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临澧杨板乡唐晓军匠心打造“传统千张“28年获非遗


我每次回家,都会邀上三朋四友在近郊“游山玩水”。有时登山健身,有时下田捉虾,有时喝茶聊天,有时采摘桃胶(桃树油)。总之,每天既开心又充实。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朋友陪我去杨板乡水阁桃园采摘桃胶。返程途中,他邀请我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

刚入院,豆制品淡淡的清香味扑鼻而来。这种味道,和我儿时见闻的土法酿制豆制品一样,这是我小时候起比吃饭还香的感觉。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紧接着,院门口一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映入眼帘,很是刺激眼球,也引发了我的好奇感。

正在我思想漂浮的时候,一个中年人满面笑容地走出来迎接我们。边走便掏出香烟,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经介绍,此人就是坚持了28年打造传统千张获得“常德市非遗“殊荣的唐晓军。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我呆立在那里,无法把非遗殊荣和这个普通的手艺人联系在一起,直到我朋友要他拿出获奖证书,我才回过神来:2016年,他传承的“千张制作技艺”成为常德市级非遗项目,临澧县文化馆对此进行了项目知识产权域名保护性注册,并意图进行后续的保护和开发。2018年被评为“常德工匠”!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磨浆是最“磨人”的过程,“每一作千张用22斤黄豆,要石磨要1个钟头

1985年,临澧县杨板乡唐家坪村15岁少年唐晓军走进了澧县道河乡的豆制品加工厂。“当学徒,从推磨开始做。”贫苦农民的孩子,早早的出门谋生计,想要出头,除了卖力,还得有些机灵劲。“

于是,每每天天,他把每一道工序都牢牢的记在心里。直到今天,28年了,唐晓军依旧使用原始的工具。古老的做法酿制豆腐和千张,轮滑可口,甜香宜人,总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回味起曾经的田园风光,或者儿时的记忆。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据他介绍,如今市场上的豆制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杨板千张之所以能够获得“非遗“,自然有区别与其他豆制品的特点:黄豆在前一晚就准备好,经过山泉水的浸泡,豆子质地变得松软,此时打的豆浆滋味细腻。石膏是将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关键,少一分豆腐无法成型,多一分则会让豆腐丧失嫩滑的口感。对于剂量的控制,唐晓军是行家,二十八年的从业经历,似乎已成了与生俱来的本能。从磨浆、煮浆、开浆,到切块、卤制、摊凉,每一道工序,唐晓军和妻子都亲力亲为,绝不走样。

一个普通手艺人的“千张”情结

这家豆腐坊产千张薄而韧,每千克20多张,比别的地方多10张

千张是唐晓军的看家本领,他做出来的千张,就像一张张宣纸,无论怎么揉捏都不会破损变形。目前,唐晓军家的豆制品多半被县城酒店、食堂订走,剩下的就放在门口零售,通常情况下不到中午就卖光了。不过,哪怕是供不应求,唐晓军都坚持做限量的手工豆腐。他相信,只有遵循祖辈的法则,纯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唤起属于豆子的无穷美味。

豆腐匠人唐晓军十分豁达,他希望多带几个徒弟,传经授艺,让临澧人民吃上真材实料的良心豆腐和传统千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