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高天神城之戰”是日本戰國曆史中期一系列武田軍與織德聯軍對遠江國地區的爭奪縮影

,高天神城之戰在武田信玄和其子武田勝賴時代都有發生,然而最著名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次針對高天神城以及遠江國歸屬權爭奪的大戰發生於武田勝賴舉兵西進的1574年。直至今日,在眾多日本史學者當中,關於由高天神城引發的觀點和爭論從未停止。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高天神城遺址位於靜岡縣小笠郡大東町的上土方,是一座以標高132公尺的鶴翁山為中心,巧妙利用放射狀山脊的山城。在稱為東峰,西峰的兩個部分中,配置有本曲輪,御前曲輪,二之曲輪,三之曲輪等,是戰國時代一座知名城寨。

首次構築城寨是在今川統治遠江國時期,由今川家臣福島氏在此修建了駿府館的支城,並且福島氏負責守衛其中。

之後,小笠原氏取代福島氏成為城主,今川氏在小笠原長忠時滅亡,使城主長忠很早就改仕德川家康,以後高天神城成為濱松城的支城,成為德川家康攻略遠州的前哨站。

因此,在德川家康與武田信玄,武田勝賴父子進行遠江爭奪戰時,高天神城時常成為雙方爭奪的中心,甚至有“制高天神者得遠州”的說法。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高天神城

以高天神城為核心的“武田·德川”遠江征戰,其中有前後3次規模較大。最早的一次發生在元龜2年(1571)3月,武田信玄率20000人進攻高天神城,此時守將是小笠原長忠以及手下1000城兵,不過他們卻擋住了武田方大將內藤昌豐的攻擊。放射狀分佈的山脊,山谷往內切進很深,可以從城寨上方利用天然視界射擊。另外,山坡陡峭,以騎兵居多的武田軍難以在敵方箭矢攻擊下登城,遂收兵撤回躑躅崎館,第一次高天神城之戰以武田撤軍告終。

翌年,武田信玄再度攻入遠江,這次武田軍選擇包圍而非強攻,切斷高天神城與濱松城之間的聯繫,將德川軍引入三方原臺地並且大敗德川家康

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武田信玄在西征作戰中突然死亡導致武田再次撤軍。其子武田勝賴為了向信玄以來的家臣團展現自己的能力,便開始策劃攻取信玄都沒能打下的高天神城。天正2年5月3日,武田勝賴率25000人從躑躅崎館出發,在5月12日包圍高天神城

。城主小笠原長忠立刻向濱松城請求援軍。

不過此時德川家康手中能動員的力量只有8000,德川家康向織田信長請求共同出兵高天神,而忙於鎮壓越前一向一揆的織田家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遠江地區。結果就是,小笠原長忠在遲遲等不到援軍的情況下死守城寨,但武田勝賴此後提出“投降即獲得駿河國10000貫”條件,使小笠原軍決定投降。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勝賴遣家臣橫田尹松把守高天神城,退回了甲斐國,不過因為天正3年武田勝賴在長筱·設樂原的徹底失敗,使高天神城成為一座孤立的橋頭堡。天正7年,加入武田陣營的今川舊臣岡部丹波守長教接手該城,橫田尹松成為軍監協助守城。

正好從此刻開始,德川家康下決心一舉收復整個遠江國,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位置獨特的高天神城,為了拿下高天神城,家康在附近構建附城與對城,除了之前就有的小笠山砦外,還有緊急建造的獅子鼻砦,中村山砦,能坂砦,火嶺砦,三井山砦這5座,天正7年至8年間構建完成,合稱“高天神城六砦”。

這種附城戰略,是不善於攻城的德川家康從擅長攻城的羽柴秀吉那學來的方法。附城是用來當作進攻敵城時的墊腳石。就攻城而言,多半會陷入長期戰,在決出勝負手之前,自然不可能依靠野戰陣地對峙,而是要在攻擊目標的附近搭建臨時據點和城寨,自此進行長時間的封鎖包圍作戰。秀吉在進攻近江淺井長政時,曾在小谷城附近修建了虎御前山砦當作對城,另外,他在攻打別所長治的播磨三本城時,也在平井山蓋了城砦,獲得了長期作戰勝利。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德川家康

“高天神城六砦”當中如今只有能坂砦沒能保留下來,因此其規模,構造如何不得而知,但其他5砦都能找到曲輪和空堀。在大久保彥左衛門忠教所寫《三河物語》中記載道:

四方掘有深廣的堀,沿著堀的方向設有7,8到大柵,每間有一武士站崗。

家康在六砦之間配備足夠的士兵,加強了包圍態勢

。最後的結果是糧水短缺,士氣低落的守軍被完全孤立。天正9年3月22日,岡部長教率守軍全力出擊,直至戰死。守城方面除橫田尹松一人成功逃入躑躅崎館外,其他人全部陣亡或投降,死者人數達到730人。另外,在日本民間傳說中,高天神城決戰前夜德川家康順應守城方希望,派幸若大夫表演幸若舞,讓德川與武田兩軍都欣賞了一場精美的舞蹈。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關於數次高天神城之戰,有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值得深思:

日本學者黑田基樹認為,高天神城在武田信玄西進作戰時就已經有投降的想法,但還未開城便得到武田信玄病亡的消息,在日本史學界也有認為高天神城早在武田信玄西進時就已投降,只不過在信玄死後武田軍撤離時再度歸附德川家康。雙方的依據都是收錄在《戰國遺文》一書中。

此後,武田勝賴繼承信玄遺志,繼續發兵遠江,1574年5月15日,即武田勝賴率軍包圍高天神城第4天,身在京都的織田信長就得治了武田軍重新對遠江國發起攻勢的消息。次日上午,織田信長動身前往美濃歧阜城準備糧草,同時向諸國商人發佈“徵收糧草與船隻”的命令。6月8日,織田一名家臣在美濃被武田軍忍者殺害,織田信長終於認識到來自武田的威脅已經深入他的心臟地區。所幸織田軍在第一時間集合完畢向德川領前進,即便如此,織田軍從信長決定發兵到最終出陣期間還是耽誤了近一個月時間,因為剛剛被信長降服的越前國爆發了席捲全國的“一揆”,同時,由於徵集糧食也需要大量時間,所以信長很難集中兵力全身心投入到遠江國方向。

一直到次年長筱之戰爆發時,織田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留在越前作戰。

當6月14日織田信長好不容易出陣救援高天神城,第二天,織田信長,織田信忠父子進入三河國吉田城,19日到達遠江國的今切渡口,此時高天神城陷落的消息傳來,織田信長率軍返回,撤退前還有一個小插曲,也許是出於對盟友的歉意,織田信長送給家康兩袋馬車拖拉的金子作為補償。

日本戰國時代的“高天神城之戰”歷史小述

織田信長在6月21日返回美濃歧阜後,開始著手鎮壓長島“一向一揆”。武田勝賴一系列兇猛的攻勢讓德川家康驚懼不已,織田信長曾在寫給上杉謙信的信中高度評價了武田勝賴,並且承認了武田勝賴作為武田信玄合法繼承人的資格。

與此同時,信長心裡十分清楚,擁有龐大領地的織田與虎踞東國數百年的武田之間必然會爆發大規模戰爭。1574年9月,為了策應已經被織田信長逼入絕境的長島“一向一揆”,武田勝賴再度出兵遠江,三河和東美濃,形成對德川家康三面合圍的態勢,不過德川家康四面出擊,主動尋求機會終於在織田信長消滅掉伊勢國長島“一向一揆”,徹底解決背後的威脅後得到了織田信長出兵遠江的承諾,很快,隨著1573至1574年,織田信長的主要對手朝倉氏,淺井氏,室町幕府,長島“一向一揆”本願寺等敵對勢力接二連三被消滅後,織田信長終於可以集結重兵對付東面最危險的敵人。而在第二年的長筱之戰,武田家一戰失勢,最終不可避免走向滅亡。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