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更是給父母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第五十四條:

"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怎樣做到行動統一"

書中提到教師有義務教父母對本人要求的統一,使善和嚴、柔、剛和諧。否則父愛和母愛就會使兒童畸形發展。

書內提到三類給兒童帶來巨大傷害的愛,我看後不得不驚歎,半個多世紀前的教育現象到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有變本加厲的傾向。

溺愛式的愛。蘇霍姆林斯基說,這種愛就像母雞的愛。用溺愛態度培養出來的人是自私自利透頂了的人。受這類態度培養出來的兒童感受不到他周圍的人,他認為他存在著就已經給雙親帶來了快樂幸福,他不需也不用再多做什麼。

多麼可怕,我們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加之國家多年禁止多生多育也導致了很多家庭獨生子女的存在,對孩子的溺愛更是常見。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家庭,有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庇護,有奶奶爺爺對孫子孫女的誇張滿足。我想起來,去年一年級的一件好玩的事:

兩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放學鈴聲響起時,因為著急走出教室互相推擠起來,(我發現所有年級的娃都這樣,不知道鈴聲有什麼召喚的魔力,一聽見就喜歡爭著往外跑)一個小朋友就碰摔了另一個小朋友,摔倒的孩子當即就哭了。這時家長來接孩子放學剛好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在哭,上來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罵那個把他孩子碰摔得小朋友,這個可憐的孩子也哭了。巧的是,被罵哭的孩子的家長剛好也來了看見了自己孩子受了委屈。於是…就引申為兩個家長之間的唇槍舌戰。最好玩的是,那兩個小傢伙利用這個時間和好如初又玩了起來。

暴君式的愛。有這種愛的家長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們對待孩子像對待物品。彷彿孩子是他的個人所屬品,而不是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人。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他想到什麼就要求什麼。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舉出了一個父親拿漂亮的衣服鞋子來要求自己的女兒期末各科成績都得優秀,否則將什麼也得不到的例子,來說明置身於這種家庭愛的氣氛下的孩子以後也會變得冷酷無情。他們的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心靈的感動,長此以往孩子會把合理的,必須的要求也看作並感到是壓迫他的意志的一種惡勢力。

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意無意的扮演了“暴君”的角色。我有一個學生就跟我說過這樣的事:他說他想學自行車,因為很多同學都有並且騎的很好,而他到現在連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都沒有。他說他的爸爸答應他只要期末考試能得班級的前三名就給他買一輛自行車。他跟我說時顯得很沮喪,因為那時他的成績在班級很一般。後來在一次週記裡他這樣說:“為什麼父母總是拿學習成績來說話,學習有這麼重要嗎?他們應該不愛我,而是希望有一個能給他們爭面子的兒子。”

只管花錢的愛。有的父母認為只要保證了孩子一切的物質需要就是履行了做父母的義務。而蘇霍姆林斯基說,這種父母是近乎鐵石心腸的,冷酷無情的。在這種氣氛中的孩子,處在精神空虛、貧乏的狀態下,他生活在人們之中而又不瞭解什麼。

事實上,這樣的家庭是很普遍的,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孩子身邊,但他們會提供一切孩子所需要的。吃的、穿的、用的從來不會捨不得。他們把教育兒童看做一種獨立的某種現象,而不是一種社會義務,一種貫穿愛撫、體貼、同情和仁慈的義務。而父母理解的義務僅僅是保證孩子的物質需要。我就遇見了這樣的一位母親,無可奈何的和我抱怨起她的女兒:“我們什麼都給她最好的,為了她能正常的上網課,我和她爸爸特地給她安了一個網絡電視,她寫作業時,給她倒好水,擺好零食,可她還每天和我大吵大鬧,不能說她一句,說一句就哭,再不開學我都快要瘋了。”

蘇霍姆林斯基前瞻的說起了這三種不理智的愛,極力的希望父親和母親在行動中能達到統一,能在對子女進行教育中和學校有統一的看法。

非常殘酷的是,對於怎樣教育由於家庭情感方面導致孩子陷於空虛、缺乏個性的方法目前還沒有一整套的處理措施,那時沒有,現在依然沒有。

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裡艱難的課題。

唯有同樣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做到行動的統一,給予孩子童年時期心靈應有的情感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