧。

朋友克里斯認為,她們就是被世界拋棄的人,是沒有權利爭取到幸福的。所以她們的命運就是作為城市垃圾,最後融合到社會最底層。

可是莉絲卻不這麼認為。莉絲覺得,幸福應該靠自己去爭取。她可以通過一些機會,逃離掉這個骯髒不堪的世界,去往那個心之所往的美好世界。

所以克里斯繼續過著自己的流浪生活。可是莉絲卻開始求學,並且努力完成學業。

當莉絲要去哈佛面試時,克里斯對莉絲說:“你真的以為能去哈佛嗎?那裡根本不屬於我們。”可是莉絲卻說:“不,我屬於!”

莉絲覺得,她現在生活的世界外面有一層殼。而那層殼的外面就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美好光明的世界。她要做的就是付出一切的努力,衝破那層殼。

如果我不顧一切發揮每一點潛能去做會怎樣?我必須做到,我別無選擇。

人生不是屈從於命運下的不對等,而是有主動選擇權的。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就會更容易靠近那樣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三、我不覺得自己可憐,反而要感謝這種生活。因為生活讓我沒有退路,只能拼命的往前走

當莉絲被哈佛錄取,並且獲得了紐約時報的一等獎學金時,記者採訪她,問她是怎麼做到的。她並沒有向公眾訴苦,把自己多年的經歷都以淚水的形式表達出來。相反的,她只是平靜的訴說了自己的經歷。而且她並不覺得這種經歷是一種苦難,她反而要感謝這些人生經驗。因為這些經歷逼迫她拼命的往前走,讓她的人生沒有退路。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可以做出選擇,我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對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

在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時,你可以選擇抱怨,可以選擇被環境和經歷中的負面所沉沒。但是如果你能夠擁有積極主動的人生觀,那麼你就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離開所有惡劣的環境,獲得一個美好嶄新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四、普通人如何通過積極主動,完成人生的逆襲?

絕大多數普通人,生活的環境都要比莉絲優越的多。可是或許優越也會給人造成一種惰性。那麼普通人如何才能夠做到積極主動,並且成功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呢?

1、找到功利性目標

一提到“功利性”一詞,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貶義詞。但實際上,詞彙本身是中性的,只是看用在什麼地方。

人性都是趨利的。這個“利”不僅僅是負面的,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說,我們求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這也是一種利益。在遇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我們也會盡力去爭取自己的權益,這也是一種利益。

所以當我們想要從現有的生活中走出去時,必須要找到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的目標。只有這樣的目標才能夠激勵我們走出舒適區。

比如說,制定一個考研的目標。這樣可以讓我們以後多一些選擇職業的機會。再比如,優化自己的技能,可以有向老闆談薪資的資格。

只有先讓自己知道,實現了目標會得到切實的好處,我們才有動力向目標的方向前行。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2、做自己思維的主人,而不是外在環境的奴隸

醫學博士維克多·弗蘭克爾出版過39部作品。他創立了“意義治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弗蘭克爾在二戰時期被關押在德國納粹的集中營裡。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集中營。他自己在集中營裡也受盡了酷刑。就在他無力再去承受這種日子的時候,他忽然產生了一種想法。雖然他們可以關押他的身體,但是卻無法關押他的思維和想法。

所以弗蘭克爾開始發掘熱淚的自我意識,讓自己的精神遠離集中營的刑罰。

做自己思維的主人,而不是外在環境的奴隸,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人類有選擇的權力。你可以選擇被外在環境多吞噬,也可以選擇用自己的獨立意識去戰勝一切。

3、專注於影響圈

史蒂芬·柯維將一個人關注的所有東西稱之為關注圈。在關注圈裡面,有一些範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有一些範圍是自己的能力無法控制的。

人之所以會覺得迷茫、痛苦、無助,都是因為他們總是關注那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範圍。如果從現在開始,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自己可控的範圍內,也就是稱之為影響圈的範圍內,那麼人們就會發揮出巨大的潛能,解決很多問題。

而且人只有不斷的關注自己的影響圈,才能讓影響力不斷的擴大。


風雨哈佛路:拿到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的女孩,只因做到了積極主動


其實《風雨哈佛路》裡面的主人公莉絲之所以成功逆襲,就是因為她沒有去關注那些自己無能為力的外在環境,而是將自己所有關注的焦點都放在了讀書上。因為讀書她的影響圈子,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業。

不僅如此,莉絲也深刻的知道,自己如果能夠考入哈佛,那麼就可以衝破現在壓抑她人生的那層殼。

雖然逆境不能使人富有,但卻能使人明智。如果你相信,上天在給你一份困難時,同時也給了你一份智慧。那麼你就能夠利用這份智慧,排除萬難,成就自我。其實這種智慧就是積極主動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