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很多人覺得種地是一個低成本的事情,一是覺得種地簡單

,一家四口就可以上手,二是覺得中國農村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一畝三分地,所以很容易忽略種植的人工、物料、運輸、宣傳、運營真正大頭的投入,把錢投在基礎建設等不必要的投入當中,很多農場租地的費用佔到總投入的40%之多,資金鍊斷裂只是時間問題。

並且還會把個人興趣商業混為一談,幻想著低成本高回報。

即使明白農業是一個高投入、回報期長的行業,也會迷茫的不知道方向,“種什麼賺錢?”這種相對弱智的問題也會經常問出來。

怎麼辦?只有跟風上,身邊養殖賺錢就做養殖,種植賺錢就做種植,引流做體驗賺錢也照搬照學,最後幾頭落空,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運營模式和差異,在產業化和品牌化的席捲下毫無抵抗力,永遠走在別人後面,吃別人剩下的,明白過來小農該如何生存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打仗的子彈。

當然,把所有的失敗都歸結在農場主身上肯定有失公允,因為

農業不好做的另外一點就是極容易受環境的影響,但總的來說拋不開兩點。

一、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化的大環境

糧價低迷利潤空間少

糧食的價格是國家控制的,很難有很高的價格,且沒有所謂的中間值。要麼小面積做精緻加工,深耕營銷,要麼大面積種植走大宗走量,多不多少不少,沒有市場更難有銷路,因為糧食不可能恆定在一個價格,波動是任何農戶都無法避免的。

黑龍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很多農戶都是以種糧為生,張先生家裡有500多畝的土地,主要用來種植小麥和稻米,在鼓勵種植大豆以後種植部分大豆,黑龍江的種植環境不用多說,種植技術已經多年沉澱。

但是經不住稻米的價格下降,即使是個豐收年,稻米這塊也沒有增收,因為分散種植糧食的產量沒有上來,管理成本還在不斷上調,不賺錢的情況下還虧損了幾十萬。

無奈又沮喪的張先生訴苦說,幸運的是沒有受到惡劣天氣,不然下一年都不知道怎麼過,保本已經是最好的情況。

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靠天吃飯血本無歸

中國目前處在生產大國的階段,並沒有品牌化,也沒有使用機械化,很多山區甚至是無法機械化,對全靠一家人的勞力扛起來的家庭農場,機械化有些遙遠,能夠保證產量的唯一神器是大棚,但是有點種植經驗的農場主都知道,即使有大棚想要優質的農產品還是需要靠天吃飯。

沒有經過雨水,沒有受過自然陽光的農產品,在味道和營養上都是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問題影響產量,完全脫離自然的種植方法是不存在的。

2012年,退休的易先生率領工人晝夜開荒整地,建溝渠,修便道,落地自選的20萬棵桂圓小樹苗,但由於天氣原因,價值十萬的樹苗還沒結果就已付諸東流。

天氣不能完全決定生死,但是在一個自然環境惡劣的環境下,更加考驗農場主們的技術管理,失敗的幾率是不斷上漲的。

知名度比較高的有機農場主鄒子龍,他的農場在一場颱風中消失殆盡,幾百萬在一夜間化為灰燼,留下一定的殘枝,無奈後只能悄然接受眾籌新建,但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像他一樣一個星期就籌到大幾十萬呢!人定勝天只是神話故事,創業初期這個風險一定要考慮進去。

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政策更改迫使倒閉

政策這個用詞不太準確,應該是政策監管嚴格,很多農場的用地和環保走在懸崖的邊緣,沒有人管還可以生存一段,一旦加強監管力度很快就會被拆除和封停,所以當你想要把農業當做一份事業的時候,把它做正規是第一步。

即使政策不曾改變,下到地方政府以後就變得五花八門,這種環境無形為與政策強關聯的農業增設了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爆炸只會傷亡慘重。

今年一刀切的大棚房,現在想想還是後怕有餘,和天災人禍一樣,在涉足之前也必須瞭解相關的用地補貼相關政策,不能盲目地開工營業。

補貼亂象擾亂市場

說到政策就很難不說補貼的事情,很多涉農者,目的不是為了做農業,而是為了套取補貼,不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走進農場看看,大致能夠了解。

所以很多踏實做農業的人,需要面對一些有關係、目的不單純的對手,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小廖本來是在外打工的農村青年,因為家裡父母逐漸年邁,返鄉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很吸引人,便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回鄉流轉50畝的土地,在村幹部的建議下種起了大棚蔬菜響應菜籃子工程。

一切摸著石頭過河,整地栽種、工人人工,來來回回就花掉了5萬多的資金,各種物料又花掉了3萬多,雖然承包地的費用不貴,但是前後的投入已經超出預料的範圍,先建後補的政策條件下只能吃老本,最後得到一畝100元的補助,因為流轉土地較少還不能立項,除了皮沒有肉,壓力不比城裡小。

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二、全盤思維成了最大痛點

忽略渠道市場資不抵債

農業種植技術上不是一個很高的門檻,第一年不行,第二年基本都可以攻克技術上的難關,但是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大多生產基地在農村,物流不便且價格高,只能依賴中間商,但是價格上不去,好壞只能打包賣,渠道推廣的思路並不開闊。

會員制、預售制、互聯網渠道對很多農場主來說,想做但是並不會操作。好果子賣不出價格讓很多農場主灰心喪氣。

自己搭建渠道建立一個閉環,那個成本顯然和找地做種養殖的成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投資幾億的某有機蔬菜種植園區每年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銷售板塊,投資能夠匹配全國市場,但是物流以及

消費者的信任度只能匹配所在縣市,中間有巨大的消費落差,最後盤子太滿,端不動慘敗,如果一開始就確定要突破的城市地區,我相信結果會好很多。

電商渠道這塊整體很差,沒有很多人願意做這塊,也是原因之一。

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盲目擴大規模面積

農業走向大規模必須匹配大機械,一個家庭農場最頂天的面積是500畝,再多隻會吃不消。

老徐,之前是傢俱廠的老闆,公司營業額超過2億,但因為整個中小製造業越來越不景氣,老徐開始想轉型,看好農業領域,於是從種植業開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為了避免風險,一開始只是試種了幾十畝蔬菜,沒想到特順,菜價特好,幾十畝就賺了十幾萬。

老徐認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開花吧,又承包了1500畝全部搞基礎建設和種植。沒想到,幾十畝的銷售難度和上千畝的銷售難度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賣不出去,沒辦法。

1500畝的蔬菜,要麼低價賤賣,要麼送人,要麼丟棄,這一下子損失慘重,幾百萬就不見了,沒辦法只能繼續努力。

至此4年時間,3000萬積蓄全部花完,老徐的農場不得已轉讓給朋友。

怎麼才能賺錢?7個農業種植包地失敗案例

產品選取太過小眾

農產品的產品定位是和受眾定位相互匹配的,如果你選擇一種非常小眾的農產品,那麼你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人脈圈。

想著用小眾產品服務大眾,失敗是註定的,即使成功也需要付出多倍的代價。

福建的章先生返鄉創業,他心想只要把這些荒地利用起來,會大有前途。說幹就幹,他把在杭州買的房子賣掉,回到家鄉租了300畝地搞起了農業。

不顧家人的反對,種起了市場接受度不高的黑老虎水果,作為食品,從口感上沒有任何優勢,100個人中找不出幾個愛吃的人,作為觀賞苗木,需要鋪就銷售渠道,增加了宣傳上的成本,做深加工,拋開有沒有開發價值另說,有沒有人買更是一條黑路。

所以做任何產品之前,不要被新、奇、特所吸引,需要看的是消費者和市場需求,而不是產品,這個不能本末倒置。

對於農業投資者來說,“活下來的項目總是相似的,死掉的項目各有各的死法”。相比較那些成功的經驗,創業者失敗的教訓更值得關注。成功未必可以複製,但失敗卻往往在重複。

農業項目的死法有千千萬萬,但有共性的問題往往集中在幾點上,希望這些失敗的案例能夠給大家一些新的啟發。(來源:農場主+,作者/源味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