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古人有沒有遛寵物的事件?

用戶4212882933011


別的先不說,滿清八旗肯定是有的,走狗架鷹不就是說的這個麼?好像走狗架鷹這個詞句,並不是在滿清時期才被髮明出來的。應該是歷史更加悠久的。只不過由八旗子弟“發揚光大”就而已。


愛看愛思考


你好,浩論古今,談古論今,我來回答

現代人愛養寵物,甚至將它們視為自己的孩子一樣。

那麼古人在養寵物上,也不甘示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明朝的貓奴皇帝荒誕奇葩的養貓哪些事吧。


一:詠貓跋文

這件事與朱棣的太子明仁宗朱高熾息息相關。這位貓奴最大的愛好就是給貓咪畫像,然後以此為題讓大臣作詩跋文,稱為"詠貓跋文"。


清代藏書家、書畫家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 “明仁宗御筆宮貓畫卷”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

當時皇宮內雖有各種奇珍異獸,但朱高熾卻做不到雨露均霑,最寵愛的還是喵星人。

一次,他親自畫了七隻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小貓,令大臣楊士奇詠貓跋文。

楊士奇細細品味,於是呈上了三首讚語第一首中的“靜者蓄威、動者御變”和第三首中的“樂我皇道、牙爪是司” 不僅詠貓,還喻人頌聖。

楊士奇也憑著極高的文學水平與善於把握皇帝心理最終平步青雲。

二:金棺葬貓

受到祖上仁宗的影響,以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有著"擼貓”習慣,,其中最誇張的,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必須有他一號。

自從嘉靖皇帝登基以來,皇宮養貓便開始氾濫,為此竟然專門設置了統一管理貓的機構貓兒房,還為貓授官。


貓兒房,近侍三四人,專飼御前有名分之貓。凡聖心所鍾愛者,亦加升管事職銜。候有名封,則曰某管事,或直曰貓管事,亦隨中官數內關賞。——《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

這其中有隻嘉靖皇帝最寵愛之貓,是一種進口的獅貓,因有“瑩白若雪”的眉毛,賜名"霜雪”。

當霜雪死後,嘉靖帝悲痛欲絕,特地命人打造金棺,葬愛貓於萬壽山。

又命令大臣為貓撰文超度。

上痛惜,為制金棺,葬之萬壽山之麓;又命在值諸老為文,薦度超升

這時禮侍學士袁煒寫的文章中所用"化獅成龍”一詞"最愜聖意”,於是一路高升至內閣。

三:封貓做官

明神宗(萬曆)朱翊均,這位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算是大明最後一個貓奴皇帝。

萬曆一朝,最喜歡封貓做官,稱貓管事,並且賞賜千金。


在他的號召下,帶動了御前抑或后妃宮中無不養貓的風潮。


皇宮中遍地是貓,即便遇到皇室也毫不躲避,反而

“相遘而爭,相誘而嗥”

有幾位膽小的皇子公主競直接被嚇死。

小結:

古人養貓為了娛樂,皇帝亦是如此,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像以上幾位貓奴一樣玩物喪志,甚至用詠貓跋文來選撥官員,

難怪史學家沈德符嘆道:

“只半年內事耳。同一禽畜,同一諛詞,而遇不遇如此。 ”

也許嘉靖,萬曆可以做到二十多年不上朝,也與過度痴迷於貓咪有關,這甚至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這也為我們當今現代人們提供了反面教材,網絡上那些將貓貓狗狗作為自己的內心情感寄託的做法,有待討論。


浩論古今


說個歷史不太久遠的,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一次遛寵物事件,導致25萬人喪命。

(亞歷山大一世)

這個亞歷山大一世的經歷,很有些曲折。1917年,一戰已經打到了後半場,希臘還是保持中立。當時的國王是康斯坦丁一世,老婆是德國來的。所以儘管首相韋尼澤洛斯堅持希臘應該加入協約國,國王就是不同意。

這個老國王啊,也是左右為難,加入了協約國那就是和德國為敵啊,老婆能不跟他鬧?

沒想到,首相韋尼澤洛斯脾氣更大,直接另立政府,跟著協約國混。老國王很沒面子啊,但是又無可奈何,畢竟首相在英法的支持下,脾氣有些暴躁。

最終,老國王被逼下臺。本來應該是他的大兒子喬治繼承王位,結果這孩子曾經在德國參軍,協約國肯定不樂意了。

就這麼,次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了。然後跟著協約國後面蹭經驗,從土耳其那佔了不少便宜。


1920年10月2日,亞歷山大一世閒著沒事出門遛狗,出事了。

他是去自己的御花園遛狗,沒人打擾,沒啥危險。結果狗子可能太活蹦亂跳,打擾了一隻猴子休息。這猴子脾氣也比較暴躁,衝上去就摁著狗子一頓錘……按理說,你一個國王就別瞎摻和狗和猴的糾紛了,看熱鬧多好。

但是,亞歷山大一世心疼自己的狗子,於是抄起一根棍子,衝過去敲了猴子一下。猴子沒想到啊,你們聯合起來欺負猴,那怎麼行?於是張嘴咬了亞歷山大一世一下……

就在這時候,樹上的另一隻猴被吵醒,發現人和狗子聯合欺負猴,一股無名怒火直衝腦門,於是飛身跳下樹,也加入了戰鬥。亞歷山大一世發現自己的狗子戰鬥力太差,於是奮勇殺敵,結果又被猴子重重的咬了一口,鮮血直流……


國王的侍從趕了過來,把猴子滅了。然後,國王傷口感染,苦撐了20多天之後,因為敗血症去世了。

關鍵是,這時候希臘已經動員了幾十萬人,浩浩蕩蕩的去土耳其接著搶地盤。亞歷山大一世一死,群龍無首,他那個流亡在外的爹又回來了……然而,老國王顯然戰鬥力不行,第二次希土戰爭失敗,希臘25人犧牲,曾經搶來的土地也都丟了。

丘吉爾的評價是:“一次猴子咬傷導致了25萬人的死亡。”


七追風


有。

春秋時期的衛國國君衛懿公喜歡養鶴,把偌大的皇宮變成了專業養殖場。看著成群的白鶴盤旋在皇宮上空,他高興得手舞足蹈、對鶴高歌。他把白鶴看得比嬪妃大臣都要親,封它們做將軍,讓它們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厚的待遇。皇帝出巡時,還會把鶴帶在身邊。怕鶴飛太久會累著,讓它們和自己同乘龍輦,真是一分鐘不見如隔三秋啊。為了讓自己心愛的寵物吃好喝好,衛懿公還發明瞭一個聞所未聞的稅種一鶴稅,弄得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外敵入侵時,軍隊和將士都不肯出徵,憤憤不平地對皇帝說:“讓你的鶴去打仗吧!”沒想到,衛懿公真的帶著他的鶴,親自出城作戰。

清朝的雍正皇帝也喜歡遛寵物。他有兩隻愛犬,一隻叫“造化”,一隻喚作“百福”。為了讓愛犬穿上舒適漂亮的衣服出門,四爺專門下旨,命裁縫“給造化狗做紡絲軟裡虎套頭一件,再給百福狗做紡絲軟裡麒麟套頭一件”。衣服做好後,他會仔細觀察,發現哪顆紐扣釘得不結實,哪個細節不夠漂亮,或者狗狗穿著有絲毫不舒服,他就會大發雷霆,命人重做。除了吃穿用度上對愛犬照顧有加,他還專門聘了一位西洋畫師為狗狗作畫,畫稿完成後,他會親自過目,狗尾巴的毛畫短了,身體畫小了,都得重新畫。日理萬機的雍正皇帝,居然能抽出時間遛狗,讓人大跌眼鏡。



鹹魚說歷史


「愛它,就和它一起旅行」

春秋時的衛懿公不愛美女愛仙鶴,整個皇宮到處可見成群結隊的仙鶴東遊西走,旁若無人。

狗血的是,衛懿公還把仙鶴按羽毛、體態封為不同官品,併發放高薪!

又為每個“鶴官”配備相應的侍從、宅院、車馬,凡此種種,一應俱全。

就連出遊也只與仙鶴一起結伴同車,大臣姬妾都靠邊站。

百姓死活,不關他鳥事。

沒多久北狄入侵衛國,衛懿公下令全國徵兵。

百姓早就受夠了衛君的強徵暴斂,都不願意配合並大聲抗議:關我們鳥事,讓那些拿工資的仙鶴去打仗,我們飯都吃不上,哪來力氣上戰場。

結果北狄輕而易舉擊敗了衛國軍隊,殺死了衛懿公。


「愛它,就給它最貴的葬禮」

春秋時楚莊王有一匹愛,天天當成爺一樣供著。吃:昂貴的棗脯;穿:錦繡的華服;住:富麗的大屋。

可惜這馬消受不起腐敗生活,肥胖過度,三高直線飆升,直接飆死了!

莊王悲痛欲絕,要求按照大夫禮儀安葬他的小心肝。

大臣們不幹了,憑什麼一匹死馬比我們待遇還高?到底是在汙辱我們,還是在汙辱馬?

雙方正鬧得不可開交,優孟(楚國演員)哭天喊地地進來了。

大家頓時大眼瞪小眼,這優孟哭得咋跟死了親爹一樣?

只見優孟邊抹淚邊說:不行,不行,這馬是大王最愛,我堂堂楚國,地大物博,國阜民豐,只以大夫之禮安葬,豈不讓人笑話?只有以君王之禮安葬才最合適,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楚莊王聽得張口結舌,只得取消了這個荒唐想法。


「愛它,就一定要佔有它」

書聖王羲之喜歡“嘎嘎”叫的大白鵝,據說他從鵝的動作形態中還能悟出書法門道。

一次,王羲之出外耍,突然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鵝,羲之一數,二四六七八。

看得書聖心裡癢,得知鵝是一個道士養的,迫不急待就去買。

道士聽說買家竟然是“愛豆”王羲之,爽快極了:提啥錢啊,傷感情,只要愛豆簽個字,白鵝自此就歸你!

王羲之一聽也樂了,這容易,就依道士所求抄了一部《黃庭經》,爾後喜滋滋“抱得大鵝歸”。

此事還被李白寫進了詩裡“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結束語:從古至今,動物都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寵物更被當作是朋友和家人。

尊重生命,善待小動物,不要讓人類成為最後一種動物。


史向未來


當然有了!養寵物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人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馴養動物的記載。

《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gǔ]。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意思就是,在霍山,經常出沒一種野獸,樣子像狸,有著白色的長尾巴,樣子可愛靈巧,養他可以解人憂慮。

而且,這個小可愛還有一個萌萌的名字,叫“朏朏(fei)”

這個朏朏,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其實養寵物不是現代人的專項。

貓咪

有人猜測,《山海經》中記載的“朏朏”,其實是靈貓科花面狸的一種,也就是說,我國馴化貓咪的歷史至少有五千多年,基本和中華文明齊頭並進了。

但是在古代,想要領養喵星人,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在《丁蘭石尺牘》中記載:“古人乞貓必用聘,黃山谷詩"買魚穿柳聘銜蟬".甌俗聘貓,則用鹽醋,不知何所取義,然陸放翁詩"裹鹽迎得小狸奴\

大歷史冷故事


古人也養寵物。讀古籍,手就可以找出些古人所喜歡寵物的例證來。

  狗。《戰國策·楚策一》載:“人有以其狗有執(有看門的本領)而愛之。其狗嘗溺(小便)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告主人)之。狗惡之,當門而噬(咬)之。鄰人憚(怕)之,遂不得入言。”又《春秋·內篇問上》講了一個“”的段子:“宋人有酤(賣)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標誌,酒旗)甚長,而。問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買)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上述兩個故事說狗被主人寵得有點過分了。其實,好狗不這樣,它絕對是主人的好幫手,有《密州出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黃”者,黃狗也,這狗端的可立功受勳也。

  龜。《論語·公冶長》寫道:“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臧文仲是魯國大夫。“居蔡”,使蔡居,給所養的烏龜蓋了個大屋子。蔡國出產烏龜,古人遂把烏龜稱之“蔡”。山節,烏龜屋子大梁上的斗拱雕著山的形狀。藻梲,烏龜屋子大梁上的短柱繪著藻的花紋。這個魯國的大夫寵龜可謂奢華——龜不但有住宅,而且堂皇之極。古人以龜為靈物,因為龜長壽呀!故人名有“龜年”,當官的老公稱“龜婿”。後來,龜的地位才一落千丈,成了嘲笑的對象,如“縮頭烏龜”、“龜兒子”、“龜”等等。

  鶴。鶴,仙風道骨,姿態高妙,也是古人所喜的寵物。宋詩人林逋(和靖),歸隱杭州孤山,養梅飼鶴,終身不娶,世稱“”,美譽流傳至今。《左傳·閔公三年》所載“懿公好鶴”的歷史故事更是發人深省:冬,十二月,狄人(北方民族)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衛國的國君懿公寵愛鶴,鶴竟然可以乘車。狄衛開戰前夕,衛國當兵的說:“讓鶴去打仗吧!它們享有高官厚祿,我們憑啥去拼命呢?”這一仗打下來,“衛師敗績,(狄)遂滅衛。”不知這位“以鶴為本”的懿公留沒留得老命?

  鸚鵡。鸚鵡能言,也極討古人的歡心,就成了寵物。可也有個麻煩,學舌的鸚鵡一不留神把話洩露出去,令人討厭。且看看唐人朱慶餘的《宮中詞》詩:“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這詩是寫宮怨的。舊時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可的“雨露恩”就那麼一點點,怎麼分都分不過來,“寂寂花時閉院門”——雖曰嬪妃,實乃守寡,未免冤矣!想互相傾訴一下,但在鸚鵡面前又豈敢?謹防“”吧。

  古人養的寵物當然不止這些,窺一斑而見全豹,他不贅述了。

  從上述的例證來看,古今的時代雖異,但古今的心理相似。能養寵物,彰示了人的生活質量,更體現人與動物世界的親近,有的還寄託了對幸福的追求和嚮往。我想,只要不是“玩物喪志”,以至像衛懿公那樣,實在無可厚非。衛懿公好鶴亡國,這才叫嗚乎哀哉,以史為鑑,可驚可醒。


偉人的故事


宋人愛養鳥,各種珍奇的鳥類眾多,甚至包括現在已經滅絕的鳥。都市裡還有鳥類等動物的交場市場,《東京夢華錄》載京城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丨宋人上至宮大內下至街巷居屋,養鳥風氣甚濃。所養鳥類包括鶴子、畫眉等飛鳥,鶴踏、八哥等說話鳥孔雀、白鵬等走路鳥以及鸞鴦、白鷺等水鳥。北宋真宗時期,將各國使節進獻的珍禽異獸圈養在呈家園林玉津園內。玉津園成為北宋皇家動物園,是阜室貴族和王公大臣及其家眷觀賞遊玩的好去處。據北宋大臣楊大雅《皇畿賦》載玉津園裡:“孔雀翡翠,白鵬素雉。懷籠暮歸,呼侶曉去。”大文人周彥邦在《汗都賦》中也提到玉津園內鳥類、魚類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士大夫、文人們也喜愛在家中飼養鳥類,以供玩賞。

宋太宗時期的宰相李昉“嘗於私第之後園,育五禽以寓目,皆以‘客’名之。後命畫人寫以為圖,鶴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鸚賴曰‘跪客’,白鷳曰‘閒客’,鸞鷥曰‘雪客’,各有詩篇題於圖上,好事者傳寫之”這位宰相不僅將家中鳥類以“客”相待,還專門請畫師為它們作畫,可見對鳥類喜愛之極。北宋著名詩人梅亮臣與友人同飲,見其家中“南籠養白鷳,北籠養孔雀”。文學家黃庭堅病中以鳥為樂,“因病廢棋仍廢酒,鶴鶴數鵡伴清閒”宋人家中圈養的鳥兒為獨處閨閣,深受禮教束縛的女性們帶去了許多歡樂和情感寄託。她們常常與富有靈性的鳥兒進行對話,想象著自由自在翱翔天空的感覺,李清照就將聆聽鳥語視為閨閣之樂,其詩云:“梁燕語多終在,薔薇風細一簾香。”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畫面,總能吸引著女子展現出明朗歡快的動人一面:“湖外西風吹雨絲,半隨楊柳拂漣漪。女郎偷折藕花去,沙上鸞鴦睡不知。”宮廷女性也常以看鸞鴦戲水為樂:“暖風和殿宇深,高花修竹嘛幽禽;宮娥攜宇臨丹濫,喜看文鸞戲水心。”北宋女性用自己的柔情與細膩情感,賦予了鳥兒精靈般善解人意的形象。宋人家中珍養的各種鳥類,對這些女性來說,不僅是把玩的對象,更多時候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傾訴的對象,甚至是她們內心中親密的朋友。

宋人還喜好餵養貓、犬、魚之類的動物,這些寵物在主人家所受待遇往往很高,《夢粱錄》中載:“凡宅舍養貓,則每有人供魚鰌。”貓不用捕鼠,其任務就是供主人玩樂,“閒看貓暖眠租褥”,“雪貓戲撲風花影”是人們打發閒暇時光的慣常選擇。連理萬機的呈帝也熱衷於養寵物,宋太宗曾養了只“桃花犬”,寵愛備至,“宮中有犬桃花名,鋒增圍頸懸金鈴。先皇(宋太宗)為愛馴且異,指顧之間知上意。珠簾未卷扇未幵,桃花搖尾長生至。夜靜不離香砌眠,朝飢只傍御床喂”。大文豪蘇拭常帶著自己的黃色獵狗一同打獵,曾作詞曰:“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金魚等觀賞魚類也在宋代出現並流行,《靖康要錄》載宋欽宗趙桓當太子時,謹小慎微,“自以地逼望崇,每懷親畏,至講讀之暇,惟以髹器金魚而觀之”靠觀賞金魚暫緩壓力。大詩人梅亮臣曾專門作詩記載宋人修池養魚的故事:“誰得陶朱術,修治一水寬,皇恩浹魚整,不復取垂竿。”宋人的水池和水:裡,除了養魚,還會養龜,北宋大臣李濤有詩曰:“石治養龜水,月臺留客琴。”當時,京城裡一種被稱為“綠毛龜”的烏龜,價格十分昂貴,據北宋彭乘《墨客揮犀》載:“京師鬻綠毛龜者,一龜動直數十千。”

宋代女性對家中豢養的動物極其寵愛,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曾記載秦檜的孫女丟了心愛的寵物貓,勞動官兵全城搜尋,張貼了百餘張畫像,最終還是無所獲,牽連了一百多人入獄:“其(秦檜)孫女封崇國夫人,謂之童夫人,蓋小名也,愛一獅貓,忽亡之,立限令臨安府訪求。及期,貓不獲,府為捕系鄰居民家,且欲劾兵官。兵官惶恐,步行求貓。凡獅貓悉捕致,而皆非也。乃賂入宅老卒,詢其狀,圖百本,於茶肆張之。”周密的《癸辛雜識》則記載了宋時阿拉伯女性喜愛用風仙花染指甲,還用來給寵愛的猶、狗染色:“今回回婦人多喜此,或以染手並貓狗為戲。”北宋宮廷嬪妃們喜愛養鶴鶴和香,“禁裡春濃蝶自飛,御蠶眠起弄新絲;碧窗盡日教鸚鶴,念得君王數首詩”女性在家時間較多,與寵物玩耍的機會也多,往往與寵物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著名詞人辛棄疾有詞雲:“荒犬還迎野婦回。”即是對這種感情的真實寫照。


歷史搬用工


有倒是有,宋人江休覆在《醴泉筆錄》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唐朝末年,唐昭宗因為被權臣朱溫控制,身邊都是朱溫的眼線,昭宗百無聊賴,於是養了一隻猴子,經常帶著猴子玩耍,遛彎,因為身邊少有親信,昭宗遍事猴子為自己的親信,給它穿上華麗的衣服,甚至給這隻猴子加官進爵,賜號為“孫供奉”。

後來唐昭宗被朱溫所弒,朱溫奪得了皇位,成為後梁太祖,他對這隻頗通人性的猴子也很是喜愛,於是也想豢養這隻猴子,和它玩耍遛彎,還讓他在自己的身旁落座,可是猴子看到皇位上的人換了之後,立刻就從座位上跳起,悲憤地撲向朱溫,撕扯朱溫的龍袍,朱溫大驚失色之下將猴子斬首示眾。可見猴子對昭宗的忠心,朱溫也是被寵物戲弄了一番,也可以算是遛寵物的事件吧,應該算是事故。





閃電侯爵


唐朝曾有送給光孝天皇黑貓的記載。

宋朝詩人陸游也曾寫過「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等愛貓詩句及畫作中。

明朝有朱厚照死於豹房只說,明史也記載有嘉靖帝,愛貓死後,讓大臣比賽寫詞為愛貓超度。

清朝也有「貓乘」,「貓苑」等叫人如何挑選愛貓的書。

有次可見古人愛貓著比起現在的眾多鏟屎官也不遑多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