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時智商下降?消費防欺騙,你需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網絡上曾經熱傳過一句話:“智商是個好東西,可惜你沒有”,這句話用在那些屢屢被簡單伎倆欺騙的人們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他們中有人反駁,說自己很聰明,智商也很高,那另一句流行語就登場了:“無論你的智商有多高,總有一款智商稅是為你量身打造的。”

花錢時智商下降?消費防欺騙,你需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智商稅有很多生動的例子:人們經常會從電視、報紙中看到揭露騙子伎倆的節目,提醒人們不要上當受騙。然而有人一邊看一邊笑:“這麼低劣的騙術也有人信?”可是一旦騙子以法院、銀行、公安的名義給他們發短信,他們很快就掉到陷阱裡去了。

很多人都有買彩票的習慣。彩票是可以很容易用概率論來解釋的,按照概率論的推斷,買彩票是很不划算的事,虧本是可以預料到的。然而用這些結論去規勸買彩票的人時,他們要麼笑著認同,要麼只是描繪中大獎後的美好生活。最後,該買還是會接著買,什麼都沒改變。

一些旅行社推出的低價遊XX總能吸引大批遊客,其實只要稍加思索就能發現,這樣的低價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價格範圍,然而總有遊客趨之若鶩。這些超低價團會安排大量的時間用於購物,最後不僅沒有多少時間用來旅遊,還花了更多的錢。

無數事實證明,人一旦面臨利益,智商會急劇下降,經不起誘惑、無知、恐懼、衝動等因素的打擊。

花錢時智商下降?消費防欺騙,你需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為了抵抗這樣的打擊,我們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反欺騙防線”。

付錢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購物的時候,我們從來都不是理性的。商家總是能利用我們的非理性大做文章。我們付錢之前,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回答完畢後再決定是否付錢。

1.為何這樣賣?這個問題是思考商家的動機。只有你知道商家想幹什麼,才能排除干擾,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比如超市裡的物品擺放都是精心設計的,生活必需品總是在超市最深處。這樣你就必須走完整個超市,途中很可能會買點別的;超市裡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也能讓你放鬆起來,延長你的逗留時間;商品的標籤上會刪去“元”、“¥”這些代表貨幣的文字或符號,只留下數字,這樣能減少商品和金錢的聯繫,讓你花錢少些心疼。這些都說明商家對你的研究是非常透徹的,甚至比你自己都瞭解你。知道了商家在想什麼,你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採取什麼策略。

2.它本身的價值是什麼?我們需要某種東西,需要的是它本身的價值。然而很多幹擾會混淆我們的視聽,讓我們忘了初衷。我們要避開所有干擾,仔細分析東西本身的價值。比如我去買茶時,會過濾掉店員熱心為我推薦的牌子,然後從剩下的牌子裡挑選。原因很簡單,店員熱心推薦的牌子是可以拿更多提成的牌子,同樣的價格下,提成拿多了,價值就剩的少了。

我們雖然無法得知每樣商品的實際成本,然而依據自己的需求和商家的條件,也大概可以猜出它的附加成本。附加成本太高的往往不太划算。我們需要的是價格和價值儘量相近的商品。

3.對我的回報是什麼?經濟學中有一個詞叫“效用”,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慾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同樣的商品對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比如吃同樣的一道菜,對喜歡它的人來說效用就很高,對不喜歡的人來說效用就很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不能跟著別人的腳步亂走。比如一款紀念幣剛剛發行,人們瘋狂搶購,出手晚一點就買不到了。我朋友也被火熱的氣氛帶動起來,費時費力買到一些。然而他本來就不是收藏愛好者,買來的紀念幣也懶得看,時間一長找都找不到了。

效用還有“邊際遞減規律”,就是說同樣的商品,每增加一個單位,帶給人的滿足感是不斷降低的。比如一個人很餓,吃一個饅頭帶來的效用是100,吃第二個帶來的效用就降到60,吃第三個降到10。第四個饅頭帶來的效用很可能就是0了,因為他再也吃不下了。

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所以一次購買大量同樣的商品經常是不划算的。超市經常會有蔬菜促銷,買夠一定的量單價就會降低。很多人看到低價就買了很多菜,回家以後吃上幾頓就不想吃了,剩下的菜就慢慢爛掉,造成很大的浪費。

總而言之,完全理性的購物是不存在的,但我們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後再做決定。這樣才能迴歸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消費體驗,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