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緣何如此痛苦,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恍然大悟

生活緣何如此痛苦,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恍然大悟

01

幾天以來,因為感冒,伴隨著接踵而至的發燒,我整日裡昏昏沉沉,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和家人說話也是很不客氣,持續很久的低落情緒像醞釀了一冬的壞天氣,將我緊緊地束縛在自己的悲傷裡。

因為情緒持續不佳,難免會與其他人產生言語上的衝突,拌嘴,抱怨,指責,都可能隨口而出。嘴是痛快了,可心就不那麼痛快了。

靜下來的時候,我狠狠的反思了一下,深以為,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我們最大的敵人可能並不是生活境遇如何,也不是日常過於瑣碎,更不是他人給予我們多少認同多少評判,而在於我們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大多時候,我們得意時,容易高高在上,藐視別人的存在;憤怒時,容易狂躁並充滿攻擊性,讓人望而生畏;消沉時,容易放縱自己的萎靡,將負面情緒隨意傾瀉。

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商”,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在多種關係裡遊刃有餘,有的人卻總是在各種關係裡步步受阻?

因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智力因素佔了20%,而情緒智商卻佔了80%。

近期社群小組裡組織上了一門《管理你的情緒》的課程,靜下來的時侯,打開手機,安靜地聆聽,覺得有幾個點對自己有很深的觸動和啟發,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和我一樣陷入某些情緒中的人。

下面我就著重說一下幾個點:

第一, 是關於如何調整我們的內在信念的問題。

人的信念有三種,第一種是“……是最重要的?”比如,有人認為誠信最重要,有人認為掙錢最重要,有人認為朋友最重要,每個人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

第二種是“……應該是怎麼樣的?”比如,男人就應該多包容女人,孩子就應該聽家長的話諸如此類。

第三種是“因為……,所以必須……”比如,因為知道某件事錯了就必須加以改正。

我們的這些信念都來源於我們的親身體驗、外部教育和自我的摸索。但不管是哪個來源,實際上都是我們在用過去的經驗來做當下的決定。

然而並非所有過去的經驗都有用,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後,經驗便不再發生效應。

我們需要突破侷限性的信念,因為 “應該如此”、“託付心態”、“沒有辦法”,這三者形成的閉環,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

比如,當我們覺得應該發生的事情沒有預期發生,我們就會覺得失落;當我們覺得有些事不歸自己管時,就會對他人形成託付心態;當我們認為沒有辦法的時候,就會覺得很多事真的無法改變從而衍生更多情緒。

要突破這樣的侷限,就要記住以下三點:

應該如此的信念只能要求我們自己;

獨立的人對別人的幫助才會更加感恩;

辦法並非天生而都是練出來的。

第二, 是關於分清人生中的三件事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事會有自己的事、老天的事以及別人的事。

我們需要分清三者的區別,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否則,我們沒有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又總在杞人憂天,怕一些無法掌控的事發生,還總是操心別人的事情,那麼生活就只能是一團亂麻,再怎麼努力,最終也是無解。

我們大多時候的痛苦皆是因為沒做好自己的事、專管他人的事,還操心老天的事。

02

生活緣何如此痛苦,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恍然大悟

有人說,要做到生活與工作平衡非常之難,照顧家庭太多,可能就會忽略工作,而將精力全神貫注在工作上,又未免對家庭照顧不周。

所以就總會出現把工作情緒帶回家或者把家庭矛盾帶入到工作中的狀況。情緒上的不佳,總會讓我們在工作中頻頻失誤,又在家庭裡無盡委屈。

究其緣由,是沒有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多重角色,作為男性,工作中可能是領導或職員,家庭中可能是兒子、父親,或者兄弟;女人則可能是女兒、母親或者姐妹,當我們無法定位自己不同場合裡的自我角色時,就容易角色錯位,從而衍生出各種矛盾,並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出現一個大爆發。

其實我們每個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都會有不同的價值,不必為自己的某些短板或者缺陷深感不安。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生,更沒有完美的人,接納當下的自己,肯定自己的優點,把自己的優點集中發揚出來,就會慢慢生出自信。

我們在某時某刻某些場景中,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行為都會彰顯出我們當下的價值。

經常問一下自己,

我最喜歡或困擾的角色是什麼?

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中?

我面對的人是什麼?

當這樣的問題在腦海裡盤旋,就能很精準的找到自己當下或者此刻的角色。這個非常重要。

近期,我頻頻與先生髮生衝突,在我聽到課程裡的角色定位這一段時,就突然豁然開朗了,我們倆在生活裡完全可以做到琴瑟和諧,互敬互愛,但是每每一起處理工作上的事情時,就總是矛盾頻發,我覺得多半的因素是因為我的角色錯位了,一旦我的做法不被認同,或倆人產生分歧,我就會反覆出現沮喪、憤怒這些情緒,因為,我總是覺得他做為丈夫就該對我有更多包容,更多理解,其實,此刻我的角色已經變了,我已經是一名員工,不再是一個妻子的角色了,而工作中的任何疏忽或者錯誤又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矛盾就總是接踵而至。

我們每個人都要在生活中排好自己角色的序位,比如你出去參加朋友的宴會,首先你要先做好賓客的角色,才能做好朋友的角色,比如在家庭裡,夫妻之間,首先是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然後才是兒子(女兒)或者父親(媽媽)的角色;比如,在工作中,要做好一箇中層管理,只有做好一個下屬的角色,才能成為一個好上司。

課程裡有一段特別有意思的話,說,中國婆媳關係普遍不好,罪魁禍首並不是丈夫,而是公公,因為公公沒有把婆婆看好,才會導致婆婆跟媳婦來爭老公。

乍聽挺可笑,細想一下,極為現實,家庭角色的錯位排序導致家庭系統混亂。

當然課程的內容遠不止這些,我就著對自己觸動的點,做了一些詳細的解讀,也希望能幫到經常會陷入到情緒裡的小夥伴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