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價值是什麼?

活動中心17653708


信息的價值,不在於信息本身,而在於它傳遞給我們的一種觀念,一種能量。

而這種信息,雖然不能讓我們立馬變得好起來,但是經過日積月累,我們也一定會有一些成長,一些進步。

就像很多自媒體達人,每天輸送那麼多觀點,每天輸送那麼多文字,他們所發的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所發表的一些個人觀點,都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變得更好。

而且我們自己,要把自己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先思考一下,然後內化掉,如果有可能,我們還可以再輸出。

唯有如此,我們的成長,才能與日俱增,我們才不會被互聯網的信息流所困惑,因為我們知道該接收怎樣的信息,該釋放怎樣的信息。


翔博指標


舉個例子,我最近刷到“為什麼美國更加懼怕中國的華為,而不是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有一觀點說的是,因為華為做的是通訊設備領域。在和平年代,通訊設備的建設會對經濟的發展帶來強有力支持,戰爭年代的重要性更加不用多說,就像當年美國稍微對GPS動了手腳,中國的導彈便命中不了,於是開始做北斗,就是為了更加強大,信息掌握在自己手裡,方能不受制於人。

那天想到通訊設備領域,我的腦海裡突然出現了信息兩個字,覺得通訊設備領域的不斷髮展,不正是為了信息傳遞地更及時,有效率嗎?

就像5G的到來,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到來。無人駕駛已經實驗成功,我就在想,怎麼做的的,如此神奇,仔細想想,其背後肯定要有大數據的支撐,比如地圖的支持,道路規劃的支持等等,這些都是基於信息的支撐。

在經濟商業等領域,害怕信息不對稱, 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我們的生活中,每天也都在瀏覽新的信息。

寫著寫著忘記了問題是什麼,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我上面的觀點理解不是很到位,可以批評,不要謾罵哦。


漺慡


最近,很多企業都在談算法的價值觀。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張朝陽談到了這個話題,在之前今日頭條舉辦的AI大會上,哈佛教授Cyrus Hodes也提到人工智能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在以前看到這種論調,我總想為企業喊冤。技術鑽研、產品開發、組織經營已經很費力了,企業創造價值、提供就業就已經足夠負責了。還要為算法技術這種來源於用戶數據的東西塑造價值觀?不過在瞭解過Facebook一個有頗多爭議的實驗後,我開始逐漸改變了這種想法。

在2013年,Facebook聯合康奈爾大學、UC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員在2013年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篇名為“社交網絡中大規模情緒擴散的實驗證據”的論文。

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更改用戶信息流中的情緒,看看用戶會有怎樣的反饋。事實證明,在用戶信息流中灌輸“正能量”的信息,用戶也會給出正面的反饋,反之則是給出負面的反饋。

由於這則實驗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實驗”人數涉及到了將近七十萬人。互聯網上對這則實驗進行了強烈的抨擊,認為Facebook的行為極大的違反了人倫道德。

其實我們都知道,真正讓人們感到恐懼的,是Facebook可以通過信息流輕易操縱人們情緒這件事。

從獵手到獵物,弱者才會被“操縱”

回溯到互聯網的“上古時代”,人們尋找信息的方式是非常簡單的。例如搜狐的黃頁形式,整個互聯網上的信息寥寥無幾,以至於可以用分類排列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時的人們要知道自己要找的網站屬於那一類,才能在黃頁互聯網上盡情衝浪。

此時人們對獲取信息的把控力可以達到90%。在昂貴的撥號網絡之外,還有大量的電視、廣播、紙質媒體構成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隨著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一本黃頁已經遠遠不足夠。到了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時代,關鍵詞成為了尋找信息的利器。這時的人們已經可以帶著問題來尋找信息,SEO、SEM等等廣告形式也讓企業開始有權力去“控制”用戶看到那些信息。

同時,廉價的寬帶資費和更豐富的信息增加了互聯網的權重,讓其在人類認知來源構成中的地位更高。換句話說,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變窄了。

等到了今天,移動終端的小屏特徵帶來了信息流和時間線,而這兩者一個來自於編輯推薦/算法推薦,另一個則來自於用戶的關注關係。人們已經很難再去主動尋找信息,而是接受編輯、算法認為適合他們的信息。

此時,移動互聯網下沉基本完畢,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集中,對於獲取信息的把控程度卻在下降。人們從信息的狩獵者逐漸變成獵物,難怪會被信息流控制自己的情緒。

讓渡信息窗口,直到成為算法的鏡中人

其實互聯網發展的過程,可以被看做一個人類不斷讓渡信息窗口的過程。

從黃頁時期到搜索引擎的發展中,我們把部分信息窗口讓渡給了流量和金錢。廣告主和高熱度話題有權力佔據我們信息窗口的主要位置。而從發展引擎到信息流的發展中,社交關係和原生廣告加大了高熱度話題和廣告主在信息窗口中的佔比,而剩下的部分則被讓渡給推薦算法和編輯。

信息流的出現,是這個讓渡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我們雖然把信息窗口交了出去,卻獲得了更多、更具個性化的信息。黃頁時代的幾十萬個網站怎麼可能滿足人們豐富的需求?廣告主會鼓勵內容創造者創造更多內容,編輯和推薦算法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我們的內容。

這一切看似是非常良性的循環,可問題的關鍵在於:信息流和推薦算法無處不在,它們已經不僅僅意味著我們瀏覽什麼,而對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Facebook的實驗,只是簡單的校驗了一下信息繭房的假說,結果卻發現信息流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情緒。實際在購物、旅行、音樂等等的選擇上,我們都會被信息流左右。

信息流影響了我們讀什麼新聞、看什麼電影、買什麼東西,而這些行為數據又被記錄下來,成為了自身畫像的一部分,也成了算法構成的依據,某種程度來說,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和算法中的自己越來越像。

算法的第一要務是……

當人們和算法中的自己越來越像(即使只是有這種可能性),算法的價值觀、人工智能的責任感這種論調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在內心深處,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對自我把控的無力感。提出價值觀、責任感這種要求,就好像弱者對強者耍賴,要求籤訂一條互不侵犯的條約。

那麼問題是,難道就是為了我們自己的不安全感,信息流相關技術作為窗口的締造者,就有必要五講四美、三熱愛?

這時問題就上升到了更高形態:成為健康美好正直的人,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可沒人有權力阻止另一個人成為猥瑣陰險低俗的人。

如果算法承擔了教育人性工作,不顧高中生的興趣標籤是王者農藥,在內容平臺推薦數學題,在電商平臺推薦《三年模擬五年高考》。以前的“我可能喜歡”、“我可能感興趣”、“和我一樣的人都在看”全都變成“你需要看”、“為了身體健康你最好買這個”“比你優秀的人看了這些”。

那樣的確是價值觀很正,可這行為真的正確嗎?

郭德綱說過,相聲的第一要務是教育人,好不好笑沒關係。

到底是誰沒有價值觀跟責任感?

所以說了這麼多,答案是算法不該有價值觀,人工智能不該有責任感嗎?

當然不是。

在以往的“技術責任事故”中,如果要追究責任,第一責任人往往是一位不作為的人類。如果說算法該有價值觀,那價值觀也應該來自於人的作為。

第一,慎用作為信息窗口權力。不能再把一些莫名的條款隱藏在長長的用戶須知中,然後像Facebook一樣把自己的用戶作為實驗品。

第二,明晰人類和技術的權責劃分,做好人類的分內事。舉個例子,把鑑黃、鑑假這種事一味的交給人工智能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懶政,出了問題就責怪技術的不成熟而不是人的不作為,AI真的覺得很冤!

第三,給予用戶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用戶在越來越小的信息窗口中清晰的知道信息為什麼會出現。比如不管原生廣告(自以為)做的多麼有趣、多麼原生,請務必標註上“廣告”二字。而給用戶推薦信息時,最好明確給出推薦理由,並給予用戶拒絕某一標籤或某一推薦來源的權力。不要在用戶點擊“不再推薦此類內容”後假裝看不見然後繼續推薦。

多的不說,只要人類能做到以上三點,算法就會很有價值觀了。如果能從技術角度多進行一些優化,我們的信息流會變得非常讓人愉悅。

這篇文章的開頭,是一場Facebook主導的實驗,但在文章的最後,我想給大家介紹另一篇Facebook的研究成果。

2015年(在那場實驗的兩年之後),Facebook研究了14年一年的用戶數據,為用戶和新聞鏈接的政治傾向都打了分,看看用戶會不會主動瀏覽跟自己政見有衝突的新聞。

結果如圖所示,Facebook隨機展示出的信息是一樣多的,但用戶們靠著自己的社交關係(自由派會關注更多的自由派,反之亦然)篩掉了一大部分政見相左的信息,靠自己的點擊又篩掉了一大部分,最後才是被算法推薦篩選掉的。而算法邏輯本身又部分成立在社交關係和用戶行為之上。結論就是,在信息展示這件事上,個人選擇比算法的影響更大。

所以即使信息繭房這種說法是存在的,但把成因最小的算法推薦當做罪魁禍首,是不是在欺負算法不會說話?


FloristWang


用一句話回答:

信息用於消除不確定性。

用兩句話回答: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強,不確定性的減弱


1948年,香農博士找到了不確定性和信息的關係,從此為人類找到了面對不確定性世界時的方法論,也就是利用信息消除不確定性。

毫無疑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信息量空前大的時代。

如果問你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徵是什麼,你可能會說:

“手機上的各種APP都在推送者五花八門的信息”

“大數據、人工智能”

“信息大爆炸乃至信息嚴重過剩”等等。

這些都沒錯,但這些都是表象!

其實,信息時代的最大特徵是不確定性。

信息論就是這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抗不確定性,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論。今天的人,已經無法通過掌握幾條不變的規律,工作一輩子;也很難通過理解幾條簡單的人生哲理,活好一輩子。一個通用規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一個標準答案就能讓人一勞永逸的時代,應該說一去不復返了。

可以說,用來應對這些變化的信息論,在這個時代的價值空前的高。

回望歷史是一個從未知、到確定、再到不確定的過程

自從人類開啟了漫長文明史以來,長期處於無知和少知的時代。但是在過去短短的500年裡,人類迎來了歷史上最偉大的認知革命,迅速地進入到理性認知的工業時代,從歷史上看時間越是逼近現在,信息量越是呈現出幾何級暴漲趨勢,人們把它形象的稱之為“信息大爆炸”。

是牛頓和他同時代的很多科學家一道,確立了機械思維,讓人從此不再在神的腳下膜拜,這是人類歷史上思維方式的一次飛躍。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告訴世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連續變化的,而各種變化的規律是確定的。這些確定的規律,可以用簡單的公式或者語言描述清楚。即便你是普通人,掌握了這些規律後,應用到各種未知領域,也可以在各個領域獲得成功。

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暢銷書《人類簡史》內這樣形容牛頓和他的力學:“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三大運動定律,並用三個簡單公式表現出來。此後,任何人只要把數據填入牛頓的公式,答案就會像魔術一樣出現。”

從那以後,人們既熱衷於發現這樣的規律,進行科學研究,也同時開始利用規律,開展現實世界的發明創造。瓦特等一代發明家則利用這種新的思維方式,開啟了工業革命之門,人類歷史從此煥然一新。

從那時起,世界變得越來越確定,一切現象人們好像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想取得成就,都是有定式可以遵循的,那就是接受教育和通過各種學習成為專業人士。於是,從近代開始,年輕人學的都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以及如何使用規律的方法,在隨後的人生中,只要靈活應用,就能成為社會精英。

自從20世紀之後,當確定性的規律被人類認識得差不多了之後,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不確定性,給大家帶來的麻煩就越來越凸顯出來了。例如量子力學給物理學帶來的危機,其實就是這種不確定性影響的體現。

當然有人會說過去也在變,但是牛頓時代大家看到的變化是連續的,而今天經歷的常常是非連續的,或者說是跳躍性的變化。不確定性加上跳躍式變化,才讓大家感到格外焦慮。

如何應對信息時代的不確定性?

當然,不確定性也不是眼下才有的,只是人類過去連確定性的事情還搞不定,沒有心思去研究駕馭不確定性的方法,因此偶然遇到不確定性時,常常採取迴避的態度。

但是進入到20世紀後,我們人類無法再回避這個問題了。而近代科學的發展,又給人類掌握有關不確定性的規律提供了鑰匙,這就如同300多年前牛頓等人找到了通過確定性消除無知的方法一樣。

那對付不確定性的方法是什麼呢?20世紀初概率論和統計學的成熟,使人們得以把握隨機性。在此基礎上,1948年,香農博士找到了不確定性和信息的關係,從此為人類找到了面對不確定性世界時的方法論,也就是利用信息消除不確定性。可以說,這是隨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特別是今天,最重要的方法論。

比如,我們今天講的大數據思維,從本質上講,就是這種方法論的一個應用而已;再比如回溯歷史,數字和文字的誕生其實就是對信息編碼的過程;再比如回到現實,當面對多條信息猶豫不決時,其實是你不懂得有效找出不同維度的信息,以及組合優化的方法……

當然,要學會這些方法論,就要先了解信息論。學會使用信息論這個工具,我們對今天的跳躍式的變化和不確定性就再也不會恐懼了。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常常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而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有最適合時代的方法論。如今,面對不確定性和非連續變化。

信息論所提供的方法,能成為解決今天各種困惑的工具之一。


悟道當然


信息價值概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商品。信息社會通常被定義為信息生產和消費的集中。信息集中度取決於對信息的需求以及此需求被滿足的程度。因此,一種看待信息社會是否形成的方法是評價信息的交換強度及信息內部流動的持久性。那麼,什麼是信息價值?它的價值如何確定?這些問題已成為當今信息社會所面臨的最基本問題之一。近年來,行為經濟學把經濟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研究信息的主觀價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我們認識瞭解信息價值的確定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信息的需求特性,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收集有價值的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形成企業各種決策的依據,是信息人員及市場研究人員所面臨的一個問題。信息必須經過彙總、整合、分析才能產生價值,零散的信息只能是新聞性的,無法體現真正的商業價值。

  對於企業以及信息分析人員來說,一方面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過濾出有效的價值點,同時又要降低獲取相應信息的成本,使信息的實際使用價值大於收集、分析信息等過程所產生的成本,使信息為企業的決策帶來增值價值。

信息價值的判斷標準

正如普通商品價值的大小會影響人們對該商品的消費一樣,人們對信息的感覺(主觀價值)會影響對它的需求,因而這是信息社會的一種重要影響因素。但是,信息不同於普通的商品,由於信息的獨特特徵,使得它難於評價。信息在生產、分配、成本、消費等方面都不是一種普通的商品。信息既是一種成品又是其他商品的決策的一種工具或輸入產品。它初次生產昂貴,再生產卻很廉價。事實上,它的再生產主要是通過複製完成的。一種信息可以用不同的媒介進行分配,而且它的價值往往是從這種媒介中得到而不是從信息本身內容的交換價值中得到。另一方面,信息並不會因為消費而減少。人們消費信息的方式,一是與別人分享公共信息,二是通過購買他人的私人信息,而其他大多數的商品是通過購買來消費的。信息的費用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間接的。由於信息是一種經驗商品(意思是信息只能在消費後才能獲得),這使得信息價值的評價十分複雜。

  1986年,Ahituv和Neumann在《管理信息系統原理》一書中,總結了對信息價值的三種規定:標準價值,實際價值和主觀價值(Ahituv and Neumann,1986)。下面逐一對這三種規定進行考察。

  首先,由於信息是一種經驗商品,其價值只在使用後才被揭示(Shapiro and Varian,1999)。我們假定信息有一標準價值,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經歷、經驗不同,必然會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出現較大的差異。所以,信息的標準價值就不是唯一的。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標準”已經變得“不標準”了,這樣反過來就發現標準價值的假定是有問題的。其次,由於信息的再生產主要是通過複製完成的,因此信息的費用和其價值的產生都不與這種產品的數量有關。在決策制定上,信息是其他商品的決策的一種工具或輸人產品,因此信息有較強的間接效用,故直接就進行信息的實際價值的測量是不適當的(Alstyne,1999)。測量信息實際價值的方法是依據對過去經濟發展情形進行分析作出的,因此會造成所謂的“檢驗悖論”(Inspection Paradox,Van Alstyne,1999)。所以,信息的價值既不可能是標準價值也不可能用實際價值來衡量。信息價值是人們對信息的一種感覺價值,是一種主觀價值。

  顯然,信息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傳播:分享和交易。人們願意買賣信息和分享信息的傾向是信息價值的中心決定因素。一旦人們願意分享某種信息,那麼其價值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公共信息的價值是很低,甚至沒有價值的(這裡僅指主觀的貨幣價值)。因此,考察信息的分享對信息價值研究意義不大。

影響信息價值的因素

一.信息價值的觀念性

  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發展使企業的決策行為進一步數量化、科學化,決策者對於信息價值、市場研究等方面也進一步加深了認識,逐漸使決策過程無法脫離信息平臺的支持。但國內一些企業的管理層由於決策的時間性、信息的可獲得性等方面原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傳統的“經驗”式的感性決策,從而使企業的發展缺乏有力的平臺支撐;同時,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人員認為收集信息資訊是浪費時間、價值不大的行為,能夠真正運用信息產品及研究諮詢服務並創造市場價值的企業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國內企業對信息產品及研究諮詢服務的需求不足。而外資企業對信息及諮詢方面的需求非常活躍,他們在供應、生產、銷售、投資、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決策都以充分的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從而使決策行為科學化,目標實現具體化,使企業的內部資源得到有效配置。隨著我國加入WTO,外資企業及各類信息諮詢機構在華業務的加強,信息價值方面的觀念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事實上,國內一些大中型企業,已經在信息諮詢服務的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列。

  二.決策者對信息響應的行動性和積極性

  信息的價值還取決於決策者如何看待信息的作用,以及信息研究人員形成有效方案的能力。導致決策者不能有效使用信息研究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諮詢服務的本身能力和質量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國內各種類型的信息諮詢、市場研究方面的公司很多,人員結構參差不齊。在信息資料整和的質量控制,諮詢研究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得出的分析結論無法很好地反應市場及企業內部的現狀,從而使決策者產生懷疑,影響決策者對信息響應的行動性和積極性。

  三.信息的準確性

  信息資料的準確性是信息價值的關鍵,不真實的信息將毫無價值,並將進一步給企業的決策帶來危害。對於處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的企業而言,信息的準確性不僅關係到它的競爭優勢,甚至關係到企業的存亡。世界質量領域的奠基專家之一朱蘭(Joseph M. Juran)認為低質量信息的成本佔銷售收入高達20-40%。因此信息研究工作一定要客觀,要站在中間立場。信息準確性不僅包括信息來源的可靠性,還包括研究分析的客觀性。   為保證信息的準確性,需要在信息的流程上設置質量控制點。在時間性、內容性及信息背景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核,防止各種偽劣數據信息的干擾。信息的準確性對於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都同樣重要。

  在基於信息的研究分析方面,應排除各種利益干擾,做到公正客觀。

  四.信息的時間性

  信息強調時間價值。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信息交流在速度和數量方面快速提高,誰首先獲得信息誰將掌握競爭的主動權。信息價值的時間性有短期和長期的區別,信息價值的短期性表現為信息出現後,必須在一到兩天或更短的時間內作出決策,而有效期一過信息價值將為零,如,證券市場信息的價值持續時間一般都較短。

  信息價值的長期性表現為信息價值在較長的時間範圍內存在,其價值或隨時間遞減或保持不變。

  五.信息價值的針對性

  信息價值需要通過實際的需求來體現。如,匯率的波動信息對於銀行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對於業務基於國內的食品加工廠來說匯率信息價值不大。企業信息部門在對內發佈有關信息時,需要按照不同的對象有選擇地發放,以確保信息價值的最大化,避免信息資源的浪費,減少工時成本,提高效率,同時有利於加強信息的保密性。  

  六.信息的新聞性和知識性

  信息具有一定的新聞的特點,但信息和新聞不同,信息具有一定的價值,並且一般在有限的範圍內傳播,新聞則具有宣傳性,以受眾的廣度為特點。不能把信息作為新聞來看待,應加以分析,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延伸,發掘它的價值點。

  信息具有長期積累的知識性特點,通過信息的彙總、整和、分析能反應事件的發展趨勢,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因此,企業的信息數據庫應當建立在企業知識平臺之上。企業的知識平臺是企業作為學習型組織的一種基礎架構。學習型組織的企業信息數據庫應在相關人員中得到分級共享,從而促使內外部信息在企業中進行充分交流。

  七.缺乏信息所產生的非確定性程度

  信息價值還表現在決策的不確定性程度,如果企業的決策方案只有一種選擇,所有相關信息也將失去價值,不具有決策方案的因果性。如果信息的獲得能有效排除企業在決策時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決策過程中信息所能排除的不確定因素越多,信息的價值就越大。

  如,決策方案 Y=F(S, T, K, V) 的具體選擇根據不確定因素S,T,K,V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信息X能排除不確定因數S,那麼信息X就具有一定的價值。

  事實上,市場調查的目的就是獲取各種信息以排除決策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

  八.決策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

  信息的價值和決策者的風險厭惡程度有關,厭惡風險者一般希望得到充分的信息,以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而風險喜好者在決策時並不強求信息的完備性,由於信息的收集、彙總、整和、分析等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考慮到風險和成本的關係,風險喜好者更願意採用 “經驗”式的感性決策,或不完全信息決策,信息價值將無法得到完全認同。  

  九.競爭者對經信息所做的決策的反應

  一般企業在作出一個市場決策後,相關部門都要跟蹤競爭者的反應,如果在決策所基於的各種條件和環境下,競爭者沒有任何相應的市場行動,其信息對於該項決策的貢獻價值將較大。如果競爭者反應強烈,並採取相應的策略方案,該決策將使競爭更加激烈。在通常情況下,企業和競爭者的信息獲得是非對稱的,具有一定的時間差異,對信息的價值利用也存在認識上的區別。企業信息研究人員和決策層應充分利用這一時間間隔,在競爭者獲取信息和對決策方案執行產生反應之前完成整個方案的實施,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使信息產生最大的決策價值。

稟賦效應對信息價值的啟示

行為經濟學關於稟賦效應與信息的價值判斷的研究不僅對於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意義,而且對於人們在信息社會如何正確利用信息進行科學決策也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

  首先,人們對決策信息的追求是為了減少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結果,但是,在對信息的需求中,由於稟賦效應的作用,人們會大量買進許多自己也許並不需要的信息,造成對信息的過度需求,以及由此形成對信息過高的價值判斷即主觀價值。這一種對信息的非理性需求是有害的。這不僅是因為獲取信息要付出一定的貨幣成本,更重要的是還必須付出時間成本。收集和了解任何信息即使可以不付費,但必定要耗時。例如,當今互聯網高度發達,在互聯網上可以不付錢收集到大量的各種信息,許多人也因此整天沉迷於網上不能自拔。實際上,我們每天在互聯網上接觸和收集到的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用的。顯而易見,如果把時間成本考慮在內,對信息的非理性過度需求勢必造成極大的浪費。所以,我們每個人作為信息消費者來說,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在信息消費上有掉入非理性消費陷阱的可能。我們應當理智地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並經濟地控制獲得信息的貨幣成本和時間成本。

  其次,通過對信息價值的考察,發現願意付出的最高金額(WTP)與願意接受的最低補償金額(WTA)的不等或者稟賦效應(EE)的存在,是信息交易低下的原因。信息缺乏使WTA與WTP的分歧增加,並由此導致信息交易低下。相反,信息的豐富將使交易加速,因此增加信息供應是一種經濟催化劑。增加信息的主觀價值和對它的需求應該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目標,這對於信息賣主尤其重要。因為信息經常是一個市場商品的決定性的組成部分,提高那些信息的價值將提高這批商品的總價值並且提高交易率。另一方面,如果信息是免費的,那麼其主觀價值就越低,這將使WTA與WTP)相等。

  很顯然,一個高效的信息社會的信息交流應該是活躍和快速的,更充分的信息供給將會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制定更完備的生產計劃和消費計劃有所幫助。而不完全的信息流動有損於我們對樂觀前景的預測和對未來的預期。在當前人們還沒有調整他們的由稟賦效應支配的信息消費模式的情況下,我們的政府要努力擴大信息的流通和傳播,儘量增加信息的供給。這不僅要求政府大力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做到公共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公共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才會使公共信息是免費的,其WTA與WTP相等。這不僅有利於消除信息流通的障礙,減少社會和個人資源的浪費,而且對於遏制少數政府官員利用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尋租,減少和防止權力腐敗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對於企業來說,一方面由於信息獨享的程度決定了其價值的大小,如果信息是免費的,那麼其主觀價值就越低。因此企業要加強對自己專利權和獨有技術的保護,否則其核心技術或專利的高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分享有利於企業內部增加交易,因此企業又需要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信息技術,如現在企業應用的企業資源企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技術等。只有通過各個業務部門不斷的溝通才能對信息價值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使企業的各個業務部門能夠在信息化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與此同時,既然信息的價值受主觀價值的影響,那麼企業在自己的產品推廣和市場營銷中如何改變人們對其產品和服務的觀價值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在廣告宣傳和市場營銷策劃中應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對企業產品信息進行科學包裝是完全必要的。


隨緣說車


網絡信息大爆炸時代,真實準確的信息價值如何?

它是一種經驗,知識,預見的載體。而信息的顯性價值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避免生產風險。隱性的價值可能更多,可以擴大企業的銷售渠道,增加企業的服務覆蓋半徑等等。

信息的價值取決於它的需求,越是高層次,信息的精度越高,價值越高。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需求的信息必然是極少量的(相對於網絡上龐雜的信息量來說),同時,我們對於真實準確的信息也會是渴求的。

然而,網絡的特性決定了信息的多來源性,我們缺少足夠的能力去鑑別每一個可能真實準確的信息,所以真實準確的信息對於我們又很可能是遇而不可辨。其次,在絕對大的信息量面前,真實準確信息的數量必然是恐怖的,它的價值自然會因為它本身的內涵而改變,絕大多數是極其廉價,只有基數足夠大時或是需求足夠強烈時才會引起價值上升







回憶錄影視


信息就是正確的決策或為正確的結論之前不可缺的環節。是正確決策、正確結論中一個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的元素。沒有信息,就不會有正確的決策和結論。但信息的質量十分重要,在信息輸入後,必須要有分類、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才能保證決策和結論的正確性。信息是決策的前提。是決策的充要條件。


1號老爺子


信息的價值相對性 就是某一信息 在某一方面或某個領域比較有使用價值 對事物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望採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