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影史上,1994年是個神奇年份,誕生了《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低俗小說》等一批經典影片,但是,在奧斯卡笑到最後的是

《阿甘正傳》

如果把《阿甘正傳》看成勵志雞湯,很難理解它為什麼戰勝了《肖申克的救贖》,所以,我想分析一下《阿甘正傳》誕生的時代背景,有助於深入解讀。

拍攝《阿甘正傳》時,美國打贏了海灣戰爭,重獲中東主導權,最大對手蘇聯此時解體。從海灣戰爭勝利到2001年911事件之前,美國獲得了黃金十年。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也從長達半世紀的冷戰重壓下解放出來,但整個社會遺留的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一時方向迷茫,急需重塑內在的秩序。

《阿甘正傳》就是這種需求的表達,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阿甘是一個有先天智商缺陷的小人物,一系列歪打正著的際遇,讓他成為冷戰時期美國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者,自己也成了美國英雄,這個故事看上去很勵志。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用一貫純粹的風格拍攝這部影片,意在通過虛擬人物“阿甘”反思冷戰時期的美國社會,和新時期美國人對新生活的渴望,

某種意義上,阿甘就代表著美國夢

如果《肖申克的救贖》勝於人性,那麼《阿甘正傳》則勝於看待歷史的格局,它在恰當時機填補了美國人的內在需求。

《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影片用中立態度看待越戰,意在彌合戰爭給國家帶來的撕裂

我將越戰在影片中的價值擺在第一位,是覺得它在影片展現的社會矛盾中,相當於催化劑。

越戰是冷戰中的熱戰,是美國為了實現冷戰目標最冒失的選擇。它長達二十年,給美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創傷,片中影射的諸多事件和問題,都和這場戰爭脫不開關係。

導演巧借阿甘的視角,用中立態度解讀越戰,試圖彌合越戰給美國人帶來的深遠價值衝突:

阿甘憑藉跑得快,擺脫了同學的欺辱。他一步步跑進了大學足球隊,又跑進了軍營,前往越南前還被青梅竹馬的好友珍妮叮囑:遇到危險,一定要跑起來!

珍妮想讓阿甘憑藉跑步活下來,阿甘在戰場上也的確是第一個跑掉的,但他又反身跑回了槍林彈雨的陣地,挨個揹回負傷的戰友,這個情節類似《血戰鋼鋸嶺》。影片中的戰鬥,從頭到尾都沒看到越軍,也沒表現出美軍的英勇頑強,只看到阿甘逃跑和救人,表達出典型的反戰立場。

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情節卻和反戰無關,入伍後,訓練裝卸槍支時,最笨的阿甘最先完成,還打破了連隊記錄,受到了教官的大聲誇讚,是他脫胎換骨了嗎?

面對即將到來的戰爭,阿甘並沒有表現出絲毫反對和退縮,而是堅決服從命令,又執行的很到位。導演安排阿甘成為連隊先進,隱隱表達出褒獎意願,和反戰情節相悖。仔細揣摩,主角忠於命令,何嘗不是對國家意志的認同呢?

③後面諸多情節,繼續表現出導演對越戰模稜兩可的態度。阿甘最好的朋友巴布死於戰場,上司泰勒中尉失去雙腿,都在還原戰爭的罪惡;而阿甘接受總統林登約翰遜的授勳儀式,又誤入反戰遊行,發表演說時麥克風電源線意外掉落,導致表態不清等細節,又淡化了戰爭的罪惡感。

影片上映時,冷戰帶來的價值對立仍然遺存,美國又剛剛拿下伊拉克,這時表達反戰立場是否合適?而戰爭帶給美國的傷痛,導演更不可能旗幟鮮明的炫耀,那麼借用阿甘表達中立態度,不失為一種選擇,所以我們看到,阿甘在戰場上不管是英勇還是仁慈,最後都歸於“傻”這個性格特徵上,很巧妙的迴避了價值觀念的左右之爭。

畢竟走出冷戰陰影,重拾信心,面向未來才是當務之急,關於越戰是對是錯,繼續爭論有必要嗎?

《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女主珍妮從背叛到迴歸,代表主流價值對垮掉一代的拯救

阿甘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一直給予阿甘信心,比如她有一則著名的巧克力哲學: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盒是什麼味道。

但真正改變阿甘人生的,卻是女主珍妮,珍妮讓阿甘學會了最切實可行的改變方法:跑!這個方法簡單粗暴,卻符合阿甘的理解能力,阿甘後來得到命運的眷顧,就是從奔跑開始的。

珍妮最初是正常孩子,阿甘才不正常,然而隨著劇情延伸,珍妮和同年代多數年輕人一樣變得叛逆、瘋瘋癲癲,誤入人生歧途,阿甘的路則越跑越寬。

①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男女主角的命運交集始終指向這點。珍妮的人生是一條U型線,多數時間處於無望谷底,童年的她被父親虐待,至此失去對男性的安全感,所以無法徹底接受愛情,內心陰影讓她面對阿甘時屢次逃避。

可以說,珍妮的自甘墮落,與阿甘的不斷進步形成鮮明對比,但是珍妮內心,又沒有完全關閉對美好的嚮往,雖然她放棄自己,但從未放棄鼓勵阿甘。阿甘始終接納著珍妮給予的鼓勵,又反過來給珍妮當榜樣,所以珍妮和他從藕斷絲連到最終牽手,才能表達拯救的主題。

②如果阿甘是主流觀念的代表,珍妮則是嬉皮士文化的典型。珍妮追求個性解放,大學時就給《花花公子》拍攝寫真,因此被學校開除;她跑到地下酒吧裸體彈唱,導致阿甘和人大打出手;她又參加反戰團體,交往嬉皮士男友,阿甘又打了她男友。每次阿甘打架,都因珍妮而起。

成年後的珍妮就是美國嬉皮士一代的典型代表,吸毒、濫情、四處流浪、解放個性、反對權威,比如她裸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就是同期鄉村搖滾,搖滾則代表60年代美國青年的叛逆。珍妮最後死於艾滋病,也離不開她糜爛的生活方式。

我想再次強調戰爭創傷。影片中珍妮出生時恰逢二戰結束,父親對她的虐待,應該源於戰爭對同期美國人造成的精神創傷;而越戰又造就了美國垮掉的一代,珍妮的青春正好處於越戰時期,她處處帶著那代美國青年的迷茫和玩世不恭。隨著越戰結束,嬉皮士風潮落幕,珍妮也結束了掙扎。

珍妮最後回到阿甘身邊,和阿甘有了孩子,劇情本該圓滿,可隨著珍妮死於艾滋病,再把垮掉一代的傷疤揭開,導演用珍妮的悲劇,賦予這段歷史沉重感,也警示當下人不要重蹈覆轍。

影片中還有些小細節,比如阿甘與貓王、約翰列儂一起出現在鏡頭中,也同樣表達出阿甘對同期搖滾文化的接納,搖滾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垮掉一代的精神需求。

《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對待敏感的種族問題,阿甘恪守著絕對的“政治正確”

種族問題,尤其黑人在戰後美國民權運動中的位置,一直都是美國的敏感問題,影片用諸多細節表達了主流站位。

阿甘全名叫福雷斯特甘,媽媽告訴他,他的名字靈感來源於某位去世多年的先祖。從照片看,阿甘先祖是3K黨領袖,在美國曆史上是個頑固的種族主義者,這讓阿甘對待黑人的態度更像替祖上贖罪。

阿拉巴馬州大學打算接納兩名黑人大學生,結果州長華萊士不允許,還宣讀了一番種族主義宣言,逼的總統肯尼迪派來士兵保護黑人學生進入教學樓,而阿甘替黑人學生撿起掉落的課本,無意中被拍下來,還上了電視。

歷史上還真有類似事件,只不過發生在阿肯色州小石城。小石城高中打算接收幾名黑人學生,州長福布斯是影片中華萊士的原型,他阻止黑人學生入學,驚動了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總統直接派101空降師接管了小石城,揭開了民權運動的序幕。

影片中阿甘替黑人學生撿書細節已經表明了反歧視的態度。

③阿甘最好的朋友是黑人巴布,雖然他上了越南戰場,可最大的夢想是回家捕蝦,結果他死於越南,阿甘繼承了他的遺願,與泰勒中尉一起捕蝦,誤打誤撞的成了百萬富翁。

影片玩了一個白人繼承黑人遺志的梗也就算了,還讓白人女僕服侍巴布的黑人媽媽,而巴布媽媽的媽媽一直都在服侍白人女主;另一個梗,剛到越南時,泰勒中尉諷刺巴布的厚嘴唇,讓他小心點,別讓嘴唇碰到地雷線,但到了影片結尾,泰勒也成了捕蝦人,替巴布完成遺願。

④珍妮在華盛頓時帶阿甘去見她的新男友,結果阿甘與黑豹黨相遇,雖然阿甘在黑豹黨面前又揍了珍妮新男友,可是有個細節需要注意,黑豹黨總部窗簾上的頭像居然是馬丁路德金切格拉瓦

兩位都是追求平等自由的著名鬥士,一個是非裔美國人,一個是拉丁裔白人,把他們並列在一起,象徵著平權運動。

面對種族問題,任何美國導演都不敢輕易擦槍走火,所以《阿甘正傳》也表現的中規中矩,導演利用膠片語言,訴說膚色平等,這與他試圖彌合美國社會種族裂痕的理念一脈相承。

《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影片對戰後美國的定位,有著清醒的認知和反思

阿甘用憨傻的形象示人,最後卻成了美國英雄,既離不開努力,又有幸運成分。

除了努力,好運一直伴隨著阿甘:他有一位開明的媽媽,始終沒有放棄他;他在雙腿殘疾的情況下奇蹟般成為體育明星;上戰場後,毫髮無損,全身而退;回國後成為英雄,接受總統接見;無意中學會打乒乓,完成中美乒乓外交的歷史性任務;為替巴布完成遺願去捕蝦,陰差陽錯的成了百萬富翁。

而他感恩的方式,是坐在公交站長椅上,對陌生人訴說往事,採用倒敘結構鋪開整個故事。

阿甘反覆強調自己的成功來源於幸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導演對美國曆史的看法。在羅伯特澤米吉斯看來,美國今天的成就,固然和自身進取分不開,但也離不開偶然的運氣因素。

阿甘的故事,幾乎伴隨了冷戰時期美國的歷史,他用誠實善良、正直勇氣彌合了美國社會諸多裂痕,帶給人溫情脈脈的觀影感受,就連影片的音樂都放棄了歷史題材常用的恢弘交響樂。

影片明明是戲劇,卻給人以奇蹟之感,說明,任何時代的人性都是相通的。

《阿甘正傳》:當美國遭遇危機時,應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歷史格局

觀影后記:

導演藉助阿甘的故事告誡美國人,彌合分歧,堅持走正確道路,才能重振美國輝煌,這對90年代的美國人來說,是一把精神食糧。在1991年至2001年間,美國經濟高速增長,文化繁榮,風頭一時無二。

阿甘與珍妮的孩子,就是療愈裂痕的象徵,他像阿甘小時候那樣走上校車,但他非常聰明,已經是個正常孩子了。

今天的美國,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危機,國內各種掩蓋住的問題,在疫情面前被無情揭開,很多矛盾暴露出來,美國人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這時,希望他們重新看看《阿甘正傳》,並深刻的反思:運氣不會永遠伴隨美國,還是踏實的做出正確選擇,才是人間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