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國外疫情的爆發,讓很多人都擔心,比如,有朋友問我,如果是買了國外的保險,會受到影響嗎?

其實,我知道,目前很多人買的都是友邦的保險。


我們來看看友邦。


友邦作為內地唯一的外資獨資保險公司,公司品牌高端大氣上檔次;代理人都以在AIA上班而自豪,走路都帶風;消費者也因買的友邦保險,和朋友吹牛侃大山,音量都高一倍;無時無刻地展現出友邦是保險行業最優秀的優越感。


要比品牌和歷史悠久的話,在友邦這個“百年老店”面前平安都是遜色的,其他的保險公司更是暗淡無光。


但是友邦保險真的很好嗎?先看友邦保險的背景,再排坑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1919年美國人史帶先生在上海創立美亞保險,也就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前身;1992年,AIG在上海獲得保險牌照,成為首家在內地取得壽險牌照的外資公司;2010年,友邦在香港上市2012年友邦保險(AIA)脫離AIG集團,成為一家獨立的外資保險公司


友邦保險總部設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其分支公司及聯營公司遍佈亞太地區18個市場,包括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等。


坑一、品牌溢價太可怕


在國內,因為生活中“品牌效應”觀念深重,導致選擇保險的時候,也同樣受這個觀念荼毒。


如果都是國內品牌,選擇貴的肯定沒有錯;如果國內和國外對比,會沒有理由的選擇國外;汽車進口,奶粉進口,有的甚至喝水都是進口,但是很多時候總是那麼戲劇化。


比如專門買的“進口”貨,仔細一看上面標著“Made in China”,多花的錢是幫忙交進出口的關稅了。


友邦保險看似是美國純血統基因,但是它創立是1919年在中國上海,而且從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集團AIG出售友邦保險股份開始,友邦保險已經和美國公司沒有什麼關係了,不再使用AIG,同意改成AIA表示友邦保險,所以友邦保險其實早悄悄成了中國公司,只不過在美國“

成功鍍金”,在國內身價就順勢瘋漲。


再加上友邦定義的路線就是中高端,低學歷、低素質人群它是不收的,友邦要求是打造高素質團隊,友邦的代理人學歷大多碩士博士,要麼就是律師、會計等兼職,高學歷和高素質的代理人團隊,吸引的自然是高層次的客戶人群。


高層次人群講求的是品質,品位,價格對於他們無所謂。


品牌溢價自然而然就上升了,甚至有人說友邦是保險界的“香奈兒”,那麼只有一個字“”和它才搭調了,拿“性價比”和它說事,是侮辱它身份。


近憂君用目前市面上熱賣的一款產品

橫琴人壽的“無憂人生2020”和友邦的全佑至享2019全能保做對比,因為繳費年限不一樣,比年交保費對友邦不公平。


我們看總保費。全佑至享2019全能保總保費361950元,無憂人生2020總保費202700元,這裡且不說保障怎麼樣,保費多交16萬,這個智商稅交得太高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坑二、保障責任很一般


關於產品保障,近憂君給大家挑選了3款友邦保險主推的重疾險,先看對比表。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有沒有覺得一眼看上去像“三胞胎”,產品形態和主要保障責任幾乎沒啥區別,同質化嚴重,只有細微地方稍有區別,所以缺陷都是一致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這三款重疾險之前都詳細測評過,近憂君公眾號可搜索查看


表面功夫很到位!全佑惠享2019測評


友邦欣悅一生2019除了價格貴,還有這些坑要注意!


友邦全佑至享(2019)全能保,好像並沒有那麼全能...


1.重疾分組嚴重不合理


多次賠付重疾險的關鍵就是看重疾分組是否合理,高發的重疾是否分散在不同的分組,友邦的分組操作真心讓人看不懂,誠意嚴重缺乏。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首先惡性腫瘤沒有單獨分一組,因為惡性腫瘤佔重疾賠付的70%,一旦惡性腫瘤賠付,同組其他病種就不能再賠;其次把惡性腫瘤和兩大高發重疾分同一組二次賠付的幾率降至冰點


2.輕症噱頭大於實用


輕症可以賠6次,7次,這個宣傳的噱頭不明顯,咱們都知道輕症雖然高發,但是二次賠付的可能性是小很多的,更別說7次了


真是為消費者考慮,把輕症首次和二次的賠付比例提高,才是硬道理,目前市面上的好產品輕症的首次已經45%了,你還踩著最低水平的20%,賠付次數再多意義何在?


而且輕症豁免還要加錢,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產品都是自帶輕症/中症/重疾豁免功能的。


3.中症直接沒有


友邦的產品是統一沒有中症保障的,這點缺得很一致,和國內老5家的產品步調一致,只有重疾和輕症。


4.附加惡性腫瘤太難賠


癌症有“五年生存期”的概念,如果挺過了5年,後面再復發的幾率就小很多,目前大多數重疾險的間隔期是3年。


但是友邦的惡性腫瘤多次賠付和某安福一樣,間隔期需要5年,附加這項保障,每年保費多花一兩千,但是賠不賠得到,就要看個人意志夠不夠堅強了,所以這一點他們的算盤打得不錯。


5.長期意外險強行捆綁


長期意外險的性價比是很低的,只有意外身故和意外傷殘,美其名曰的為了配齊意外保障,實質就是變相加錢。


意外沒有等待期,健康告知也寬鬆,一年期意外險不僅比長期意外險多了意外醫療,一年保費也就一兩百就搞定,槓桿比率不要太高哦


坑三、核保太坑爹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醫療險都沒有要求50歲以上的人群必須要體檢,但是友邦需要,而且友邦的醫療險,50歲以上人群購買,是強制體檢。


體檢一旦查出有什麼問題,不好意思,你被拒保了,這相當於把一大部分年齡大的消費者拒之門外。


舉例:太平醫保無憂2020,65歲以下無需體檢 如果身體很好,只需如實告知就可以了。而且60歲以下可以享有重疾一次性給付、惡性腫瘤特需醫療。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我們都知道買保險之前和買了保險等待期內,最好不要去醫院體檢,以免查出什麼問題,被加費,除外或者拒保。


注意這裡不要理解錯誤,近憂君不是讓大家去故意隱瞞身體健康問題騙保;如果明知道自己身體有什麼問題,是一定要如實告知保險公司的,不能以為不體檢,拖過了等待期就可以申請理賠,那樣保險公司是不會認賬的。


關於醫療險如何避開拒賠的雷區,可以在公眾號查看近憂君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又被拒賠了?不注意這6條盲區,你的醫療險就是白買!


坑四、理賠報告細思極恐


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一般都是1年一次,但是友邦的理賠數據5年一次,為什麼5年才公佈一次呢?可能是為了顯示作為“行業標杆”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2015-2019年友邦保險理賠報告:


1.賠付金額高


友邦5年理賠總金額57億元,也就是平均每年差不多12億,作為一家百年老店,年賠付金額只有十幾億,這個賠付金額“”是怎麼好意思寫出來的?


我們回頭看看,大家比較熟知的幾家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哪個不是友邦的倍數。


2019理賠數據:人壽470億,平安338億,太平洋150億,新華111億,人保70億。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2.賠付增長快


賠付總件數129萬件,如果僅僅看賠付件數,那還是很美好的,但是大家都是會算術的,57億除以129萬,

也就是每件平均賠4千


這個和友邦的中高端定位不相符吧!而且如果買保險是為了賠幾千塊錢的話,那真的還需要買保險嗎?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3.惡性腫瘤佔比高


從數據上可以看到,惡性腫瘤佔整個重疾理賠原因的77%


友邦惡性腫瘤的賠付間隔期5年是不是該考慮降一降?這麼高端的公司不能辦點接地氣的事?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4.輕症爆發式增長


輕症件數增長六七倍,這項數據和咱們所知道的輕症其實是非常高發的情況相對應,但是友邦輕症只賠20%的賠付比例,實屬踩著最低的門檻賠,卻叫囂著高端路線的口號。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5.高額理賠件數少


20萬以上理賠件數僅佔比25%,這和友邦中高端客戶人群的收入不匹配,重疾保額的配置差不多是家庭年收入的3倍以上


假如一箇中高端家庭的年收入是50萬,那麼重疾保額應該配置150萬才是合理的,但是友邦理賠數據20萬以上的理賠件數都不多,這顯然不是中高端人群的定位,如果說是保額低的風險高些,這樣鬼話估計自己都不信。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6.身故金額低


近8成客戶的身故理賠金額小於10萬身故保額應該是年收入的5—10倍才是合理的


假如一個家庭的年收入是50萬,5倍年收入就是250萬,作為中高端人群身故金額小於10萬,保額低於年收入的20%,友邦的專業值得細品。


退了平安買友邦,這個智商稅交得冤枉


很多友邦的代理人說,一下公佈5年的理賠數據,果然有實力,實力就是用自己的數據打自己的臉,悄悄的問一句:臉疼不?


寫在最後


都是新時代生活的人,互聯網早已遍佈全球,隨便看看就知道,保險賠不賠是以合同為準,產品是王道,公司不重要,別再為品牌交高額智商稅,今天為品牌交的稅,就是明天流的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