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單純的分為好與壞嗎?

圖/網絡


人,可以單純的分為好與壞嗎?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多重人格,意思就是一個人的身體裡住著多個人,代表著不同的類型,有著不同性格的人。在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病。

但我們又常常講,一個人身體住著兩個小人,代表著天使和魔鬼。在你選擇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兩個小人就會打仗,最後是天使戰勝魔鬼,還是魔鬼戰勝天使,都要看你自己的意志力和藏在內心深處的意識。


王爾德說把人分成好的和壞的是荒謬的,人要麼是迷人,或者乏味。

很多時候,我們的很多舉措,很多行為,並不能成為決定我們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依據。人總有身不由己的時刻,總有舍小取大的時候。

最近剛剛看完犯罪心理的小說,對犯罪心理的喜歡程度又加深了一層。如果在重新選擇一次,我一定選澤學習心理學。

在小說情節,在林辰審判沈戀的時候,問她,你怎麼區別“你們”和“我們”。林辰象徵著社會的正義,而沈戀,就代表了反社會人格。

所謂的反社會人格,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同情心,缺乏羞愧悔改之心和不負責任。

沈戀所在的團體,視社會的其他人為敵人,企圖挖掘出潛藏在心底的醜陋一面,讓人們發現自己丑陋,不堪,陰狠邪惡的一面。

人們很善於隱藏起不利於自己發展的其他情緒。藏得久了便忘了,自己還曾擁有過那種情緒。

那天聽老人們談起,說把一個耳根子軟的人扔在好人堆裡他就是好人,把他扔在壞人堆裡他就是壞人

人,可以單純的分為好與壞嗎?


因為,家庭無法決定一個人,大腦無法決定一個人,基因也無法決定一個人……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不取決於他自己,而取決於他所在的環境。

林辰發起了一個投票環節,即用四個罪犯的命來換取三個省市的人的安全和解藥。選擇項只有是和否。

想到可以用四個窮兇極惡的罪犯的命來換取更多人的命,很多人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是”。在社會利益面前,少數人服從多數人。

四條命可以換取幾十萬條命,怎麼算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更何況,那四個人本就是犯人,更不應該得到憐憫。

這或許只是一道選擇命運的題,在折射出的卻是人性。


人總是因為抗爭而變得痛苦,但也因抗爭而能被稱之為人。

人,可以單純的分為好與壞嗎?


很多人猶豫不決,很多人甚至選擇了棄權。

猶豫的人,內心掙扎不已。因為那四個罪犯縱然犯下過錯,但罪不至死。他們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死,更沒有強迫別人按著自己的想法去選擇。

一個老人跪在投票站求大家選擇“是”,因為其中一個罪犯傷害過他的家人;一個父親選擇了“是”,因為他的老朋友現在躺在ICU,昏迷不醒。他讓自己的兒子也選擇是,可是他的兒子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棄權;一個小夥子在選擇是還是否的問題上與女朋友分手了,卻還是認為那四個人不該死,最後仍選擇了“否”。

通過選擇“是”和“否”,你能分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嗎?

並不是所有選擇“是”的人都是好人,也不是所有選擇“否”的人都是壞人。

他們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顧全大局的表現,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們經過了再三的思考和掙扎,最後才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我們往往不能因為一次的行為就對一個人的本性定錘。人沒有絕對的好壞,選擇也沒有絕對的正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會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答案,都可以用對錯來區分,人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