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求生欲”是前段時間流行起來的一個詞,形容一個人面對女(男)朋友的“送命題”拷問時,能機智應對、完美化險為夷的隨機應變能力。

這個求生欲,求的其實是戀人之間的和睦,不是真正的生命安全。

古代的文化道德體系,是鼓勵士人君子剛烈忠勇、不懼死亡的。和君王起衝突了,不能慫,懟他!被敵人抓了,不要慌,罵他!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是我們的道德所提倡的。可是,命是自己的。愛身惜命、趨吉避凶也是人的一種本能。

不違心、不害人。為了自己的性命抖個機靈,不丟人。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大臣們是如何在關鍵時刻發揮求生欲,避免不必要的危險的呢?


國士無雙,韓信的求生欲

韓信是一個渾身長滿了成語的人,一生產出了無數典故。從廣為人知的鳥盡弓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稍微冷門的解衣推食、伐功矜能。他和劉邦聊天還聊出了個典故:多多益善。

劉邦聽韓信說自己能帶十萬兵,而韓信卻“多多益善”,忍不住忌憚之意。問韓信:“既然你多多益善,又怎麼會被我所擒呢?”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韓信這才察覺到劉邦的不滿。於是韓信補救道:“陛下不擅長帶兵,但擅長管理將領。(這是實話,討喜的實話)。更何況陛下得天命,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討好一下)

劉邦原是個泗水亭長,卻最終一統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二的布衣皇帝。所以別人都稱他是天命所歸,他自己也這麼認為。韓信說的“陛下乃天命”,應該非常合劉邦的胃口。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可韓信的求生欲不算高。在劉邦把“我能領多少兵”和“你能領多少兵”連起來問的時候,他就應該有所警覺。

當然,這不是韓信的錯。將軍的職責是打仗不出錯,而不是聊天不出錯。

可是一個人,在戰場上是將軍,回到朝堂是臣子。臣子想要安身立命,就不得不讓自己的君主安心。這是制度的荒謬之處,韓信的性格把他自己變成了受害者。

陳琳:小文人的求生欲

如果說韓信有點求生欲不足,那陳琳就幸運多了:求生欲足,對方還願意買賬。

陳琳在袁紹手下的時候,奉袁紹的命令寫了一篇罵曹操的檄文。這篇文章從曹操的爺爺罵到曹操,曹操看了,頭風病都好了。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等到曹操擊潰袁紹,俘虜了陳琳,曹操半開玩笑似的問陳琳:“你罵我就算了,你罵我的祖父幹什麼?”

陳琳回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意思是我在袁紹手下,不得不聽他的。

曹操大笑一聲,絲毫沒有怪罪陳琳。

讀書人就這麼個好處,服軟求饒的話,也可以說的不卑不亢。

陳琳是個“純文人”。這裡稱他為純文人,不是指他品質純粹,而是指他才能單調。除了文才以外,其他才能不顯著。

像這樣的“純文人”,在治世還能採菊東籬,泛舟五湖,做逍遙遊。可生在亂世,就只能隨波逐流,做統治集團的附屬品、點綴物。

本來就是身不由己、收錢罵人,這麼解釋也確實是實話。

鄭泉:回頭能保命

鄭泉是孫權的臣屬,他性格很剛直,有點像後世的魏徵。有時候當眾進諫,說話也不給孫權留面子。

孫權年輕的時候還是挺開明的,所以也沒有治罪於他。但是孫權覺得有點詫異,就私下裡問他:“你經常在眾人面前進諫,有的時候比較失禮。你不怕我生氣嗎(寧畏龍鱗乎)?”

鄭泉回答道:“臣聞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

鄭泉回答的很正經,還順便誇了孫權一下。這一番話堪稱大臣說話的模板,不過孫權悄悄起了戲耍他的心思。

臣子的“求生欲”:生或死,可能就在一句話之間

孫權找不到太頑皮的樣子。張博演過孫權,拿這張代替一下吧

後來他陪孫權吃飯的時候,孫權故意嚇唬他,讓人把他帶出去、交給有關部門治罪。鄭泉到了門口的時候,就一個勁的回頭看孫權。

孫權喊他回來,笑著問他:“你不是說你不怕龍鱗嗎?怎麼要出去的時候一個勁的回頭(求饒恕)呢?”

鄭泉回答道:

“實恃恩覆,知無死憂,至當出,感惟威靈,不能不顧耳。”

您愛護臣下,我知道自己肯定沒有性命之憂。到了要出去的時候,感受到您的威嚴,不能不回頭。

求生欲不一定要低頭,多回幾次頭也可以。有一個玩心重的主公,只好靈活一點了。

雖然這是一個玩笑惡作劇,但是精神分析認為:一切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在。所以對於“主公的玩笑”,還是配合一些為好。

在必要的時候捨棄生命,是道義;在不必要的時候保全自己,是智慧。道義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時候,也沒必要一根筋。

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