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什麼時候剪的辮子?

田園河畔


清朝什麼時候剪的辮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問一句話,在您的認知中西方人是清朝人嗎,還是清朝人是西方人,據我所知西方並沒有留辮子的傳統,可能是小四孤陋寡聞了。


中國人一想到留辮子剪辮子,第一個想法肯定是清朝,至於留辮子的傳統什麼時候廢除的,在1911辛亥革命成功之時,政府推行了剪辮易服運動,不過也不是一蹴而就,在此之前,剪辮已經是民心所向,這也是清朝統治逐漸瓦解的一個重要特徵,因為辮子在滿族中是帶有統治征服意味的,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作用!


小四帶您看趣事


我想題主能問出這種問題,一定是被牛頓、華盛頓一頭長毛卷誤導了。


其實西方人確實在歷史上流行過長髮,這要從中世紀法國說起。

我們都知道法國的主體民族是高盧人,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我們有點類似,高盧人也以長髮為美,他們認為長髮這是榮耀與自由的象徵。這麼說吧,在高盧人眼裡,頭髮長度和地位成正比

於是那時候的法國乃至歐洲,長髮飄飄的男人便是貴族,留板寸的基本上可以斷定為窮屌絲。

到了國王路易十三的時候,一件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國王謝頂。沒頭髮事兒小,身為國王,榮耀和自由長不出來可就事兒大了。


畢竟活人不能讓尿憋死,聰明絕頂的路易十三找到了解決辦法:為自己做了一頂長髮及腰的假髮,然後自信的去和大臣們見面。

果然,眾人都沸騰了,這頭髮也太長了吧,國王不是謝頂麼?怎麼突然就滿頭長毛卷了?仔細一看,原來是假髮。假髮就假髮,帶起來好看就行了。

於是歐洲從法國開始,貴族中流行起了帶假髮的熱潮。為啥有真頭髮的也跟著戴假髮,這就得說說16世紀的歐洲了,黑死病的盛行讓歐洲人普遍不怎麼洗澡,想想看,頭髮長還常年不洗澡,畫面要不要那麼立體?

所以假髮儼然成了歐洲貴族們的救世主,髒了可以摘下來洗,晾乾了再戴上,保暖又舒適。

於是假髮漂洋過海到了英吉利,還成了法官們的必備裝束,恕在下無能,真沒看出一頭白毛卷和法律的威嚴有啥關係,但至今英國以及很多曾經的英屬殖民地的法官們開庭依舊是這副打扮。


歐洲人的長頭髮其實多數是假髮,而且也只有貴族和法官會使用,工業革命之後,機械時代的來臨讓那些戴假髮卷的貴族們也覺得不太靈便,於是只剩下英國的法官們堅持戴假髮了。


明離子


很多人認為辮子是滿清特產,很多的影視劇裡面,描述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在國際上,有個相對侮辱性的稱呼pigtail。


但是pigtail並非是“豬尾巴”的意思啊。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種當時落後於世界的自卑心態導致的。

可能沒有人會想象得到,自從滿清1644年入關後,從1670-1790年間,大概有120年間。整個西方的軍隊,也是拖著一根辮子的,雖然髮型的差異很大,也沒有剃鬢角和額頭的習慣,但這很大程度致敬清朝的髮型。


當時整個歐洲宮廷在流行“中國熱”,其實很羨慕有長頭髮的人的。但是由於梅毒在歐洲宮廷的流行,導致了很多貴族分的髮型變成了地中海。且因為梅毒在當時還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使得這個病毒在歐洲宮廷裡面也流行了數百年。

所以早在1620年左右,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就勇敢地剃光了自己的頭,戴起了假髮。由於巴黎是當時歐洲的時尚中心,所以戴假髮這個潮流整個很快就在整歐洲宮廷流行起來,後來甚至發展到連女性都開始戴假髮。

所以到了1670年前後,東方又恢復了平靜和諧的生活的時候,歐洲人發現中國人一夜之間全部似乎全部改變了髮型,披著一條長長的辮子。


所以把假髮編成辮子,做成文明的頭套,我看起來更符合禮儀,也更跟國際流行接軌。歐洲的軍隊,頭部以貴族為主,所以這種假髮辮,就很自然地在軍隊當中也開始流行。

而對於很多普通士兵而言,假髮套其實是一種奢侈,那是上層貴族的特權,但是普通的士兵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不地中海啊,他們有著自己長長的頭髮啊,所以也仿照那個方式,編成了一條比他們更長的辮子。

所以在此後大概120年間,英吉利,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等,當時歐洲各國是清一色的辮子軍,這都不需要打引號的。


再後來流行到東歐,喜歡留鬢角的民族,甚至把兩個鬢角都編成了辮子,成了三辮。

就這種風靡了100多年的辮子,最終因為假髮的消亡,以及戰爭方式的發生改變。歐洲軍隊的辮子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只會留在某些油畫裡面。


但是歐洲人對髮辮並不歧視而和排斥,如今這種相對較短而且清爽的髮辮,又再次成為了一種流行與時尚。


炒米視角


哇哦,題主的腦子秀逗了嗎?竟然提問出“西方人什麼時候剪的辮子?”這樣的問題。

我起初以為我看錯了,然而當我看到題主在說明中寫道:歐洲人什麼時候開始剪辮子的?我才知道我沒看錯,這的的確確是這樣一個天方夜譚式的問題。

題主要麼是搞笑來的,要麼是根本不懂歷史,或是太過於自大,把歐洲的領土也歸納在大清帝國的版圖之內。要不怎麼會認為歐洲人跟大清國的子民一樣,在腦後拖著一條長長的大辮子呢?

這似乎是西方人虛構出的邪惡反派傅滿洲的思想,要將歐洲人徹底踩在腳下,讓他們每個人腦後都留上一條長長的大辮子。

男人留辮子的傳統,除了東方民族,包括中亞地帶的一些遊牧民族,以及部分印第安人部落之外,歐洲人從不留辮子。縱使有辮子,也是那種“先生,你的小辮子好好漂亮啊”如女人一樣紮起的馬尾小辮子,這種辮子並非歐洲男人的特色,而是為了美觀和便捷,不帶有任何民族特色,更不是強行要求,不存在如滿清那樣“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暴力專制。

很多人認為滿清人剪辮子跟西方人有關,實則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任何關聯,滿清人的辮子是被革命人士和新派人士剪掉的,並非西方人。如果非要跟西方人扯上點關係的話,那麼只能說清末民初的很多新派思想來源於西方,腦袋瓜子和頭髮這事兒,歷來都是中國人在乎的事兒,西方人才懶得管!


大獅


還沒看網友們的答案前,就猜到題主肯定被罵了。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影視作品、遊戲等興旺,導致許多人已經出現固化思維,認為男人留辮,只有中土的清朝,或者是草原種族的人才會留辮子。

事實上,在歐洲的歷史裡,確實在一定的區域內、或是特定的時間段裡,曾經流行過男子束髮的,這點在很多留存下來的油畫、或者現今的影視作品、遊戲中都有表現。

一定區域內——歐洲古代史,並不僅僅只有羅馬史!

在現存的考古、史料中顯示,古羅馬全盛時期裡,男人們確實不流行束髮,而是流行短髮,或是一種波浪式的短髮。主要原因已經難於考究了。只能推測為:

古羅馬崛起之時,主要的活動範圍是以意大利為中心,向地中海沿岸輻射的。地中海的氣候是潮溼溫熱為主;且在現代物理研究中發現,可能古羅馬時代正好處在一個地球溫和期。

因此在對比古羅馬的遺址時能有個明顯的現象出現,在古羅馬崛起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的裝束和髮型是偏少、偏短的。

但是當我們觀看歐洲歷史劇時,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徵,即非古羅馬的種族,大都是束髮的。比如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羅馬時代的三大蠻族),這三大蠻族的戰士,在影視劇中都是留著一根或多跟辮子的。比如圖下《維京傳奇》

以及搞笑的電影《勇士鬥凱撒》中的高盧人:

公元476年,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克廢除了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此後差不多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整個西歐進入了中世紀時代(公元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

很奇怪的是,滅亡羅馬後的日耳曼人,在髮型上反而更趨向於古羅馬或是古希臘人的髮型,不再留長辮,而是留著中長型短髮,也就是蓋住耳朵到頸後。如下圖:

這種原因,估計是當時的基督天主教已經逐漸成為歐洲最強權的宗教體系了。在羅馬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時,耶和華的髮型是與羅馬人差不多,波浪式短髮。

可在中世紀早期時,基督天主教教皇要求所有的僧侶都要留“地中海”式冠壯髮型後,中世紀時期的耶和華的髮型就成為了“地中海”式冠壯髮型了,同時,皈依基督天主教的蠻族們,也隨之減掉了長髮,成為了圖三的這種中長型短髮。

有趣的是,反而是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耶和華形象,反而從波浪式短髮,慢慢向披肩長髮轉化了。

所以就導致了一種說法出現,認為當時的歐洲文化傾向於,短髮的人才是文明人,而長髮的人是屬於蠻族形態。

假髮式——17世紀至十八世紀時期

我們在玩遊戲時,特別是16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至工業革命前夕這段歷史遊戲時,經常發現遊戲中以西方男子為形象的NPC或主角,有部分是束髮的。如下圖紅圈內的小隊長:

且在現實中的油畫裡,也能看出,當時的歐洲人,確實有部分是束髮或者是帶著辮子的假髮的。如美國革命博物館展覽約克鎮圍城戰役繪畫: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在16世紀至18世紀末這差不多兩百年裡,西方的男人是有可能束髮的。但是原因是眾說紛紜的,並沒有統一的考究成果出現。

參考了網上的說法,認為16世紀至18世紀這段期間,導致西方男人束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說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男子遠途或遠征時,因環境制約導致了他們沒有辦法維持形象,在這部分人的影響之下,逐漸改變了歐洲人的髮型。

個人是比較傾向這種說法,雖然在哥倫布時代的油畫顯示,當時的西方男人多是中短髮型,僅僅長過耳朵處,並沒有束髮的表現。但也沒有中世紀時期的將髮型剃到後腦掃的形象,且這段時間的名人油畫中顯示出,有部分人已經留長髮,披肩的情況發生了。

二、是說在17世紀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因戰爭時期,導致了頭上有傷疤,最終只能剃光頭,靠假髮來維持形象,而法國的貴族們為了討好國王也跟隨這帶上假髮。後來到了路易十四時,梅毒已經在歐洲大陸傳播得很是嚴重,特別是路易十四本身就得了梅毒。為此國王就聘用了40多個假髮師為他定做了40多頂假髮。

據說路易十四在多次宴會時,經常根據不同的時間段或環境等等更換假髮,因此了法國貴族們的跟風。隨後這種風氣傳到了英格蘭。隨著英格蘭的殖民擴張,就傳播成為了帶假髮是歐洲貴族、豪族的特徵,尤其是還流傳出一種傳說,說是由於一頂上好的假髮,是比較貴的,因此很多年輕的律師開始時只能有一頂假髮,加上難於清洗。直到假髮變灰白色時,也就意味著年輕的律師已經成長為大律師了。

這種假髮說,是有很大的市場的。且在觀察很多影視局、遊戲中的畫面,如《刺客信條3》、或描述美國獨立、法國拿破崙時代等等作品中,都有表現,如圖四圖五,軍隊的小隊長或是領導層,多有束髮、或帶著辮子的假髮。


第三種說法,是比較富有想象力的,也是個人在查閱資料時,發現最大膽的猜測了。

這種說法是根據時間段和自我信仰中推測出來的,若有興趣可以在頭條內搜索下,該文應該還在。

說是17世紀末時,清軍入關後,此時剛好也是大航海末期,歐洲方向出現了差不多百年的中國熱潮(確實有一段時間,歐洲有中國熱)。

後來這種中國熱從民間、貴族圈傳入了軍隊中,因此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期,這百年時間裡,西歐各國的軍隊裡,如英吉利,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等,士兵、軍官們都有束髮、留辮的狀態。是向“大清國”學習的一種表現。

只能說,敢想敢寫!~~~~

歐洲人是什麼時候結束束髮、剪掉辮子的?

推測應該是在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早期。

一、可能是法國大革命造就的,根據法國保留的壁畫來判斷,帶有假髮、或是束髮的軍隊多為保皇黨成員,反而是革命者多是短髮、或中長型短髮。

這種推測是建立在假髮說上的,假髮、且帶著較長的假髮傳統,是來源於法國王室及貴族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國的政權階級確實是廢除了這個貴族傳統。

二、可能是工業革命帶給歐洲的城鎮化導致的。

根據研究李鴻章的等書籍顯示,李鴻章出使歐洲時,歐洲的城市衛生條件很差;而根據《歐洲城鎮化歷史經驗的啟示》一文中所述,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政權在城市化進程時,基本採取一種“放任自由”的政策,同時該文也指出了,隨著城鎮化進程,城市居民在政治主導地位逐漸提升,直到公元1832年時,英國才首次通過了濟貧法,規定了國家有義務去救濟城市貧民。

而根據英國的近代史書籍顯示,在1831—1832年這兩年裡,英國各個城市、鄉鎮爆發了嚴重的霍亂,1848—1850年時,再次爆發霍亂(剛好與愛爾蘭土豆危機的時間重合)。這段時間是維多利亞時代,是大不列顛帝國擴張的巔峰時期。

法國的城鎮化進程是到了拿破崙死後才開啟的,而德國的城鎮化進程是到了普魯士與奧地利合併後才開啟的。

可以想象,當時的軍事、經濟強國大不列顛都出現連續多次的城鎮霍亂,歐洲的情況又好到哪裡去?

因此隨著城市衛生研究的進度,歐洲人摒棄了不洗澡的宗教習俗,推斷也應該是這段期間,對短髮再次情有獨鍾,畢竟短髮易於清洗,又能避免蝨子的侵擾。

三、可能是中國熱的退去。

步入19世紀後,即1800年時期的嘉慶時代,東印度公司的走私鴉片的行為也逐漸從職工私下行為,轉向到公司整體行為,及轉向英國政府行為。

隨著歐洲人開始不斷深入瞭解到清帝國的本質後,中國熱開始在歐洲退去。轉而是一種鄙視、藐視的形態出現。特別是留辮子的形態慢慢成為中國人的傳統形象後。

一種全新的解析出現了,即留短髮的人才是文明人,只有留長髮、束髮、留辮的才是蠻族,就如古典時代的三大蠻族和東亞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首先是西方人那個並不是辮子,而是假髮.

根據眾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髮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髮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同時司法界所用的假髮與普通假髮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髮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彆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髮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

同時生產工序極其繁瑣,生產一個假髮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的勞動,包括編織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個顏色:白色、金黃色、淺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國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國本土,金黃色和灰色最為流行。一般一個法官的假髮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很貴的,不便宜哦[捂臉]),而最普通的假髮,也不低於300英磅。

一般人寧願忍受生蝨子,也不會像女士們更換帽子一樣經常換假髮,其原因並不在於捨不得買多頂假髮。而是基於一種說法:假髮戴得越久,越老越髒,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如同醫院老醫生最吃香一樣[捂臉]。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髮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號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髮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得意]。

在其次英聯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參加重大典禮活動都佩帶假髮,完全是當時的流行使然,並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法律規定。數百年過去了,假髮不再時髦,卻成了法律人遵循傳統的守舊形象。而且假髮不衛生、太熱、扎人、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2003年,英國又進行了一次是否取消假髮的調查,發現多數資深法官和事務律師希望取消假髮,而下級法官和出庭大律師則堅持傳統。更有68%的公眾希望法官---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佩戴假髮,說明假髮在英國民眾代表司法正義的符號作用仍然很強。

爭論歸爭論,假髮看來不會很快地在英聯邦的法庭上消失。唐納德遜勳爵的一句話概括了這場爭論, “既然假髮至少過時一個世紀了,那也不用急著取消。這也證明如今的歐洲英國法官有些還是留著你所說的“辮子”。

——望採納[可憐]




暴風突擊


清末剪辮史

留辮本是女真人的風俗,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於順治二年下達剃髮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猶父也,父子一體,豈容違異,自今以後,京師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後,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吾國之民,遲疑者,為逆命之寇"。此後便開始了血腥的剃髮留辮運動及中國男人二百多年的Q字髮型史。

二百年後,到了1840年的時候,人們對Q字髮型經歷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後麻木,最後不再將其視作蠻夷之俗,而將其看作天朝大國之俗的過程。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人的裝束打扮時曾鄙夷地說道:"真夷俗也"。而反觀西方人在看待當時的中國人Q字髮型時,亦是充滿費解與鄙夷。英國人伶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許多年裡,全歐洲人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剃髮、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毀行的腳,長期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直到今天,辮子仍然是國外漫畫家醜化中國人形象的素材之一。

最早提出革除辮子的是太平天國,與滿清入關相似,太平天國將剪辮視作是否歸從其的政治態度,施行了嚴厲的剪辮留髮運動,其推行過程可以說是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鴉片戰爭之後,大批中國人或自願,或被拐賣到南洋及其它地方做苦工,一些出洋的天朝上國臣民終於發現辮子的醜陋及不便,但由於害怕清政府對其歸國設置障礙,剪辮易服仍屬個案,直到1898年,才有新加坡華人在報上公開提議剪辮,此舉在海外華人社會引起極大震動和爭議,贊成者指出辮子的種種不便及不雅之處,反對者則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剪辮後會被清政府視作異類,對其歸國及與清政府駐外機構打交道設置障礙,此次辯論以反對者的勝利結束,直到兩年後,即1900年,新加坡華人才開始成批剪辮。此間,孫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會組織於1895年開始剪辮。

國內最早提出剪辮倡議的是康有為,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未被光緒接受。

1900年的庚子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後清政府威信掃地,對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勢力開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東北等地,清政府已經不能有效行使主權。在此國家民族危亡關頭,一些海外留學生在同盟會等組織的鼓動之下開始剪辮,與清政府決裂,而國內的《湖北學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

1903年以後,隨著留學生的歸國,在滿清中央政府控制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學生開始剪辮,清政府建立新軍後,為了便於戴軍帽,部分士兵也剪去辮子,為此清政府於1907年5月6日下達命令,嚴禁學生軍人剪辮,一經查出,分別懲處,但此時由於滿清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經今非昔比,此令並未在各地得到嚴格執行,清政府無奈,對此只有採取默認態度。

1910年,在第一屆資政院會議上,有議員提出剪辮易服議案,遭致部分滿洲貴族的激烈反對,有貴族言:"髮辮亡,中國雖不亡,大清國亡。",但此時剪辮已是大勢所趨。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始實行強制剪辮法令,孫中山下剪辮令雲:

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髮之制,悉從腥羶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汙,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

然此時Q字髮型已深入民心,各地抵制剪辮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在上海這樣這樣最開化的城市,依然是"滬上光復已兩月有餘,辮子仍未除淨,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懷猶豫,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醜俗猶存,民國之聲威有損",在偏僻地方,抵制事件更是多見。在此局面下,一些激進學生和軍人走上街頭,強行剪去行人髮辮,多有爭鬥流血事件發生,各地也先後出臺了各種剪辮法令。從此之後,多數民眾已剪去辮子。1917年張勳復辟時,北京城內百姓紛紛四處尋覓假辮是一個有趣插曲。

1928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下達的《禁蓄髮辮條例》是最後一個政府禁辮條例。

張勳是去辮史上不能不提的一個人物,張勳其人視辮如命,其部駐徐州時,有士兵外出時遭人戲弄,辮子被剪去,張勳得知後,大怒,將這幾個士兵斬首。1913年,段琪瑞派人勸辮帥及其部下剪去辮子,張勳怒辮衝冠言:"頭可斷,髮辮決不可剪!",來人驚懼倉惶而逃。復辟失敗後,辮帥逃到荷蘭大使館,為了便於逃跑,在荷蘭大使的建議下終於剪去辮子,剪辮之時,張勳對其妾言:"我過去不剪,是不忘故主,不降民國的表示,今天要剪,是要去入外國籍了"。


讓生活更有趣


西方人大約是不用剪辮子的,不過他們毛髮旺盛,身上有異味,所以歐洲香水文化很發達,他們也確實要理髮!中世紀經歷了黑死病的折磨之後,歐洲人開始重視起個人衛生,文藝復興以後,歐美文明逐漸脫離矇昧。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香料的需求到了瘋狂的地步,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他們開始了全球殖民。

自1644年,甲申年,明朝亡了,南明政權雖然堅持了10多年,但是最後歷史的車輪還是碾了過去,大明的子民面臨“留髮不留頭”等剃髮易服的悲慘局面。


SGT軍士長


改革


漫途行者001


東羅馬滅亡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