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人只因承擔責任才是自由的。這是生活的真諦。

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路若隱若現,召呼著我。

母親攔著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有什麼不信呢?”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我也不怕”

母親心疼的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條路確實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的頭破血流。但我不停的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了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麼才能長大呢?

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做父母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習慣性以“過來人”的口吻勸誡孩子我是為你好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嘗試探索的興趣。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曾經有一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歷練。支持孩子走彎路,不是完全放手不管。

我們看看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怎麼適當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的路。

1、

3歲以前,嬰兒期

孩子沒有什麼自理能力,需要的是安全感,那我們就要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教給他生存技能的同時,鼓勵他去探索未知世界,我們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但不能拉著他,限制他的自由。

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2

3-7歲的時候,幼兒期

孩子開始進幼兒園,開始從家庭這個小的團隊,進入到一個大的團隊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一起玩耍,慢慢有了社會的觀念,團隊的認知,我們除了對他生活上的照顧外,需要鼓勵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他尊重團隊成員的感受,遵循組織的規則。

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3

7-14歲,少年時代

孩子的集體觀念越來越強,這個階段渴望成功,希望被關注,我們要做的是協助孩子覺察力量與智慧,生活方面,放手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鼓勵他參與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比如運動會,演講,集體舞等。

張愛玲《非走不可的彎路》,做父母別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4

14-22歲,青春期

孩子開始有覺知,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問出諸如: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即使原來是一個乖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反叛,試錯,不停試圖越界試探自己有多能耐,起初的階段因為我們無法一下子面對孩童時代的“小天使”變成“小野獸”的現狀,互相之間也會有衝突與摩擦,我們經常會稱之為叛逆期,有人稱之為“火星撞地球”。調整好心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接受孩子成長的現實,多溝通和覺察,搞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目的,他到底在表達什麼,他想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

總之,我們不要過於擔心孩子和阻攔孩子去幹他想幹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在孩子走彎路的盡頭等著孩子,給孩子跌倒後再站起來的勇氣。曾經也有一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適當讓孩子吃一點苦,他才知道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會珍惜美好的生活。

涵哥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孩子教育問題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