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瑞幸咖啡”——你我对咖啡的态度

朋友,你希不希望瑞幸活着?

最近,瑞幸咖啡的财务数据造假问题,引发舆论哗然。

我原本打算从专业角度分析分析瑞幸的法律责任,但是转头一想吧!

1.瑞幸是在美国上市的,财务造假,更多地适用美国法律进行规制,中国法律分析的再多也用不上。

2.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资本市场离我们太远,我更关心瑞幸1.8折券能不能用掉。

3.瑞幸从美国资本市场割韭菜,来补贴中国老百姓的咖啡消费,让我心都狠不下来。

所以我今天就谈谈我认知里大家对咖啡的态度。

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瑞幸咖啡”——你我对咖啡的态度

我今天特地下单,买瑞幸的香草拿铁,还有几包小食,为了验证瑞幸咖啡的口味。


一、90年代,起源速溶

追溯咖啡的起源,太远,我也不想研究,说那些听不懂又高大上的东西,没什么现实意义。

所以,从我一个上海80后的认知,回忆一下中国人的咖啡情节从何而起?

90年代的上海(再早我就没记忆了),没什么咖啡店特别火,更多对咖啡的印象是“雀巢”。能在弄堂口吃着大白兔奶糖,泡一杯雀巢速溶咖啡,相当于现在在外滩X号楼顶,喝着680元的下午茶,再配两块甜得发腻的马卡龙的感觉——装X装的如此得体。

正因为国外现磨咖啡尚未正式进军中国市场,所以速溶咖啡抢占了第一波市场空白的红利,“雀巢咖啡”在大陆站稳了脚跟。

二、2000年,群雄逐鹿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不断刺激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熟不熟悉?回忆一下中学政治课本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至2000年左右,一个群体悄然崛起——小资。

小资,顾名思义就是“小资产阶级”,多为都市白领(高级打工者)或小金领(小老板),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又与中产阶级有一定差距,简而言之就是无产阶级向中产阶级过度的产物。

传统茶室里的茶水和速溶咖啡已经无法满足小资们的需求,虽然当时没有发达的社交网络,还不能网上贴图装X,但是无论是谈生意等正事,还是谈情说爱等私事,咖啡店都是小资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在这个阶段,因为需求端的增长,不同类型的咖啡店孕育而生。嗅觉灵敏的资本主义开始将“咖啡文化”向大陆输入,出现了逐鹿中原之势,其中以两大派系为主,以“星巴克”为首的西方咖啡系,与之分庭抗争的是以“上岛咖啡”为首的台湾咖啡系(实际是台湾人做的品牌,大多由大陆投资人出钱加盟开设分店)。两派咖啡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服务环境和内容上:西方咖啡店环境简约,明显区别于餐厅,服务专注于咖啡品质和种类(那会儿没现在这么多小吃、点心),而台湾咖啡店环境模仿西餐厅,服务范围极广,供应咖啡、茶水、中餐、西餐、点心,甚至酒水。

现在反观当初,真正的咖啡店,应该是“星巴克”这样的,也可能是一种西方文化渲染的后果,让我以为是这样的。而台湾咖啡店,实际上就是打着“咖啡店”名号的餐厅而已。

你能想象在星巴克点一碗宫保鸡丁盖浇面吗?关键还堂吃,刺不刺激?

三、2010年,市场沦陷

久而久之,老百姓也看穿了台湾咖啡系的套路——这丫的挂羊头卖狗肉。

中西餐吧,你又比不上正规餐厅。

茶水吧,你又比不上传统茶室。

咖啡吧,你又没星巴克爸爸专业。

2010年开始,台湾咖啡系走向衰弱,大陆市场逐渐被星巴克、Costa等西方咖啡品牌攻占,当中也有异军突起的个例,比如火过一阵的韩国“漫咖啡”,但是已经无法阻止西方咖啡的垄断之势了。

题外话:不得不佩服台湾商人的嗅觉,咖啡店搞不过西方,立马调转枪头做起了奶茶店。你回忆一下,奶茶店是不是从2010年开始火的?各类网红奶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实际上大部分的奶茶品牌都是台湾人搞的。

四、“国货之光”or“国货之耻”

大陆已经形成了以星巴克为主,Costa等品牌做补充的基本格局,西方咖啡系可以说攻陷了大陆70%的实体咖啡店市场。

直至2018年,格局被打破!

2018年3月28日,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2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开了4500多家门店,一下子超过了早他20年入驻大陆市场的星巴克,用了18个月时间成为2019年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成为上市奇迹。我记得当初瑞幸刚开始扩张时,星巴克为了打压瑞幸,实施过不少优惠措施,什么凭消费单买一送一等,也算是瑞幸间接给我们带来的优惠。

2020年4月2日,美股开盘前,瑞幸公司自曝22亿元财务数据造假,直接导致瑞幸股价一夜间触发6次熔断,收盘时跌幅达75.57%,最高跌幅超过80%。

现阶段在大陆,只有瑞幸这头小蓝鹿才能与包括星巴克在内的整个西方咖啡系抗衡。

对面从美利坚割韭菜,补贴中国老百姓喝咖啡的瑞幸咖啡,

到底是“国货之光”or“国货之耻”?

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五、咖啡之我见

坦率说,我韦恩对咖啡并不特别感兴趣,应该属于大多数人对咖啡的态度——不至于天天喝咖啡,但是偶尔为提神或休闲,会喝上一杯的那种。

按某些网络大V的说法,咖啡在西方就是“豆浆”,人人都会喝,但是绝不会因为喝咖啡而觉得自己有资格装X。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比较理性的,就像哈根达斯刚进入大陆市场时,被包装成冰激凌中的“爱马仕”,而通过我在西方生活的亲友处了解到,哈根达斯在西方,就像可爱多在中国,

并没这么高级!

今天,在写文章前,我买了瑞幸的香草拿铁喝,特地发了朋友圈,询问大家:

多少人觉得瑞幸咖啡不比星巴克差的?

下面评论的90%都认为两者味道差不多。

可能天天喝咖啡的人,能品出个一二,但是大部分人,真心没觉得差别有多大。

如果说口味上,星巴克比瑞幸高1、2分,那么价格上,星巴克比瑞幸起码高个5分。不过人家价格高有高的道理,毕竟星巴克提供了服务场所,以供消费者堂吃,聊天,等人,装X自拍等,而瑞幸却没有这个条件。

站在消费者角度:市场上要有竞争,这样才会促进商家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不能让星巴克一家独大,那么应该希望瑞幸活着!

站在投资人角度:瑞幸哪怕财务数据造假,也不要破产,破产那可真就血本无归了,那么应该希望瑞幸活着!

站在中国人角度:瑞幸能知错改过,那些主导财务数据造假的高管们该处分的处分,该坐牢的坐牢,调整下运营模式(老是亏本也不是办法),能成为真正的“国货之光”,那么应该希望瑞幸活着!

朋友,你希不希望瑞幸活着?

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瑞幸咖啡”——你我对咖啡的态度

除了咖啡,瑞幸的“芥末腰果”、“海苔腰果”也很好吃!


透过社会问题的表象,剖析其背后的法律逻辑;

通过轻松诙谐,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我们的法律观点;

希望我们的文字,带你认识不那么乏味的法律。

“韦恩谈律法”,第一时间为您送上社会时事的法律分析!


声明:本号作者发布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标明来源的内容除外)均为原创,享有著作权。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转播、刊登、改编,否则作者将保留采取法律手段追责的权利。若您认为文章内有任何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进行核实并更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