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導言

遼朝,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於916年建立的少數民族北方政權,與我國北宋對峙。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1125年遼被金所滅,史稱"北遼"。北遼統治北方200多年,在我國曆史中,也稱得上是一個為數不多的成熟政權。

遼朝存在兩百餘年,歷經九帝,其中就有兩位皇帝死於政變,其餘皇帝統治時期也多多少少都存在著政變的隱患。政變謀反、勾心鬥角充斥著整個遼政權,據不完全統計政變次數多達二十七次以上。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而說到政變,世宗、穆宗兩位皇帝在位期間謀反事件最為典型,這兩位皇帝最終也是死於政變。世宗在位三年中,叛亂次數竟有五次之多,其性命也在"察割政變"畫上了句號。而穆宗在位的十八年中謀反次數有七次,最後也被自己的親衛所殺。而除去這兩位因政變而命喪黃泉的帝王之外,遼朝其他皇帝同樣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遼朝的衰落,可以從道宗時代說起,因為朝廷的日益腐敗,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其在位的四十六年中,發生了五次重大謀反事件,例如"重元之亂"、太子浚誣陷被殺、乙辛專權等等著名的叛亂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宮廷政變這個傳統也一直延續到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時期。

天祚帝在位的時期中,發生過三次統治集團之間的內訌。可以說,遼朝的沒落,與不休的政變也有莫大的關係,朝廷內動盪,必然會導致百姓生活質量的下降。相比起我國曆史中其他朝代,特別是漢人建立的王朝,都不曾記載有如此頻繁的叛亂髮生,就算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短暫政權中,雖說叛亂較多,但也未曾有如此高頻率。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針對遼朝政權的歷史,對宮廷政變頻繁進行大致分析,主要可以總結為兩方面:第一,遼朝社會發展曾中斷,新舊勢力的對峙導致宮鬥頻繁。第二,遼朝建立時的社會制度及用人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了遼朝朝廷的動盪。下面會針對當時形勢進行具體解析。

遼朝的新舊勢力鬥爭是遼朝發生宮廷政變的主要原因

契丹國在經歷耶律阿保機、太宗、世宗和穆宗四位皇帝統治,遼朝新舊勢力逐步產生。建國初始,阿保機戰勝了舊勢力,改變了過往的民主選舉制度,創立了中央集權的王朝,此前的社會制度是奴隸制。

但在此以後,契丹國版圖的不斷擴大,受中原文化影響也越來越多,最終急速的將奴隸制轉向封建社會制度。僅僅在五十多年內便完成由奴隸制到封建主義制度的過渡。改革必然會損害原有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在過渡階段,遭到了舊勢力的激烈反抗,這也是宮廷政變頻繁的主要原因。在這四位皇帝在位共五十餘年,已發生鬥爭事件十七次有餘,讓政變變成了遼朝更替的主旋律。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發生的三次叛亂也不遜色於世宗和穆宗時期。主要是以刺葛為首的"諸弟之亂"。而阿保機為保全大局不息大義滅親,"諸賬族與謀逆者三百餘人"。這對於舊勢力來說,是一次重大打擊。而阿保機最終戰勝舊勢力便是兩年後在炭山殺了七部大人。自此以後,可以說阿保機時期的安穩得以保障。

但安穩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926年阿保機征戰完渤海後班師途中駕崩,期間由皇后代為執政。每個人都有其私心,皇后也不例外,她在為了消滅政敵,一次性殺了百餘位將軍並廢除了阿保機時期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則,改立耶律德光為皇帝,而賜予皇太子"讓國皇帝"頭銜。耶律德光和皇后是奴隸制度的代表,而皇太子則是封建制度的領軍人。皇后的勝利,也意味著奴隸制度的復興,封建制度的暫時沒落。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宮廷鬥爭的問題並沒有在太宗耶律德光駕崩後得到絲毫緩解,世宗耶律倍之子永康王兀欲的即位過程,也是在錯綜複雜的鬥爭中完成的。太宗駕崩後,新舊勢力分別是耶律倍、耶律德光與述律後支持的太祖第三子李胡兩大勢力。

雖然世宗最終即位,但是內部鬥爭並沒有停止,他即位以後就立馬遭到了述律後、太宗長子耶律璟和李胡的強烈反擊,甚至兵戎相見。李胡率先出兵攻打世宗,拒世宗橫渡現西拉木倫河,但終究未能未敵世宗,被迫簽訂"橫渡之約"承認世宗帝位。

正所謂口服心不服,更何況舊勢力仍保持著不容小覷的力量。世宗僅僅在位三年,舊勢力的代表察割等人連連謀反,使得朝廷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最終於951年世宗征戰後漢凱旋之時,被察割勢力所殺,史稱"察割之變"。這種鬥爭持續到景宗、聖宗時代,才有所緩和,遼朝也在此時迎來了最鼎盛時期。景宗通過政改,穩定了朝廷內部鬥爭,遼朝最終也確立了封建制度。

遼朝的鬥爭雖然表面看起來由不同的人策劃謀反,但是其背後是新舊兩股勢力,也代表著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兩個社會體系的鬥爭,這個矛盾也是導致宮廷政變的最重要原因。

遼朝的管理制度中存在兩個權力中心使得政變頻繁

遼朝新舊勢力的產生,要追溯到大賀氏時期契丹族所設立的制度——"二衙制"以及遙輦氏時代設立的二府。遼朝是由契丹族各個部落組成,其中最核心的部落是迭刺部和乙室部。

建國後,太祖阿保機將迭刺部改為北宰相府,乙室部為南宰相府。自古少數民族政權都會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遼代到了太宗時期也形成了遼、漢兩套不同的統治體系,主張"以國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契丹族與漢人之間的矛盾,對於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但兩套體系猶如兩隻猛虎,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國同樣也不能並存兩種體系,所以到了聖宗時期,遼漢體系的矛盾正式加入了宮廷鬥爭的大家庭中,漢族地主也開始干涉政治。例如在世宗初期,李胡興兵作亂,其中漢族官員李彥韜臨陣倒戈,向世宗投降,間接導致了述律後和李胡的失敗。這個事件就是典型的漢族地主參與政治鬥爭。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包括穆宗時期漢人大學生李瀚、肖眉古德參與謀反,但穆宗並未對其族人連坐處理,可以看出漢族勢力在遼代不容小覷,連皇上都有得讓三分。

遼朝皇族和後族兩大勢力相當,也成為宮斗的原因之一

皇族自然就是耶律氏,而後族的形成則是因耶律氏后妃基本都出自乙室、述律、拔裡這些姓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既定規則。由於穩定的氏族聯姻,導致了乙室、述律等氏族的崛起,耶律氏也乙室、述律。拔裡等又分別於南宰相府和北宰相府。所以皇族與後族勢力、南北宰相府的體系矛盾又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原因複雜的宮廷鬥爭。在所有叛亂中,如述律後集殺政敵、李胡發兵黃河阻渡、肖氏三人在世宗、穆宗、景宗時代多次謀反、道宗"重元之亂"、乙辛專權等等事件,都有後族的人參與,並且為主要負責人員。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用人不當也是遼朝動亂的重要原因

在中央集權的古代,所有事情都可以由一人說了算,所以出現用人失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遼朝用人不當,卻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動亂。這方面的事例數不勝數。世宗時期,察割為耶律安瑞之子,因察割大義滅親,親自揭發父親的罪狀而得到了世宗的信任,最終因為察割,也沒有對耶律瑞處死,最後世宗也是因觀人不當,死於這份信任,史稱"察割之變"。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遼朝往後的帝王中,對於知人善用方面,都算不上出色,而其中興宗最為無能。第一是重用欽哀太后少子耶律重元,重元親自揭發太后策劃的謀反而獲得興宗信任,身兼多個要職,最後權傾朝野。第二是重用肖革,此人深諳官場之道,對興宗阿諛奉承卻並無實力。第三便是看重耶律乙辛,乙辛專權時間之久,可以看出其善於玩弄權術,在之後道宗時代,乙辛多次誣陷良臣,專權二十餘年。大致羅列出的,便是製造歷史上赫赫有名謀亂事件的始作俑者,由此可見興宗、道宗兩位皇帝在用人方面的昏庸無能。

遼朝宮廷政變為何頻繁發生政變?這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綜上所述,遼朝宮廷鬥爭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社會體制,建國組成部落,甚至氏族之間穩定的聯姻都成為了宮斗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原因並不是單獨存在,他們相互交錯,錯綜複雜,每個矛盾都給遼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