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並不是看到孩子的錯誤,而是看到生命美好的一面

一進入元末明初和大眾和平民有關的文學就逐漸興盛起來,特別是一直到今天,還具有相當大的,比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都產生在元末明初期間。到了明代中期,我們可以看到吳承恩的《西遊記》更是家喻戶曉,我們也特別強調這些特別的文學作品跟今天書寫的文字其實不很一樣,它是屬於話本,就像廣播電臺一樣,由說書的人說給大家來聽。

中國的白話文學產生於“五四文學”,胡適提倡。可能只是胡適提倡,提倡了白話文文學,但並不是到白話文的系統到這麼晚才有,在宋代就開始有了這種文化出來。到了明代以後,大劇中的口語已經直接的影響到了文學,這也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由知識分子所控制的文字,它的影響力已經開始漸漸衰退,過去看到只有2%的人才能夠識字,98%的人都是文盲,所有百98%的人都要聽命於2%的人。在唐詩宋詞當中他們雖然吸收民間,老百姓所吸收的文章,他們依舊沒有辦法能夠聽得懂。

白話文其實就是我口中所說的,就是我所寫的,我所寫的就是我口所說的。而過去的文言文,它只能適合視覺的閱讀,但是如果要念出來的時候,其實不太容易懂它的意思,說韓愈寫的《師說》,如果我們沒有閱讀過,很難知道是哪幾個字,因為它太過於文雅,所以我們比較強調大家對於我們的口語文學,白話文學的起源的的確確是因為跟小說的文學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我們今天我們在去聽《西遊記》的時候,依舊會覺得津津有味,因為當年本身也就是說給大家聽的故事。我們覺得他的文字非常的活潑,語言也非常的活潑,就是特別像豬八戒、孫悟空這樣的人物。也許唐僧會比較文縐縐一點。可是一說到孫悟空就會更加的貼近於生活當中的人物,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出發,這種語言才會有魅力,非常的活潑。

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是儒家的思想。然而明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到現在都很有影響的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在這裡有遊園驚夢,講一個杜麗娘的故事。但其實我更想說是在遊園驚夢之前的一個小故事。是杜麗娘旁邊的一個小丫鬟,春香鬧學。一個很活潑很頑皮。和自己和杜麗娘相比,杜麗娘更像面無表情的屍體。而他們不過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就像我們高中的孩子。

杜麗娘的父親為他去找了一個家教在家裡學習。一個老師不懂人性,不懂孩子的青春期,把所有的教育變成教條,有時小孩子要鬧是管不住,他覺得受不了這些死板板的教條,真正的教育,不是死板的教誨,而是關心人性的。

16歲多麼青春的一個年齡,充滿了對美的追求,少女的夢幻。剛好是她發育之後渴望愛情的年齡,可是剛好生活在明朝,所有的道德變成了教條,教條壓抑著人性的時代,他被他父親杜太守關在大宅子裡,永遠不能出去,所以他不知道外面到底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請來一個家教,而這個家教又剛好是一個非常迂腐的陳最良。

那時候看到一個不受理教育約束的女孩子春香。她不識字,她只是在陪著小姐讀書,她的這種活潑變成這個比較性保守性最大的諷刺。春香很類似我們前邊提過《西廂記》旁邊是崔鶯鶯的丫頭紅娘。

在老師講課很無聊的時候,小春香就會舉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老師允許後,她就跑出去玩了,玩兒累了,回來告訴消劫杜麗娘說:小姐,春天來了。

看到這裡我們覺得很悲哀,杜麗娘知道春天來了又能怎麼樣呢?雖然知道春天來了,但是她沒有辦法真正讓春天來到自己的身邊。

和杜麗娘不同的,小丫頭的角色後來變成越來越重要,她很活潑,有自主的意願,會追求他們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們不斷的頑皮的逗這些老師。但所有道德保守的教育之後都會落入到體罰。杜麗娘的家教用體罰代替鼓勵。可是充滿了體罰的教育,小孩子是不會快樂的。真正好的教育是啟發愛,教育,不是用懲罰的方法指出他所有的錯誤,我也覺得好的教育並不是看到孩子的錯誤,而是看到生命美好的那一面。

春香調皮,但是她看到了春天的那一面。老師為什麼沒有看到,因為他的保守。

看到這些我們也會想,這些孩子充滿了美的渴望,我們能不能給他,我們到底是給他講人生的痛苦,講現實還是講未來的夢想。

我們今天如果是個老師為人父母,我們的孩子,我們有沒有給他們一個心靈花園的,可能還是說他們也被考試死板的教條壓得喘不過來氣,根本沒有辦法活出他的青春。我覺得牡丹亭是針對儒家的文化,虛偽的道德,做最嚴厲道德的戲劇。

好的教育並不是看到孩子的錯誤,而是看到生命美好的一面


​【有糖寫作課:與你一起寫作、閱讀,讓生活有溫度,讓生命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