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故事情節抹黑唐朝了嗎?

髓頌sBeB4553


首先這種漫畫創作,包括很多借用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其實本來就不能看作歷史。它們可能大致符合歷史,但是又有很多很多偏離,看這種藝術創作本來就應該與“讀史的眼光”有所區分。我不說其他流行IP如陸貞傳奇、錦繡未央之類對比真實歷史做了什麼藝術處理,單說三國演義、戰國策這些經典著作,所謂文學色彩、文學性就有一部分是體現在為了達到某一些藝術效果而虛構敘事。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三國演義裡的曹操形象、孔明形象和歷史真實對比起來如何,相信大家心裡都清楚。

長歌行本來就只是一部漫畫,本來就不是歷史,它已經大致符合歷史背景的情況,細節上有偏差是可以理解的。若是要說這樣的作品誤導孩子,我覺得作為讀者,應該先明確裡面說的不一定是真實歷史,不能說啥就信。能完全貼合曆史來講故事,固然是一種值得讚揚值得敬佩的能力,但是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有部分的偏離卻也可以理解。

其次,請不要忘記長歌行的故事還沒能寫完。

很多人舉例子說,長歌行裡面說李世民是竊國賊,說真實的李世民的性格不會做出什麼什麼事等等,說長歌行抹黑李世民。

可是,我個人把長歌行追到最新更新,對李世民這個角色一直都沒有討厭的感覺。

我感受到的《長歌行》裡的李世民,並不是一個壞角色。他有他的考量,有他的立場,最重要的是,我還是一直都有一個印象,李世民是個明君沒有變。即便他在作品裡害了兄長、被長歌怨恨。但他一定有他的故事,而且在作品裡一直在隱隱約約透露出來。

比如《長歌行》番外《拾遺錄》裡面,講宮變之前李世民被別的皇子打壓,像《曇華》裡的愛情恩怨,夏達用很多細節在透露李世民的立場,與他的苦衷。比起抹黑,前面的一些負面描寫,似乎更像伏筆,像欲揚先抑。看這部漫畫的我完全不討厭李世民,而且一直在期待,期待接下去的故事,會對李世民、對朝堂一方的立場、對玄武門之變、對大唐和各個民族的關係有一個更清晰也更積極的交代。這其實不是我的一廂情願,而是長歌行裡面一直透露出來的整體格調。李長歌原本恨著二叔,後來心中所容從一家擴展到一國再到全天下百姓,變得“輾轉天涯願所見皆安康”。長歌行這部作品裡面的格局和氣度,和歷史上大唐盛世的開放包容的氣度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也許局部情節與歷史不符,但是整部作品的整體格調並不抹黑,反而是透過幾個人物的故事和成長以小見大,透出大唐的真正氣魄。

而且,裡面李世民給我的感覺真的不是個反派啊。

如果長歌行的故事還能繼續,相信後面對長歌和李世民,還有各個民族勢力、各位朝堂臣子,都會有更加豐滿的描寫。

只是不知道能不能等到。





繁華萬里好江山


長歌行從漫畫的角度來說還是非常棒的,精美的畫技,寫實的服飾,精細的場景、武器道具精良表現,細膩的心理描寫,都是可圈可點。

漫畫故事有些偏離歷史也算正常,虛擬主角與歷史人物的命運交織,但是到了後期,李長歌就在草原回不來了,變成了草原種族之間的矛盾激化、感情等描述,怎麼說,有點偏離了方向、也可以說後期劇本有點散漫…像草原上的詩,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現在還沒畫完。

歷史上的帝王,統治上的法統或者權利或多或少有點腹黑是正常的,沒有必要上升到太高度,李二大帝對哥哥的一家、弟弟的一家果斷狠絕不能排除他是個好皇帝,後期大部分皇帝還是非常認可,他不那樣做不代表他哥會比他乾的更好,李大李三或者更絕更狠





大江動慄


回答中對《長歌行》設定的李世民放棄朔州問題已經有所分析,認為其並不符合歷史。但是,當時囿於時間和篇幅限制,未展開詳細分析。現在,我想專門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漫畫中設定的李世民放棄朔州的具體情形是這樣的:

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後,突厥撤走,李世民和杜如晦已經判斷出,突厥肯定會在撤回後進攻朔州,但是,他們卻故意不去救援朔州,任憑朔州淪陷於突厥之手,並將其定性為“斷尾求生”之策。

好個斷尾求生,在漫畫的設定中,朔州滿城百姓的生命,就這樣被貞觀君臣輕輕的捨棄了。這種做法,就性質而言,比割地還要惡劣。

這種設定符合歷史嗎?下面我就從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的行事風格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歷史上,突厥在渭水之盟後未對唐朝發起大規模入侵。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朝與突厥在渭水進行了和談,雙方在渭水便橋舉行了斬白馬結盟約的儀式。

此後,突厥頡利可汗是基本遵守了這個盟約的,他在同年九月給李世民送上馬三千匹、羊萬口,這就充分說明,頡利可汗自己也是希望能維繫這一盟約的。因此,突厥不可能在渭水之盟後,再去抄掠朔州。

事實上,自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後,直到貞觀三年(629)十一月唐軍大舉征討突厥之前,突厥沒有對唐朝發動哪怕一次稍微像樣一點的入侵,即便是小規模襲擾也很少。根據史書記載,這段時間,突厥對唐朝的襲擾只有以下幾次:

貞觀元年(627),突厥遭遇天災,又加上自己內部矛盾重重,人心離散,頡利害怕唐軍趁虛進攻突厥,於是率部在朔州邊境上駐紮,揚言會獵,實際上是防備唐軍可能的進攻。因為頡利此舉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自保,因此並未真正入侵。

貞觀二年(628)九月,突厥寇邊,未造成任何影響。

貞觀三年(629)十一月,突厥進攻河西,唐朝肅州刺史公孫武達、甘州刺史成仁重出戰,擊敗突厥,俘獲1000餘口。

可見,突厥的入侵次數很少,烈度很低,屬於小規模襲擾。而正是這一點,成了後來李世民在擊敗突厥後,對頡利本人採取寬大政策的一個理由。貞觀四年(630)四月,李世民對被俘的頡利說:

論爾之罪狀,誠為不小,但自渭水曾面為盟,從此以來,未有深犯,所以錄此,不相責耳!(《舊唐書》突厥傳)

據此,漫畫設定的突厥在渭水之盟後試圖屠戮朔州,是不符合歷史的。

二、從李世民行事風格看,李世民不可能採取“斷尾求生”的做法。

史書在記載歷史人物時,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一



雲煙四散


如果《長恨歌》故事情節抹黑了唐朝的歷史,那根本就不可能流傳下來,作為一個統治者不可能讓一個抹黑自己詩人活下來。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白居易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析木木木木木


我覺得吧,這個劇情你改成架空有一點區別嗎?影響女主角一路開掛嗎?影響女主角的混血身份嗎?影響整個劇情為角色服務的本質嗎?

不影響啊?

所以為什麼非要貼著歷史,用歷史人物給女主角抬轎呢?而且你這不是YY一下歷史人物的後宮,不是擴寫一下歷史人物的日常,而是搶了人家的功勞還要踩一腳啊?細思恐極,魔改不需要講究基本法的嗎?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也用歷史人物襯托原創人物了?小姑娘創作時臆想症發作不要緊,但是對歷史人物還是多點敬重比較好,畢竟你的原創女主角不存在歷史形象,完全是踩別人塑造出來的。

韓國為了洗刷屈辱史尚且認賊作父,舔高句麗抹黑唐太宗,如今漫粉在胡編亂造上也開始向韓國靠齊了,為了維護漫畫,抹黑自己國家的歷史,屬實是一種文明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