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產業成為廣西宜州脫貧攻堅重要“助推器”

51歲的蘭應克家住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德勝鎮上坪村大安屯。說起種桑養蠶,與桑蠶打交道多年的他面露笑顏,直言這是他的“聚寶盆”。“去年我一共養了12批蠶,有近5萬元收入。”這些年他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生活變化很大,經濟收入明顯提高。2017年,蘭應克一家順利脫貧。

蘭應克一家6口人,父母年逾七旬,妻子有病在身,兩個女兒正在讀大學,種桑養蠶是家裡主要收入來源。

蘭應克說,這些年他通過種桑養蠶嚐到了“甜頭”,種養規模也在逐步擴大。“剛開始我家只有4畝桑園,現在已經擴大到十幾畝,家裡也建了新蠶房,配置養蠶器械,養蠶更方便。”

在蘭應克的蠶房裡,軌道喂蠶、自動化上蔟等設備齊全,蠶在剛鋪放好的桑葉間蠕動。

在德勝鎮不遠處一個桑園核心示範區,不少農戶在田地裡抓緊採摘桑葉,田間道路上停著許多三輪摩托車。

蠶繭生產有了保障,銷路也不愁。“現在我們這邊的種養規模起來了,老闆直接到基地收購鮮繭。從家裡運鮮繭去基地銷售只需十幾分鍾。”蘭應克說。

在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熟練地拉絲引線。公司行政總監袁毅說,公司生產的蠶絲品質好,級別達到5A,主要銷往山東、浙江等地。

桑蠶產業是宜州區重要支柱產業,當地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2019年,宜州區桑園面積37.2萬畝,產繭6.71萬噸,產值30.2億元,農民人均養蠶收入超6500元,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桑樹和蠶,全都是寶。”宜州區桑蠶循環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加全說,除了蠶繭可以加工成蠶絲外,蠶沙可以加工成有機肥,桑樹枝條可以栽培食用菌,桑葉、桑葚可生產桑葉茶、桑葚酒等。

“養蠶投入成本低,週期短,經濟效益好,很適合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戶發展。”吳加全說,廣西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桑養蠶,桑樹萌芽早、落葉遲,生產期長。在宜州區,從3月至11月,一般能養10—12批蠶。

“桑蠶產業已成為宜州區脫貧攻堅重要‘助推器’。”吳加全說。(雷嘉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