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在一戰二戰中是什麼角色?

吾為君犟


奧匈帝國是一戰的始作俑者,德國是被奧匈拖入的一戰。在一戰中,奧匈與土耳其(一戰時為奧斯曼帝國)主要的作戰對像是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為了緩解英法的壓力,與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同時作戰,最終燃燒了自己。

在一戰之前奧匈帝國就已經沒落,行將就木之時,他們主動發起戰爭,以強調自己的存在感。但是他們在對俄羅斯和意大利的作戰中,效果都不怎麼理想,還差一點讓俄羅斯軍隊給滅了,是在一戰中負責給德國拖後腿的。

二戰的時候奧匈帝國已經分裂,奧地利由於天然與德國的親近感,納粹上臺之後,奧地利的激進分子趁機在國內作亂迎接德國,德國兵不血刃的接管了奧地利。戰爭之時是絕對小弟的角色,沒聽說有什麼出彩的表現。


唐格林奇


奧地利在一戰時期是大佬級別的存在,歐陸霸主之一,與法國、德國平起平坐。 但奧匈是個多民族的帝國,在19-20世紀這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的時代裡並不好過,內部凝聚力很差,所以等一戰結束,加上民族自決浪潮的湧動,奧匈死的比誰都慘。

一戰結束之後,奧匈情況看下圖

然後奧地利本身就是大德意志板塊的一部分,奧匈掛了之後分出來的奧地利就是個渣渣。且當時納粹德國蒸蒸日上,奧地利民眾也普遍希望大德意志統一,所以德奧就合併了。奧地利在二戰中也是德國最忠實的狗腿子


瘋狗的輕武


世界幾個大國都有自己比較親近的“小兄弟”。比如美國,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小兄弟”。比如俄羅斯,有白俄羅斯這個“小兄弟”。而現在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也有一個在世人看來比較鐵桿的“小兄弟”,這就是奧地利。


照例先介紹一下兩國的基本情況。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西北瀕臨北海,東北瀕臨波羅的海。德國北鄰丹麥,東鄰波蘭,東南鄰捷克、奧地利,西南鄰瑞士、法國,正西鄰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德國面積35.73萬平方公里,地形北低南高,北部一馬平川,南部是山區。

奧地利位於歐洲中南部,是個內陸國,北鄰捷克,東北鄰斯洛伐克,正東鄰匈牙利,正南鄰斯洛文尼亞,西南鄰意大利,正西鄰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面積8.38萬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山為主。雄偉的阿爾卑斯山就貫穿奧地利境內,只有東北部多瑙河兩岸有面積並不大的平原地區,首都維也納就位於此。

在德國,奧地利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曾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的阿道夫-希特勒,其實是個奧地利人,他生於因河奧地利一側的布勞瑙。而在奧地利,德國也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兩國語言相同,歷史又糾纏不清。兩國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決定了兩國關係的非同一般。

現在有人認為德國與奧地利這麼親近的關係,成為兩個國家“有點浪費”,不如合併好了。有人分析過,假如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對德國是大有好處的。德國雖然北部臨海,但德國的海岸線劣勢較為明顯。東部瀕臨的波羅的海其實是個內海,出入大洋並不方便。而德國西部雖然瀕臨北海,但西部海岸線不遠處,就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德國要與中東、亞洲發生海上聯繫,出了英吉利海峽,還要經過英國控制一部分的的直布羅陀海峽,麻煩較多。

如果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德國就有條件繞開英吉利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了,經奧地利可就近進入地中海了。奧地利是個內陸國,德國如何從奧地利就近進入地中海?咱們看地圖,奧地利的南邊鄰國斯洛文尼亞位於亞得里亞海的北端。別看斯洛文尼亞的海岸線只有47公里,但就是在47公里海岸線上,有一個非常優良的港口科佩爾。科佩爾港與奧地利最南端的直線距離不過一百多公里,現在的科佩爾已成為中東歐國家(如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等)進入地中海並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中東、亞洲的重要港口。德國如果併入奧地利,就等於間接擁有了科佩爾這個重要的港口,不用再受英國、法國的夾板氣。眾所周知,作為島國的英國,最害怕的是以德國為主導的歐盟(部分)統一,對德國“若有若無”的歐盟統一計劃,千方百計地進行破壞。而法國,與德國並稱為歐洲經濟發動機之一,但也不希望德國過於強大,那會壓倒法國的。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自然就是英國、法國限制德國重要的砝碼。德國併入奧地利,就可繞過英國、法國“若有若無”的制約。當然,現在德國沒有併入奧地利,依然可以使用科佩爾港,但如果併入,使用科佩爾港更加方便。

但對奧地利來說,加入德國當然也可以,但奧地利就失去了作為國家的主動性。“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的道理,奧地利當然懂。而且,奧地利的經濟非常發達,並不是很急迫地需要加入德國來提高自己的經濟。2018年,德國的人均GDP為4.8萬美元,而奧地利的人均GDP達到5.1萬美元,比德國還高。

在歐洲還有兩個類似德國與奧地利的國家,就是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這兩個國家同文同種,是親兄弟,連國旗都一模一樣(為示區別,摩爾多瓦國旗多了國徽)。羅馬尼亞的經濟較為發達,人均GDP已達1.2萬美元,而摩爾多瓦由於各種原因,經濟落後,人均只有0.3萬美元。所以,摩爾多瓦有很多人是願意加入羅馬尼亞的,但由於俄羅斯的強烈反對,摩爾多瓦至今未能如願。

那麼,德國想併入奧地利,能如願嗎?基本不可能。原因非常簡單:各大國是不會同意已夠強大的德國變得更強大的。美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斗的死去活來,但對德國併入奧地利一事,卻保持了驚人的一致。

一百年前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在法國巴黎開會,簽約了《凡爾賽條約》。其中有一條,禁止(當時戰敗的)德國與奧地利合併。起因是奧匈帝國解體,德國希望併入奧地利增加實力,而當時的奧地利也願意併入德國。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決定加入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吃夠了德國的苦頭,當然不會允許德國併入奧地利,否則以後夠英、法喝幾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不用說了,德國差點把英國和法國、蘇聯“打包團滅”,美國也被德國壓得喘不過氣來。二戰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將德國大卸四塊,以防德國將來再東山再起。不要說德國想合併奧地利會遭到各強國反對,就是西德在九十年代初想與東德合併,都遭到了巨大的阻力。

首先是控制東德的蘇聯,西德向蘇聯作出了巨大的經濟讓步,才換來蘇聯同意東德與西德合併。而西德還需要向西方(美國、英國、法國)做出讓步,但英國對兩德合併的反應極為強烈,處處設肘。不過,西德還是通過了美國的允許,與東德合併。但條約之一,就是德國承諾放棄二戰時控制過的一些地方,其中就包括奧地利(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

德國想收復東德都困難重重,還想吞併奧地利?美俄英法,都不願意歐洲再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對四大國都沒有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想與奧地利合併,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煩哥說球


奧匈帝國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德國也曾經向他稱臣,而在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奧匈帝國則是德國的盟友、小弟的角色。

弗朗茨.約瑟夫統治下的奧匈帝國

弗朗茨.約瑟夫是奧匈帝國的締造者,也是奧匈帝國的第1個皇帝,他的頭銜除了奧地利皇帝之外,還兼任匈牙利國王。

  • 弗朗茨.約瑟夫統治下的奧匈帝國,疆域十分寬廣,從捷克一直到波蘭意大利,相當大的一塊兒彊域都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1850年11月份,弗朗茨.約瑟夫利用武力,迫使普魯士簽訂了條約,解散了德意志聯邦,向自己俯首稱臣。不過後來的普奧戰爭,奧匈帝國也遭受了重大打擊,被迫退出了德意志。
  • 隨著德意志聯邦退出奧匈帝國,兩者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德國在不斷變強大,而奧匈帝國的情況卻每況日下,最後為了保持對匈牙利的統治,奧地利和匈牙利經過談判,雙方成立一個聯合體,弗朗茨.約瑟夫同時兼任這兩個國家國王。

一戰讓奧匈帝國土崩瓦解

  • 弗朗茨.約瑟夫儘管一生當中在皇帝的位置坐了很長時間,但是卻遭受了很多不幸,年僅兩歲的大女兒早年夭折,兒子魯道夫和情人私奔之後自殺,伊麗莎白皇后被他人刺殺,而他的弟弟也被暗殺,原本他的兒子魯道夫被指定為王儲,魯道夫死後,侄子斐迪南被指定為王儲,誰知道不久斐迪南夫婦最後也沒有逃脫惡運,夫妻兩個在波黑首府薩拉熱窩被刺身亡,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約瑟夫的怒火燒向薩拉熱窩,弗朗茨.約瑟夫決定向塞爾維亞開戰,隨後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法國俄國德國都相繼捲入了這場戰爭。
  • 約瑟夫一手導致了第1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這時奧匈帝國實際上是有三個形態的政府,一箇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還有兩個地方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都有自己的首相,一會等等,雖然約瑟是皇帝,地位無比尊崇,然而很多時候,他的權利必然和奧地利或者匈牙利的權利產生衝突,而且不論是奧地利還是匈牙利,都會對約瑟夫統治下的中央政府的決定,產生很強的影響力。世界上第1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屢遭失敗,約瑟夫乾脆躲進了皇宮過去了,類似於隱士生活。
  • 約瑟夫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國家,自己生活卻十分簡樸,到晚年的時候,每天仍然很早起來堅持工作,他很希望自己一手導致的戰爭停下來,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想著工作,想著戰爭能結束。約瑟夫死後,他把他的位置留給了卡爾一世,為了挽回戰爭當中的頹廢局面,他親自擔任武裝力量的統帥,然而這一切已經不可挽回,當戰爭的敗局已經註定的時候,奧匈帝國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的領導者,就已經開始策劃脫離這個帝國,所以隨後協約國勝利之後,卡爾一世退位,奧匈帝國也四分五裂,長達600多年統治的哈布斯王朝也就宣告結束了。

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勝國與奧地利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國家,和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的領土面積也大大的減小,此外土耳其也被刮分,保加利亞還失去了愛琴海出海口。

2戰前後以及戰爭當中的奧地利

  • 實際上奧地利人最開始根本就沒有民主這個概念,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志奧地利國內很多人一直想把自己國家併入德國,但是戰勝國不同意,甚至不同意他的名字叫德意志奧地利,只好把名字改為奧地利共和國,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很多人想併入德國的想法,而德國也想把奧地利納入自己的版圖。
  • 1938年3月11日,就在德國人戈林下令入侵奧地利之前,奧地利已經成立了一個由納粹主導的內閣,在德國士兵還沒有進入奧地利的時候,其實奧地利已經在納粹的手中了,所以德國進入奧地利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這次侵略性的進攻,事實上變成了一場勝利閱兵式的遊行,3月12號希特勒 起草了一份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方案,而這個方案最後變成了法律,事實上奧地利在法律上已經不在了。
  • 實際上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由於它在1943年之前,他的相當大一部分領土都在盟軍的轟炸機的航程之外,所以相對比較安全,因此德國的很多軍事設施都建在奧地利境內,比如德國最大的飛機制造廠就建在維也納新城,德國統治奧地利之後,奧地利的經濟還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包括一些比較現代化的公路,還有一些基礎設施。
  • 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國的軍隊很多都有奧地利人參與,他們被編入各種部隊當中,奧地利的山地部隊在對挪威的戰爭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後在巴爾幹戰役,還有對南斯拉夫抵抗運動的戰爭,奧地利都深度的參與到其中,並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德國第四德意志高等模範步兵團,在巴爾幹和東線作戰。
  • 但是正是因為奧地利人的深度參與,所以他們也遭受了很大的悲劇,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約有5萬奧地利部隊參加了德國第6集團軍,他們被蘇聯軍隊包圍,最後大約只有1200人活下來了,並且返回了故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中死亡的奧地利士兵多達24萬多人,直到奧地利人發現了自己參與這場戰爭的錯誤,他們才想起自己奧地利人的身份。

總結: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宣佈復國,當初老百姓狂熱地想要加入德國,並且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在經濟物資等等各方面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不過幾十年之後,奧地利仍然成為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國家,但是對於奧地利的歷史來說,特別是第2次世界大戰,奧地利被佔領和瓜分的時候,將近10萬名婦女被qj,這也是為他自己的行為承擔了應有的代價,只可惜了無辜的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