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還在農村工作。

一天,領導透露給我一個喜訊,在嘉興市南門楊柳灣我將能買到一套平價房子,是開發商在我單位老張的舊宅基地上開發建造起來的。這對在農村工作近四十年的我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塊餡餅,著實令我高興了一陣子。

楊柳灣 | 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

1

記得老張曾經跟我說起過,他家住在楊柳灣西端,那是一個好地方,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碧波粼粼,湖邊築有水閣,俗稱西施梳妝檯,再南面就是西南湖。

如果向西行數十步,越過天官牌坊,就是京杭大運河,跨過西麗橋,沿河西去,一路上,就可以看到血印禪寺、三塔等名勝古蹟。

我就憑著兒時在嘉興讀書的記憶,一幅幅靚麗的圖畫在我腦海中慢慢地清晰起來。

灣,詞典上說,是水流彎曲的地方。

楊柳灣應該是:一道彎彎的小河,兩岸綠柳成行,岸邊的居民住在粉牆黛瓦的屋內,過著寧靜和平的生活。我還清清楚楚記得,河岸北面,還有一幢石庫牆門的老房子,那些屋頂上破舊的磚瓦和雜草,給人的感覺是那麼古老,門前有石板路,通向條石鋪就的河埠。

楊柳灣保留著一個懷舊的入口,等待我的進入。

楊柳灣 | 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

春天,可以在河邊的柳下垂釣;

夏天,搬個竹椅,可以躺在綠陰下喝茶、納涼。

假日可以到范蠡湖邊散散步,憑弔春秋越國大夫范蠡和美女西施,或許在梳妝檯下面的湖裡,還能摸起一隻五色螺呢!或在早晚,到西麗橋上去極目遠眺。

領略清代著名詩人朱彝尊棹歌裡面所描寫的詩情畫意:

“青粉牆低望裡遠,紅泥亭子柳千條。

郎船但逐東流水,西麗橋來北麗橋。”

低矮的青粉牆裡,紅亭,碧柳,春色滿園。熱戀中的情郎駕著輕舟東去,巧妙地帶出西麗橋和北麗橋兩處古蹟,真是情景交融,含意深遠。

我忘不了那些柳樹,想起印象中的老柳,就像觸摸到滄桑,看見了歲月的褶皺,聞到古老的氣息。彷彿看到前面走來的古人,而我就是來者。婆娑的柳影,在月色的夜晚,會把人帶往“月上柳梢頭”的意境,恍惚間,我心馳神往,似乎正緩緩地走向歷史……

久居鄉村的我,之所以非常向往楊柳灣,就是想在那裡住上一住,體味體味這裡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吸收先人留給我們的營養,那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和福氣。

楊柳灣 | 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

2

等我搬到楊柳灣,彎彎的小河不見了,已經鋪成了柏油馬路。

剛剛搬去時,那幢最後的石庫牆門老房子還在,伴著老柳,形影相弔。過了不久,在氣壯如牛的氣泵聲中,石庫門與老柳也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現代化的新樓房。

新栽的楊柳,雖然保持了楊柳灣的特色,但已經不見昔日楊柳灣了,再也見不到清澈的河水,而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順著河道而建的彎彎的馬路。

隨著城市的擴建,站在西麗橋上,已然聽不到“西水驛前津鼓聲,原田角角野雞鳴”,更看不到“苔心菜甲桃花裡,未到天明棹入城”的情景了。

舊夢難圓,心中難免有些惆悵。從小長在河邊的我,對水情有獨鍾,這種偏愛,痴心不改,幸好我還有一張“舊船票”,又把我送回到童年的鄉村小河畔的別墅之內。

楊柳灣 | 隔牆南望,是建於南宋的金明寺,寺前有范蠡湖

3

現代的文明,終究要取代陳舊的過去,發展畢竟是硬道理,歷史的巨輪總是要破浪向前的。

又過楊柳灣的時候,茁壯的新柳,婀娜多姿,正吐著青春的氣息;時尚正將它的繁華滲入昔日的楊柳灣,楊柳灣與城市共同發展,舊貌換新顏,正以她嶄新的英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儘管我偏愛水鄉的寧靜,但我仍然衷心祝福我曾住過十年的楊柳灣繁榮昌盛,越來越美,成為人們理想的樂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