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文 優優媽媽

導語

心理學研究發現,破壞性人的天性。尤其是2-3歲的孩子“破壞慾”更強,相比女孩子男孩子表現的更為明顯。2-3歲的孩子動作能力逐漸增強,不少媽媽常常被熊孩子的破壞行為弄得不知所措。事實上,“搞破壞”不是一定是壞事。科學認識這種行為,採取正確的措施引導孩子,可以開發孩子的思維力。


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案例

我的朋友是個醫生,她的孩子小宇是個男孩,今年3歲了。小宇就是個調皮鬼,也是個大家常說的“熊孩子。”他的玩具很多,但是沒有一樣是完整的。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她家電視沒了。詢問原因才知道,是小宇用遙控把電視屏幕給砸壞了。

朋友為了懲罰小宇沒有去修電視,她將電視放到小宇的“廢物收集區”,希望小宇可以明白有些東西壞了就失去了價值。和朋友在聊天中,朋友說自從發生了這件事情,她也在反思。以前,小宇把玩具弄壞了,覺得男孩子就這樣。現在,覺得必須的採取點行動了。

“孩子愛搞破壞肯定是有原因的,要採取行動先要弄清楚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孩子為什麼喜歡“搞破壞”?

1.生理發育特點

心理學研究提出3歲前,孩子的破壞力較強,但到了學齡期孩子開始接受各方面的知識教育,他們的破壞力會漸漸變弱。

孩子在3歲前屬於嬰兒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有限,各方面都在發展。孩子在兩歲前的破壞行為,大多都是無意識的。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手部力量和協調力有限,他們對玩具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

2-3歲孩子的破壞,一般都是有意識的,這個時期孩子的力量提高,他們還不懂的輕拿輕放、愛護玩具。常見的,就是很多孩子放玩具的時候就是用很大的力氣,孩子力氣增強需要釋放,身邊的事物成為他們釋放能量的首選。


2.好奇心驅使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2-3歲的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開始增多,他們的語言、認知、運動能力均在發展。遇到新奇的、喜歡的事物,他們總是喜歡動手去摸摸、或者用鼻子聞聞,還有的孩子喜歡用嘴去咬。

很多小孩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拆遙控器,拆玩具等,這是因為他們好奇這些東西為什麼這麼神奇,有這麼多功能,還有裡面的構造等等。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希望拆開一探究竟。

小宇媽媽通過和小宇溝通,發現小宇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因為小宇很喜歡看《超級飛俠》,他想知道酷飛、多多是怎麼進去的。瞭解了小宇破壞行為背後的需求,媽媽真是哭笑不得。


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二、正確認識孩子“搞破壞”行為

新手媽媽面對孩子的“搞破壞”感到很頭疼,有的時候自己可能剛收拾好孩子拆了一地的玩具,“熊孩子”隨後就又拆。其實,父母並不應該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反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去破壞。因為,“搞破壞”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好處。

1. 推動探索能力發展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孩子想要探究事物內部的結構和事物的奧妙之處。孩子在拆卸中,也在不斷髮現、不斷思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答案。所以,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要保護並要鼓勵。這對孩子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著推動作用。

比如,孩子喜歡拆遙控器,他們想要探究這個小小的東西,為何能控制電視?同時,從小宇的案例來看,小宇很好奇小小的電視究竟為什麼這麼神奇,那麼多他喜愛的“小人”可以在裡面。正是由於朋友認識到小宇破壞行為背後的探索精神,所以她選擇了支持小宇的做法。


2. 促進手眼腦協調發展

孩子在拆卸中,是帶著一定的目的,所以他們用眼去發現、用手去探索、用腦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手眼腦可以得到協調發展。在發現-探索-思考-找到答案過程中孩子的思維也可以很好地得到鍛鍊。

可見,破壞行為對於孩子的探索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並採取正確的措施引導孩子大膽去開啟“探索之旅”。


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三、如何正確“管制”孩子“搞破壞”行為?

1.為孩子創建“破壞專區”

在學齡前孩子喜歡用破壞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特別是對新奇的、好玩的物品。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立一個專門的“破壞專區”。在這個區域給孩子,放置可以供孩子探索的物品,比如圖形、積木以及可以組合的玩具。還可以放置一些彩紙、畫筆等,讓孩子可以自由發揮。同時,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方便拆卸的益智玩具。

小宇媽媽為了“約束”小宇的破壞行為,在家裡專門給他設置了這個區域。小宇的在這個區域可以隨意拆卸自己的玩具,拆卸完也會自己放到專門的箱子裡。這樣他的破壞行為不僅受到了鼓勵,還可以培養他良好的習慣。媽媽也不用跟著他收拾了,家裡也整潔了,小宇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了滿足。


2.讓孩子自然體驗破壞結果

孩子喜歡破壞,父母如果用強硬的語言制止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看,好好的東西都被你弄壞了,還能用(玩)嗎?”這樣很難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錯了,他對被損壞的物品也不會有深刻的認知。

相反,讓孩子自己體驗破壞的“成果”,可以讓他們意識到破壞行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小宇媽媽在他把電視砸壞了後,並沒有及時修復或者重新買,而是和他一起將電視放在了“破壞專區”。他媽媽希望他可以知道有些東西被破壞後,會失去原有的價值,需要專業人來修復或者重新買。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隨意拆卸,畢竟家裡有很多東西破壞了很難修復。

鄰居有一個2周半的男孩也是把電視屏幕給砸壞了,他的媽媽用暴力語言教訓孩子後,重新換了屏幕。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後果有多嚴重,同時還會讓他產生一種錯覺,弄壞了無所謂。

所以,對於孩子的破壞行為,要引導孩子自然體驗破壞結果,也要以引導孩子承受自己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


3. 和孩子一起構建“破壞-探索-重建”模式

孩子的破壞是希望通過探索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所以,孩子的破壞行為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破壞”這個環節。由於孩子的認知和經驗不足,因此,父母需要協助孩子進行探索和重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破壞”,然後和孩子共同進行探索,並找到重建的路徑。父母最好是引導孩子進行創造性重建,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小宇媽媽是醫生,平時工作也比較忙,她每週都會定期陪小宇進行“破壞”。在破壞活動日,由小宇自己選擇目標物品,媽媽讓小宇拆卸後,會啟發、引導他進行思考,然後鼓勵他重建。“破壞”成為親子活動後,小宇也不在隨意破壞了,他的破壞已經有規律了,且破壞行為目標性很強。


3歲的孩子愛“搞破壞”,把家裡電視屏幕給砸了,媽媽的做法稱讚


四、結語

愛破壞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父母應善於觀察,及時發現孩子愛破壞行為背後的需求。然後,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即可。對於探索型破壞,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和阻止,而要正確引導,並進行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