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時評」“美好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那麼,“美好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複雜與全面性而言,“美好生活”既包括基於需求底層的物質文化產品的基本需求,也包括社會安全、社會信任、自我實現等複合的較高層需求。

因此,美好生活既是一種客觀的生活標準,更是一種個體的主觀判斷。

從系統性而言,由於社會本身的複雜性,不同群體對於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訴求也是不同的,要同時提高絕大多數個體的生活質量乃至到“美好生活”的層面,就不再是對社會全面增加物質文化產品那樣相對簡單的治理輸出,而是涉及到複雜的利益平衡與調整,也涉及到不同維度公共服務的提供兼顧。

當“美好生活”成為一種生活和社會建設目標後,就意味著全社會的普遍需求向更深遠的社會複合滿足邁進。這種複合需求包含的面非常寬廣,除卻基本的物質需求外,還包括個體的自由發展,良好的情感歸屬,對社會公正的依賴,對前途的信仰等。

「三晉時評」“美好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社會基本需求轉向“美好生活”意味著全社會對一種與傳統治理方式迥然不同的新的治理方式的需求,相對於傳統“硬治理”的方式,可以將其稱之為“軟治理”方式。

“軟治理”體現出軟和新的特徵。從供給產品來看——從有形的硬公共產品轉向無形的軟公共產品供給,從以物質供給為主轉向包括精神供給的全面供給轉型。

什麼叫從有形的硬公共產品轉向無形的軟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就是指政府以及全社會各種供給主體將逐漸從以物質為主轉為更為複雜豐富的供給組合,而其中,精神產品的供給將越來越佔據更多的比重,我們可以將精神類的公共產品稱之為軟公共產品。

從物質供給向包括精神供給的全面供給轉型則意味著社會整體的需求重心的轉移,並不是物質供給不再重要,而是其比重將逐漸降低。同樣,隨著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社會整體需求將向更為深遠廣闊的精神世界邁進。這種精神世界的公共服務大體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對精神問題的恢復需求。伴隨著社會發展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精神問題將越來越被重視,從而對精神問題的治療和恢復將逐漸從社會隱性需求轉為顯性需求,並且需求量會逐漸增多。

二是對各種精神娛樂產品的需求。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整體上用於生產性勞動的絕對時間將減少,這意味著更多的時間可以從事非生產性的活動,而精神娛樂將成為重要的基本需求,包括各種圖書、影視作品、藝術品、文藝演出等各種精神性產品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

三是情感和良好社會關係的提供。雖然情感和社會關係更多而言是個體的私事,但並不意味著社會就無所作為。良好的情感和社會關係需要普遍的社會信任和良性行為規範的引導。否則,人們就會因為先天性的自我而陷入互相傷害之中。

四是知識、科技、藝術、信仰等心靈的訓練與探索。精神娛樂只能滿足較淺層面的精神需求,在精神娛樂滿足後,社會需求就會向更深遠的需求探索。這就包括對知識的獲取、對科學技術等前沿未知領域的探索、對藝術的學習以及對信仰的追求等。這種越來越普遍的精神需求的供給,將成為全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向。

五是道德與至善的實現。知識的探索和心靈內在體系的塑造,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的塑造與人類內心道德體系的統一,最終達成“至善”。

在這一過程中,普通個體通過自我善的達成而實現作為個體的精神解脫,並且通過對社會善的建設,而實現對社會公正的評價和獲得感。兩者的共同作用,將最終實現個人自我實現與社會群體進步的統一。

只有真正實現了全社會普遍的道德和善,才能實現“美好生活”的個體與群體評價的統一。[作者:何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