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我都是為你好”!


中國式教育:“我都是為你好”!


孩子,承載家庭的所有希望,孩子一出生許多父母的狂想開始了。他們希望,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或者壓根兒就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狂想,能夠由自己的子女來實現,如是以愛的名義,一場曠日持久的“虐待”開始了。剛學會發聲就要背唐詩,背口訣,能跑能走的時候,就要被強送去各種培訓班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種本領。

在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誕生,就成為了強者的藉口,孩子上學以後,成績、名次、重點學校、北大、清華成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標,為此必須付出一切。按照家長和學校的意志,成為考試的機器。而所有這一切,從來沒有人考慮是否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我都是為你好!”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麼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學以後呢?我,唸了大學,有了學歷,我從電臺出來開藝術文化傳媒公司,奔波,忙碌,為了生活,惠州河源兩邊跑,每週往返……於是,我也開始了中國式教育模式: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再上中學,擔心成績、擔心分班、擔心作業,這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累:我的孩子被動地聽我吩咐,她不快樂。

中國式教育:“我都是為你好”!


中國的教育模式實際就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教育,篩選勝利者,淘汰失敗者,學校之間激烈競爭,勝利的學校盲目擴充、大量招生,失敗的學校生源流失、難以為繼,人力資源與財富資源越來越集中在某些優勝的學校,勝利的學校與失敗的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的差異將越來越大,這將出現什麼結局呢?教育決定未來,教育是培養未來社會成員的途徑,教育的水平決定學生將來的生存能力,個人的生存能力不僅關係社會的繁榮穩定,而且關係家庭的和睦幸福,家庭的和睦幸福則關係下一代的教育環境,如此循環,無窮無盡,要麼是良性循環,,要麼是惡性循環。可想而知,如果我們今天為社會提供貧富差異的教育服務,那麼明天必將出現一個更加貧富懸殊的未來社會。

別再用:“我都是為你好”來框住孩子,愛他就讓他自由享受愛與尊重。

中國式教育:“我都是為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