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某一次公司活動,發了一本《活法》,束之高閣多年,因為出差順便帶上了這本書,仔細閱讀,發現稻盛所述,是最具實踐性的人生哲學,字字珠璣,值得隨身攜帶,隨時研讀。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長期堅持不懈的在某一領域鑽研,精益求精,力圖做出世界上最完美的產品。

這兩年大家漸漸認識到中國的繁榮只是泡沫,建立在房地產、基建、互聯網、吃喝消費上的經濟增長,讓我們感到很虛。今年中美貿易戰,讓我們中國人徹底認清了事實,美劇中玩世不恭、嘻哈作樂、個人主義的美國人,其實非常具有工匠精神,真正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他們手中。就連編劇和作家,也非常具有工匠精神,仔細看看《西部世界》你會發現,這部片不僅僅有謎一樣的劇情和震撼的場景,裡面還有各種哲學、文學、音樂、藝術、心理學的引用,在不斷探討人生的意義。

而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具工匠精神。在《活法》這本書裡面,稻盛和夫重點描繪的幾章,其實就是工匠精神:

  • 僅僅做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是不夠的,而要做出完美到可以“劃傷手指”的產品,才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設計未來藍圖時,要敢於挑戰,基於自己未來的潛能進行規劃,要把每個細節考慮完美,一開始就能夠清晰展現的完美藍圖,最終一定能成為完美產品,一開始模糊不清的設計,最終做出來多半是次品
  • 樂觀大膽構想、悲觀制定風險措施、樂觀執行計劃
  • 高度集中注意力,時刻像針尖對麥芒一樣完成每一項工作
  • 真相永遠來自現場,高度凝神的觀察,知行合一的實踐
  • 熱情比能力更重要,一定要做到喜歡自己的工作,才能有自我燃燒的熱情,才能不知疲倦的投入,獲得超越物質的成就感
  • Don't do evil是不夠的,要 Don't even think evil,相由心生,心中無惡,方能去惡
  • 聚焦當下,把每一天做到完美,最終就會成就偉大

當然,我這麼一總結,活法變得非常枯燥,但實際上書中說描述非常生動,稻盛用親身經歷,來總結出每一條人生哲理,這是現代實踐版的王陽明哲學。

下面我用中國的日常,來對比一下稻盛工匠精神的標準,給大家分享些感悟。

1、完美到可以“劃傷手指”的產品

當你第一次撫摸iPhone4時,第一次用Mac工作站的鼠標在dock上滑動時,第一次在國際機場轉機的免稅店試戴勞力士時,第一次通過海外代購買回來Gucci包包時,有沒有這種感覺?

而你卻很少能夠在中國品牌的產品上找到這種感覺,為什麼?因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各行各業都習慣了抄襲+改進,不僅忽視了創意給用戶帶來的驚喜感,而且忽略了美學給用戶帶來的心靈按摩。你買到的所謂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儘管性能、功能、外觀可以做到與世界領先產品基本一樣,但在你內心其實沒有驚喜,me too cheaper的東西最多會給你一種貪了點小便宜的竊喜。但凡你有充足的預算,就會去追求完美的體驗、高貴的審美,更重要的是用新創意來滿足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因此僅僅做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是不夠的,而要做出完美到可以“劃傷手指”的產品,才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稻盛和夫因為的顏色和光澤問題,就徹底否定了研發人員辛辛苦苦若干年才做出來的完美規格產品。而中國的經營者,往往在產品概念階段前1年,就完成了市場營銷工作,產品剛出beta版本,就迫不及待的拿去賣,沒有人在意它是否完美,只考慮先拿到訂單,吃掉一部分市場份額。這是違背工匠精神的,工匠在器具臻美之前,是不會輕易拿出手的,圖利只會影響名聲。

雖然現代中國品牌很少有完美的產品,但中國卻有很多驚豔世人的完美收藏品,這一點上我們還是要向古代匠人學習。古人的鈞瓷、清明上河圖、蘭亭序,有數不勝數的完美藝術品,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康熙藏文龍藏經。大家如果見過藏僧創作壇城沙畫,肯定被這種藝術品震撼,當創作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給世人欣賞,而純粹是為了淨化心靈,這種熱情和專注就成就了完美。龍藏經也是這樣的完美之作,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精力,才完成了這樣的經典。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關於中國產品之日常,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菊廠有款功能強大的IT監控軟件,功能包括萬象,幾乎沒有不能監控的IT設備,很難說在功能方面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但是卻被用戶頻繁吐槽,而研發人員分析用戶的吐槽,又得不出具體的用戶需求,很多用戶說很難用,但又給不出具體原因。這就是所謂的用戶體驗和用戶審美給產品設計開發帶來的窘迫,研發人員面臨這些問題時無從下手去改進。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究其根因,是因為設計和開發人員缺乏審美,缺乏易用性的考慮,設計人員只考慮架構和功能設計,開發人員只考慮實現自己模塊,僅僅做到功能可用,這樣的產品做出來肯定是次品。菊廠有所謂的DFX(design for excellent)標準來約束產品必須滿足的非功能特性(可靠性、可服務性、性能、節能減排、網絡安全、兼容性、可採購性、可供應性、可測試性、可演進性,可服務性包括可部署性、可維護性、全球化、易用性),其中易用性在DFX裡面只佔了立錐之地,而美學設計並沒有包含在DFX裡面。易用性在設計文檔裡面也往往很少被提及,不是因為難設計,而是因為大家一致覺得易用性設計可有可無,易用性需求在人力無法cover時是第一個被幹掉的,易用性設計主觀性很強,設計人員普遍缺乏實際運維經驗和高貴的審美視角,往往一個人設計,一堆人挑戰,吃力而不討好,只好交給稍微有點審美觀點的UI工程師來把握。

好的一點是,菊廠的終端產品非常強調美學和易用性,為了高貴的審美,菊廠還在法國專門成立了美學研究所,期望法國人給我們中國產品帶來完美。而初創時期以抄襲文明的騰訊,如今產品設計非常強調用戶體驗,經營者將用戶體驗作為第一優先級來考慮是否值得投資,這樣的設計原則當然做出的產品也是完美的,微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2、基於未來的潛能進行規劃

稻盛和夫的京瓷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他不斷的基於未來潛能進行規劃,在面臨客戶需求時,京瓷的同業壟斷競爭者往往基於技術現狀成熟度進行評估,實現困難就say no,而稻盛和夫每次都say yes,現場的隨行技術人員每次都被他的承諾驚訝到,但最終還是做到了,這就是他所說的挑戰未來潛能。

而這一點在中國現今很難做到,因為多數人習慣了抄襲,產品往往按現有業界標杆的規格和功能來規劃,僅僅做到me to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去承諾挑戰性的需求,或者去做技術尚未成熟、市場尚不明確的功能,這是難上加難,多數人都不會去冒險。另外還有一些重要因素也造成了無法“基於未來潛能”來規劃,比如你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他人手中,比如你的產品有大量的開源依賴,再比如你的方案和產品內部模塊分工精細,互相依賴,各部件又各懷心思,內耗嚴重,無法推動需求落地。總之這一條實施起來相當困難,只靠加班很難搞定,當有一天我們真正掌握了業界標杆核心技術時,當我們的產品不再僅是成熟技術的工程實現時,這一條就變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們長期保持核心競爭力。

3、一開始模糊不清的設計,最終做出來多半是次品

當你有一個產品規劃,卻無法弄清楚每個功能如何實現,千萬不要走一步看一步,這隻會造成失敗。

這一點要求設計人員必須在一開始就考慮清楚每個細節,避免到了開發階段進行阻塞或返工。

有人拿趙本山的“如何把大象關到冰箱裡”這個小品來教育研發人員,要求研發人員看清事物本質,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用戶需求。問“把大象關進冰箱需要幾個步驟”,研發人員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會考慮很多細節,比如是考慮把大象切成塊、還是做個大一點的冰箱、要不要跟用戶澄清一下需求、問清楚大象是死的活的有多大等等,而這時領導都會把研發人員嘲笑一番,說他研發思維,然後告訴他標準答案是“第一步打開冰箱門,第二步把大象塞進去,第三步關上冰箱門”。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作為技術人員的我表示很無語,用這個例子來說明“用簡單的方式解決用戶需求”很不恰當,而用這個來作為工匠精神的反面案例倒是很恰當。多年來中國的很多行銷人員投標時很沒有下限,無論自己的產品是否可滿足,一律答yes,粗暴的先把技術標拿下,再考慮後面商務和交付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非研發思維”,嘴裡跑火車,牛皮吹上天,到了產品交付時,搞不定的和客戶喝幾杯酒就搞定了。這樣無原則的運作方式,中國何時才有匠人?

4、樂觀大膽構想、悲觀制定風險措施、樂觀執行計劃

稻盛和夫在提出構想時是非常激進的,才創業初期經常找到周邊人的反對,提出各種悲觀觀點來打消他的念頭,後來他就不找這些人討論了,而找一些樂觀而熱情的人來討論構想,這些人多半都贊成他去試試。當然試之前要悲觀的制定各種風險措施,而到了執行階段卻要樂觀的去執行計劃。

稻盛和夫拿徒步穿越南北極的大場滿郎舉了個例子,稻盛誇大場膽大,大場卻說自己最為怕死,出發前會悲觀的制定各種風險措施,準備的一應俱全,生怕死到半路,也正是因為針對風險的準備充分,才得以生存下來。

這告訴我們,作為匠人,創意要大膽,風險準備要充分,才能樂觀的交付出完美的產品。關於這一點,互聯網充滿了各種反向例子,樂視網就是其一,只考慮大膽創意,卻沒有好的盈利模式,風投的泡沫早晚會破滅。

5、高度集中注意力,時刻像針尖對麥芒一樣完成每一項工作

前一段時間吉林大學財經學院的畢業典禮上,他們院長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你去觀察一個團體,當臺上一個人在講,臺下絕大多數人都在認證聽的,多半是日本人;當一個人在講,臺下一半人在聽,另一半人亂糟糟的,多半是韓國人;而當一個人講,臺下少數人在聽,多數人在各忙個的,肯定是中國人。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我曾經去給日本出差,工作日的地鐵裡每個人都西裝革履,無論什麼行業的,起碼從穿著上都是一絲不苟的樣子。與客戶舉辦的workshop,當地同事準備的非常認真,客戶來之前全部站到門口,每來一個客戶,都給90度鞠躬。給客戶介紹方案時,下面的二十幾號人全部正襟危坐,有問題就先記下,講完了一個個提問。這在中國是很難遇到的,僅有一次我去軍隊客戶那裡培訓產品性能,才受到了這麼高度集中的注視。

中國的這種陋習,是從上至下都存在的,上至人民代表大會,下至小學課堂,都存在這種情況,究其形成原因,從我個人的切實體驗上總結,可能有三點,一是因為很多臺上演講者講的東西太虛,或是烏托邦的鬼話,或是人人盡知的大道理,或是沒有任何讓人想聽的枯燥內容;二是因為中國大學裡過於散漫的風格,過於佛系的老師,教育出來的都是率性的學生;三是中國禮崩樂壞,即使你不去認真聽,也不會因此覺得不尊重演講者。

而在平時的工作中,非預約式的溝通方式,多線程交叉並行,也讓我們很難集中精力做好每一項工作。日本人以“不給他人填麻煩”為美德,而中國人卻理所應當地向他人求助來推動個人KPI工作的進展,以踢皮球的方式推掉KPI無關的工作,相信大家對菊廠的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有所瞭解,菊廠人經常邊接入遠程會議,邊做自己的工作,這實際上是最無法集中精力的工作方式。精力無法集中,不僅效率低下,你會錯過很多細節,會給產品帶來很多瑕疵。

總之,注意力不集中,是國人之通病,得治。

6、真相永遠來自現場,高度凝神的觀察,知行合一的實踐

這句話是講給眼高手低的人的,很多人以為知了就能成功,而事實上光靠看書和PPT,是無法勝任工作的,你必須知行合一,行的過程中還要高度凝神,牢記現場的細緻末節,修復每一點瑕疵,才能做出完美的產品。

稻盛和夫舉了一個例子,創業之初做高精度瓷元件,由於原料粉末密度的不均勻,每次進了高溫爐,燒出來的都是烤魷魚,一次他親自觀察,眼睜睜看著器件變彎,忍不住有種把手伸進去壓住的衝動。最後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壓住,當然不是用手,而是用耐高溫材料,困擾技術人員很多天的問題,通過現場觀察,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就解決了。

關於知行合一,我個人也有深刻體驗,學習Oracle,看文檔以為自己學會了,真正去搭建Oracle 10g RAC環境時,卻花了足足10天;對著文檔一條條命令敲進去學習,以為已經掌握了,真正執行性能測試卻發現無從下手調優;搞懂了測試後,去真正開發一款測試工具時,發現仍然困難重重;最後終於以為練成神功了,出差到客戶現場,發現場景千奇百怪,也只能在實踐中弄清真相,格物以致知。

關於高度凝神的觀察,可能搞產品測試的人最有發言權,自動化執行用例遠遠不如手工執行用例發現的問題多,而視覺疲勞的老手經常沒有新員工發現的問題多,這就說明了真相永遠來自現場,就看你有沒有發現真相的眼睛。

7、熱情比能力更重要,一定要做到喜歡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描繪了三種人:自燃型、可燃型,不可燃型。匠人必須是自染型,喜歡自己的工作,有無比的熱情,不知疲倦的自我燃燒。如果你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即使付出12分的努力和熱情,也找不到一丁點的成就感,那是很難成為匠人的,不如趁早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物質上的收穫可能差點,但精神上可以得到愉悅,長期堅持一定能夠成就偉大。

8、相由心生,心中無惡,方能去惡

稻盛和夫成功的三要素解釋成:人生態度x熱情x能力,其中人生態度可以取值正負,也就是說,讓你做一項事業,如果最開始就抱著錯誤的人生觀,能力越強,越是熱情,產生的惡果也就更大。

因此稻盛和夫強調心中無惡,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從小被教育過的、最簡單的做人原則來作為指導,隨時以利他為第一位原則,don't do evil,don't even think evil。

9、聚焦當下,把每一天做到完美,最終就會成就偉大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累了一天,半夜回到家裡,回想自己一天的工作,思考究竟有多大意義,質疑自己是否是在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在人類慢慢歷史長河中,我究竟在哪裡,我要走向何方?然後開始思考未來,再次樹立曾經拋棄過無數次的遠大理想,對比現狀,內心無比慌張,開始失眠,好不容易睡著了,夢裡盡是各種可能的奮鬥路徑,早上醒來,發現還是得面對現實,拖著疲憊的身體開始新一天輪迴。

正所謂夢裡縱有千條路,早上起來賣豆腐,說的就是我們這些不甘碌碌無為過完平凡一生的平凡人,然而與其慌成一B,倒不如按稻盛和夫的哲學,發揚工匠精神,不去投機取巧,不去自我虛胖,聚焦當下,以12分熱情和專注投入工作,自我燃燒般的奮鬥,把每一天做到完美,讓自己找到成就感,相信最終一定能夠成就偉大。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稻盛和夫回答了人生的意義,他說此生一世,當你在閉眼的那一刻,能夠感到自己比出生時更加純潔了,就實現了人生的意義。

金錢、權力、影響力都是浮雲,最終都會向壇城沙畫一樣告別浮世,流入漫漫長河之中,塵世中的一切猶如過眼雲煙,世間繁華也不過是一掬細沙,人世間漫長的付出,短暫的收穫和失去的痛苦,你經此一世,體驗萬千,最終回到本初的模樣,閉眼時只要心靈是平靜的,就實現了此生的意義。

從稻盛和夫的《活法》來看工匠精神

掃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