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節氣每節氣三候,共計72候誰發明的?

野駱駝9005184025938


七十二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

源於黃河流域 ,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

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2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對農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雖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麼準確,其中還有不科學成份,但對於瞭解古代華北地區的氣候及其變遷,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於當時確定物候的始見單位較小而氣候的實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所以很難廣泛應用。據說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於中國其它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實際上,“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地區。



Miss慧的安利時間


夏商,有最早的節氣出現,春秋時期有《尚書》記載的節氣從四個劃分成八個,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進行了記錄,被漢武帝劉徹收錄於《太初曆》採用“平氣法”記錄農事節氣。《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在介紹”論六家要旨”時曾提到過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諸多與節氣相同的概念。中國的古人創造農曆(俗稱月亮歷)記錄時間,陽曆(太陽曆)劃分出春夏秋冬,那是最早的日曆記錄和編輯節氣的日曆,他們又把5天稱為1候,3候為一氣,被稱為節氣,全年總分為72候24節氣。


書瀨熊閱讀書屋


七十二候離不開二十四節氣,它們都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源於黃河流域 ,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3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對農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雖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麼準確,其中還有不科學成份,但對於瞭解古代華北地區的氣候及其變遷,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於當時確定物候的始見單位較小而氣候的實際及地區差別很大,所以很難廣泛應用。現在黃河流域物候現象已發生變化,其他地區的物候更是千差萬別,必須不斷髮展物候學,制定新的自然歷,否則一味地機械照搬古書是行不通的。


給你一個小星星


二十四節氣的產生,是我國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在農耕生產過程中,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而總結出來的特殊曆法。我國古代一直是農耕文明大國,而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耕生產方面具有非凡意義。

二十四節氣,將一個平年365天分72候,其中規定5天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對應24個節氣。

72候中的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冰”、“東風解凍”、“陽和發生”、“溫風至”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候雁北”、“ 螻蟈鳴”、“ 螳螂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長風歌


24節氣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據《史書》記載,舜王早年耕治於歷山,據《竹書紀年》記載,堯、舜、禹均都於冀,頒夏時於邦國。夏時即《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物候曆書。相傳舜帶領先民們創制了中國最早的歷法——72物候歷,2018年9月26日,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翼城歷山“曆法之源”稱號。

“七十二物候”源於黃河流域,它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它以五天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共七十二候。為了 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七十二候,共二十四節氣。

每候均與一種物候現象相對應,這種物候現象就叫作候應。 七十二候的候應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生物類又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其中動物候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植物候有植物的幼芽萌發、開花、結實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

七十二候根據草木生態、鳥獸蟲魚的生長變動,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的出現與消失,反映出了氣候、季節的變化和推移,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對應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

《黃帝內經》認為,人類應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春耕,夏長,秋收,冬藏也是自然法則,人們只要遵循自然去按時耕作、收穫,按時吃飯、作息,自然也就不會生病。

如果破壞了自然法則,也就破壞了人類的生存法則。就像春天開花,秋天結果這種自然法則,如果你春天摘下一朵花,秋天就會少結一個果。

所以,我們必須要遵循並維護自然界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