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孩子輸掉'親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權力之爭

贏了孩子輸掉'親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權力之爭


一天晚上,到了洗澡的時間,我問小柚子要不要我幫他先洗,他嘴上雖然說要,可是根本不行動。我對他說:“如果你現在不洗,待會媽媽洗好就沒有辦法再幫你了。”依舊毫無響應。


後來,我就自己去洗了,可待我洗好上床後,他來了,說要和我一起睡覺,我說:“可是,你還沒有洗澡……”


“媽媽幫我洗。”

“很抱歉,媽媽現在不能幫你。”


此時,他情緒上來了,開始哭哭啼啼地喊:“媽媽幫我洗澡,媽媽幫我洗澡……”


雖然,我表面上看著還好,也沒有兇他,但實際上我心裡的聲音是:“之前喊你洗澡,你不洗,現在知道來找我了,我才不會幫你洗呢。”(真像個孩子,對不對?)


後來,他到處求助,最後,我先睡著了,也不知道他洗了沒有。


事情雖然過去兩週了,可一直卡在我心裡,其實當時,我完全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溝通方式,比如,我可以用有限選擇、共情、只做不說……


所以在家長互助解決問題後,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孩子道歉,並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贏了孩子輸掉'親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權力之爭

在這個案例中,基本可以判斷出孩子在尋求權力。


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就像冰山位於水面以上的部分,是你能看到的,然而,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代表著行為背後的信念,以及孩子對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最深層的需要。


個體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喪失信心來源於“我不重要、我不被愛”的信念。


所以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才能對孩子多一份包容,並且找到恰當的方法來應對。


贏了孩子輸掉'親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權力之爭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在尋求權力,有三條線索:


第一條,你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生氣和憤怒,甚至感受到被挑戰、被打敗,那麼可以基本判斷孩子的錯誤目的是在尋求權力。


第二條,孩子的回應方式。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可以看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繼續不當行為,並且可能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那麼孩子一定是在尋求權力。


第三條,你的回應方式。


如果從前兩條線索,你還是不太能判斷的出來,你可以看看在那個當下你的回應方式,如果你想做的是應戰、投降,或者是心想:“你休想逃脫”或“瞧我怎麼收拾你”,那麼孩子就是在尋求權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